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即将过去了,诗上月令中也分享了有关柳枝和蝶舞的一些诗词,其实到了春天,自然界呈现的一切,不单是可以让我们大饱眼福,更有莺莺燕燕的啼鸣拨动我们心弦。莺(黄莺或黄鹂)以其清脆悦耳的鸣声著称,常被用来描绘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其声音轻快婉转,带有一种自然的灵动美,因此在诗词中常作为春景的代表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应用广泛,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莺啼不仅是一种自然声音,还常被诗人用来寄托复杂的情感,根据语境不同,莺啼可引发喜悦、乡愁、孤寂或感伤等情绪,常与春光、繁花、绿柳等意象搭配,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内心的愉悦。<br>比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里的“黄鹂鸣”不仅点缀了春天的明媚,还通过清脆的莺声与翠柳、白鹭、青天形成鲜明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活力;莺啼到了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就显得更有活力:“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早莺”象征春天的到来,争鸣于暖树,传递出万物复苏的蓬勃生机。<br>莺啼的声响具有穿透力,能唤起读者对春天的直观感受,同时其短暂性也暗含时光流逝的哲理,常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莺啼与绿红相映的盛景看似美好,却也暗含春光短暂的惆怅。<br>莺啼在诗词中的艺术功能主要有渲染氛围,对比与反衬和结构过渡,因为莺啼的声音具有动态美,能为诗词增添听觉维度,使画面更立体。莺啼在春景诗中通过声音打破静态画面的沉寂,增强意境的生动性;莺啼的欢快常与诗人的愁绪形成对比,强化情感表达;莺啼又常作为诗词开篇或转折的触发点,引出后续的情感抒发。如: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黄鹂的鸣声引出诗人对自然清幽的喜爱,同时为后文抒发隐逸之情铺垫。<br><br> 今天再和大家分享两首莺啼的诗,希望大家喜欢,提起初唐四杰,王杨卢骆,应该不会陌生,其中卢照邻也是笔者比较喜欢的一位诗人,卢照邻作为初唐四杰之一,在唐诗由宫廷走向广阔天地的转型期发挥了关键作用。他的诗歌拓展了题材与表现手法,为盛唐诗歌的繁荣铺平了道路。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评价四杰:“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虽有批评四杰诗风“轻薄”之嫌,但也肯定了他们的历史功绩。笔者喜欢卢照邻也是因为他的诗歌以清丽俊逸、情思深婉著称,兼具初唐诗歌的典雅与新兴的抒情气息,同时兼备多种文体的创作,可以有歌行体的《长安古意》,也可以有细腻清新的五言律诗《曲池荷》,同样可以展示初唐诗人豪迈与个人现实情感结合写出边塞诗《雨雪曲》:“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陇头水》,“关河别去水,沙塞断归肠。”,尽显慷慨悲壮。<br>今天先分享一首卢照邻一首田园风格五言,<br>春晚山庄率题二首 其二<br>初唐 · 卢照邻<br>田家无四邻,独坐一园春。<br>莺啼非选树,鱼戏不惊纶。<br>山水弹琴尽,风花酌酒频。<br>年华已可乐,高兴复留人。<br>这首五言律诗以田园隐居为主题,抒发了诗人独处自然的闲适、愉悦之情。诗中通过“莺啼”“鱼戏”“山水”“风花”等意象,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对自然与自由生活的热爱。情感基调乐观明快,与常见的田园诗(如陶渊明、王维)一脉相承,但又带有一种自得其乐的洒脱,因此尽得历代诗家推崇,《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鱼鸟忘机,山水风花得兴,总指独坐春园景趣,优游自在,宁知年华消长。“留人”乃春兴留人也。妙在“独坐”句“一园春”三字,便多满前活泼处,弹琴酌酒何如鱼鸟飞跃于天渊也!《唐诗别裁》:清稳诗,自开后人风气。《唐诗意》:此得其性情之正,可为正风。这些大家的评价足以见这首诗的文学价值。<br>“莺啼”出现在颔联“莺啼非选树,鱼戏不惊纶”,是全诗的重要意象之一。在田园诗的语境中,莺啼不仅是春天的象征,还承载了更深层次的审美与哲理功能,不但点缀春景,烘托氛围,更与首联的“一园春”相呼应,为田园增添了听觉上的生机。它的清脆声响打破了“独坐”的寂静,使画面从静态转为动态,营造出春日田园的盎然生趣。莺啼的欢快与诗的整体明快基调一致,为全诗奠定了愉悦的氛围;而且还表现出了自然的无拘无束,“莺啼非选树”一句,强调莺鸟鸣啼的随意性——它不挑剔栖息的树木,随处而鸣。这种自由的状态与下句“鱼戏不惊纶”的鱼儿自在嬉戏相呼应,共同表现了田园中自然万物的无拘无束。莺啼不仅是一个自然现象,更象征了田园生活的自由与纯真,暗合诗人追求远离尘俗、返璞归真的心境;同时引发哲理思考,“非选树”的表述蕴含哲理意味。莺鸟不择树而鸣,反映了一种随遇而安、顺应自然的生命态度。这种态度与田园诗中常见的“无为”“自然”理念相通,呼应了尾联“年华已可乐,高兴复留人”的乐观豁达,莺啼不仅是客观的自然之声,还通过“非选树”的描写,暗喻了诗人的心境,诗人独居田园,远离世俗纷扰,恰如莺鸟不择树而鸣,这种景与情的融合,使莺啼成为连接自然与诗人内心的桥梁。莺啼因此不仅是景物描写,还寄托了诗人对生活的哲思;增强了全诗的意境层次感,莺啼作为听觉意象,与颔联的鱼戏(视觉)、颈联的弹琴(听觉)、酌酒(动作)等意象形成呼应,构建了多感官的田园图景。它的出现使意境更加立体,读者既能“听”到莺啼,又能“见”到鱼戏、“感”到琴声与酒香,沉浸于田园的和谐之美。<br><br> 卢照邻还有一首莺啼的作品,<br>折杨柳(一作横吹曲辞 折杨柳)<br>初唐 · 卢照邻<br>倡楼启曙扉,杨柳正依依。<br>莺啼知岁隔,条变识春归。<br>露叶凝愁黛,风花乱舞衣。<br>攀折聊将寄,军中音信稀。<br>在这里莺啼就表现出了另一种艺术气息,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清晨的景象,通过“倡楼”“杨柳”“莺啼”“露叶”“风花”等意象,勾勒出春光烂漫却又带着淡淡哀愁的氛围。诗人在抒发春归带来的感触同时,寄托了对远方军中亲人(或友人)的思念。全诗情感真挚,景情交融,结构上首联起兴,颔联点题,颈联深化情感,尾联点明主旨。诗的主题是春日怀人,借春景抒发离别之情与思念之苦。首联“倡楼启曙扉,杨柳正依依”以清晨开楼、杨柳依依的画面,奠定柔美而略带感伤的基调。颔联“莺啼知岁隔,条变识春归”通过莺啼和柳条变化,点出时光流逝与春归的感叹。颈联“露叶凝愁黛,风花乱舞衣”以拟人化的意象,渲染愁绪。尾联“攀折聊将寄,军中音信稀”则揭示思念的对象——远在军中的亲人,点明音信难通的孤寂。<br>“莺啼”出现在颔联“莺啼知岁隔,条变识春归”,是全诗的关键意象之一。在古典诗词中,莺啼常作为春天的象征,带有唤醒生机、渲染氛围的作用。但在这首诗中,莺啼的意义远不止于此,第一,莺啼用来点明时节,烘托氛围,莺啼是春天的标志性声音,与首联的“杨柳正依依”相呼应,共同营造出春日清晨的生动画面。莺啼的清脆声响为诗篇增添了听觉上的美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春光之中。然而,这种明快的声音与诗人的愁绪形成对比,强化了情感的复杂性。莺啼唤醒了春天的生机,却也唤醒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br>第二, 引发时间感,深化离愁,“莺啼知岁隔”一句,通过莺啼这一意象,点出了时间的流转。莺啼不仅是春天的声音,更是每年春归的信号。诗人听到莺啼,意识到又一年过去了(“岁隔”),而与军中亲人的分离依然延续。这种时间感让思念之情更加沉重,莺啼成为触发诗人情感的媒介。它不仅是一个自然现象,更是一个情感的触点,承载了诗人对岁月无常的感慨。<br>第三,与其他意象呼应,构建整体意境,莺啼与颔联中的“条变”、首联的“杨柳”、颈联的“露叶”“风花”共同构成了一幅春日图景。莺啼作为听觉意象,与视觉意象(如柳条、花瓣)相辅相成,丰富了诗的感官层次。尤其在颔联中,莺啼(听觉)与柳条变化(视觉)形成对仗,既点明春归,又暗示离别之久。这种意象的有机组合,使诗的意境更加立体而深远。<br>第四,反衬情感,景美情悲,莺啼的欢快与诗人的愁绪形成鲜明对比。莺啼本是春天的喜悦之声,但在“知岁隔”的语境下,它反而成为诗人感伤的触发点。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技法,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反衬手法。莺啼的明快与“军中音信稀”的孤寂形成强烈对比,使诗人的思念之情更加动人。<br>这样的一系列作用下,使得莺啼的意象具有动态性与情感化,莺啼作为一个动态的听觉意象,打破了首联静态画面的沉寂,为诗篇注入了活力。诗人并未直接描写莺啼的声音(如“清脆”“婉转”),而是通过“莺啼知岁隔”将意象与主观感受结合,使莺啼不再是单纯的自然之声,而是承载了诗人的情感投射。这种情感化的处理,使莺啼成为诗中不可或缺的情感纽带。在写作技巧上,更是通过颔联的对仗与整体意象呼应,颔联“莺啼知岁隔,条变识春归”在结构上对仗工整,意象上相互呼应。莺啼(听觉)与条变(视觉)分别从不同感官角度表现春归的迹象,而“知岁隔”与“识春归”在语义上递进,深化了时间流逝的主题。莺啼作为上句的核心意象,不仅点题(春归),还为下句的柳条变化提供了情感铺垫。这种意象间的呼应与递进,体现了诗人构思的精巧。在内容上,体现了虚实结合,意蕴深远,“莺啼”在诗中既有实的描写(作为春天的声音),又有虚的寄托(引发对岁月的感慨)。诗人通过“知岁隔”将莺啼从具体的自然现象升华为抽象的情感符号,使其意蕴更加深远。这种虚实结合的技巧,使莺啼不仅服务于当下的意境,还为全诗的情感升华提供了可能。“莺啼”在这首诗中不仅是春天的标志,更是情感的触媒和意境的纽带。它通过点明时节、引发时间感、反衬愁绪、呼应其他意象等作用,深化了诗的主题和情感。诗人运用动态意象、虚实结合、对仗呼应、音韵和谐等技巧,使莺啼成为诗中点睛之笔,既丰富了春日意境,又深化了离愁别绪。全诗以莺啼为情感的起点,最终落脚于“军中音信稀”的思念,景情交融,余韵悠长。<br><br> 总之,莺啼在诗词中不仅是春天的音符,更是情感、哲理与文化的载体。它通过听觉意象丰富了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既能渲染欢乐氛围,也能反衬孤寂愁绪,还能引发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其在不同诗人笔下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意象运用的精妙与深邃。无论是作为自然景物的描写,还是情感寄托的媒介,莺啼都以其独特的声音之美,成为诗词意境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现代诗词或文学批评中,莺啼仍被视为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意象。它不仅是自然的象征,还被用来探讨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现代诗人可能借莺啼表达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或用其反衬都市生活的喧嚣与疏离。<div><br></div><div>图片来自网络</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