文明之旅1055年

天涯

<p class="ql-block">  这一年跟着罗老师去看一个大咖的一个小小行为,从一滴水里看看宋朝和他的士大夫们在这个时代的节点上的幸福烦恼。</p><p class="ql-block"> 文坛宗师欧阳修上书要求焚烧一些书籍。因为传播技术升级之后会带来的社会的失控,文字让说者无力控制自己的见解了。</p><p class="ql-block"> 印刷术的大普及,全民可以看到文字的魅力,诗词赋满大街跑。这在我们今天看来应该是普大喜奔的大好事儿,宋朝忧国忧民的士大夫们看到的却是隐伏的危机。为什么这样说的,首先从我在文中看到还能记住的两个事例来看:一个是仓颉造字的况味,说“天雨粟鬼夜哭呢”,说明文字开启了世界的“误读之旅”。第二个是伟大的觉者们纷纷只说话传道而不写文字。孔子的语录是弟子编撰出来的,佛陀的觉悟是弟子记录下来的,苏格拉底是反对用文字的,明朝大儒王阳明不著书,传习录也是弟子所著。传说老子所留的《道德经》也是被守关大将所迫,作为骑青牛过关的代价,不过也仅5000字而已,还没有今天一篇硕士博士论文多。</p><p class="ql-block"> 回到欧阳修时期,印刷业兴起之后当代人对于技术进步带来的危机感不可谓不大,以至于达到了上升为国策,一些人看成曙光的技术进步,在另一些人眼里却成了暗夜来临前的晚霞。这和近代电视普及时给时人带来的忧心忡忡,还有当下的人工智能给人带来的危机感是一样的吧!以古观今,以今照古,这才发现,每进一步,都是标明了负面代价的。</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即便欧阳修这样的时代大儒,还有30年后的苏辙等,都选不约而同择了朝廷控制印刷的决策(禁止一些产生负面效应的书籍负面效应的书籍出版)。也就是堵而不疏的决策。但是,技术进步的洪流却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诚如今天的人工智能大潮面前,有心忧天下的危机意识派,也有豁然拥抱未来的乐观派。但是,无论何派,进步是天行有常,他不为尧存,也不为桀亡,毕竟东流去。</p><p class="ql-block"> 文明之旅,1056年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