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九堂行宫,位于艾山之阳的宋家庄村西南角,紧靠牟汶河,建于公元一六〇五年春。九堂行宫,在周边红砖瓦舍和高楼林立的现代建筑的映衬下,黝黑的无梁殿正房显得那么古色古香。无梁殿正房单从外观上看并不起眼,如果没有人介绍根本想不到“殿”这个词,误以为就是一座山村石砌的普通老房子。然而,这座名不见经传的老房子,却是钢城区境内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是莱芜市现存唯一的一处无梁檩建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传,九堂行宫是明代卞氏家族所建。当年,卞氏家族为求生计,迁徙路经莱芜,经一风水先生指点,认定依山傍水的宋家庄村是块风水宝地,随即定居下来。待到卞龙、卞虎、卞豹兄弟三人执掌家业时,卞家已是人丁兴旺,盛况空前的大户人家。吃饭时家里的筷子不够用,只好“折干草当筷子”。为了保持家族繁荣,炫耀家族势力,万历三十三年(公元一六〇五年)春,卞氏家族便出资兴建祠堂,以供奉祖宗神灵,乞求祖宗保佑。因祠堂除供奉祖宗神灵之用外,也用于宗亲们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祭祀、议事,全族聚会,齐集一堂,故取名为“九堂行宫”,意为九族人相聚一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九堂行宫占地约一亩,有门阁和正房。门阁面向正南,基本呈方形,长宽均为四点二米,高三米,门洞用青石发碹,高二点五米,宽一点五米,阁顶是平台。据说,门阁前置一对一公一母石狮子,蹲坐、昂首、威风凛凛。门阁上方镶嵌一石匾,匾长一点一米,宽零点四五米,中间阴刻“九堂行宫”四个大字,两侧刻有“万历三十三年岁次 乙巳孟春吉旦立”楷字。正房坐落在院北,主体建筑是无梁殿,三间,东西长八点一米,宽五点一二米。整座殿全部为砖石结构,没有一根木头,殿顶的内部结构为青砖发碹呈弧形,殿顶外部则为小青瓦正反相扣覆盖,像普通的农家屋顶一样,起脊约零点四米。前檐高三点二米,每隔零点四米有砖砌小方洞一个,里边安有八洞神仙。据说,殿门两侧曾有石碑两块,东西各一块,其中东边一块高约三米,并有龙头碑帽,前后均有碑文。如今,门阁、石狮、石碑等已久废,“九堂行宫”石匾亦弃之院中无人问津。无梁殿中还曾供有神灵,并配有香炉等器物,在“文革”其间也毁于一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史料记载,砖顶结构的建筑早在战国时就出现了,但当时主要被运用于地下建筑即陵墓中,后期又出现在塔式建筑中。明清时期中国佛寺建筑中出现了砖结构殿堂,统称为“无梁殿”,现在保存下来的已经非常罕见。“无梁”和“无量”谐音,“无量”指的是“功德无量”,所以无梁殿又称无量殿。通常殿内供奉菩萨,是善男信女烧香拜佛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房为无梁殿的九堂行宫也曾是“功德无量”。当年卞氏家族曾在门阁的西侧修筑登阁顶的台阶,为的是登上门阁顶,居高临下,观看本村全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说,卞姓族人每隔几天就要登上门阁一次,看一看全村的炊烟,见谁家饭时不冒炊烟,便知其断炊,即派人前往送粮。因此老百姓尊称九堂行宫门阁为“望穷阁”。卞家扶贫济困的善举深得人心,九堂行宫虽历经沧桑无梁殿仍完好无损。尤其是在漫长的岁月中,门阁北侧的过道顶碹石缝隙里自行长成的一株高约三点五米、直径约为零点二四米的百年柏树,更彰显出九堂行宫的勃勃生机。九堂行宫的名望,很大程度上与这株貌不起眼的古柏树有关。当年,百里之内的人们都知道九堂行宫有一株奇大无比的柏树,“三根草耕”捆不过树身子来,“树疙瘩底下推车子”。其实,说的是柏树长的蹊跷,长在门阁过道上方的碹石缝隙里,“三根草耕”捆不过来,不是捆树身子,而是捆门阁顶的平台;“树疙瘩底下推车子”是说推车子过门阁过道就像从树疙瘩底下穿过一样。当人们望“名”而来,看到这株碗口粗的柏树时,却一点也不失望,深为这株柏树长得蹊跷称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百多年的沧桑,几经战火洗礼,九堂行宫凭借一身傲骨留存至今。正房无梁殿的价值已经超越了曾经的“功德无量”,倾注于那种无梁却依然挺立的精神。无关艺术,无关文化,现在的九堂行宫无梁殿正向世人传达着一种激情荡漾的英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