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兰 - 汉诺威王朝 6 维多利亚 1 初登大宝

弘洋历史

<h1><b>Hanover - Victoria</b></h1> 1840年2月10日,英国维多利亚女王 与 萨克森-科堡-萨尔费尔德的 阿尔伯特王子 Albert, Prince Consort 在伦敦的圣詹姆士宫皇家教堂举行了圣大的婚礼。女王在日记中记录了她当天的心情:"我最亲爱最亲爱最最亲爱的阿尔伯特... 他给了我无与伦比的爱和幸福,这样的爱这样的幸福我以前做梦都没有梦到过!是多少次的祈求才能让我拥有这样一位夫君啊!天哪!这是我生命中最快乐的一天!"婚礼前 维多利亚 要求嘉宾们,特别是女士们不要穿白色的礼服。而当天,女王则身着一条洁白美丽的婚纱,光彩照人。在这场婚礼之前,新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任何颜色的婚纱,而从此以后,所有的新娘都选择了白色。人们还加以注解:白色代表了纯洁。正是 维多利亚女王 带领了风尚,确定了婚纱的颜色。<br><br>维多利亚 之所以能成为女王,纯属机缘巧合的命运安排。乔治三世 子孙的王位继承极其的复杂,他与王后 夏洛特 非常恩爱,一生育有15个子女,9个儿子,6个女儿,其中13位长大成人。那为什么英国王位会传到第五个孩子(第四个儿子)的女儿,维多利亚 身上?我们这里解释一下英国王位的排序情况。第一条原则是同一辈人中,男性有优先权。按年纪排下来,老大乔治四世(国王),老二约克公爵腓特烈,老三威廉四世(国王),老五肯特公爵爱德华。 肯特公爵爱德华 还有位姐姐 老四长公主夏洛特,爱德华 正是 维多利亚 的爸爸。爱德华后面接下来是老六和老七两个妹妹,然后弟弟 老八恩斯特,再下面还有弟弟妹妹们,这些人都离王位排序太远,所以我们在这里就不细说了。然后再排每个男性继承人的下一代合法孩子,老大的孩子,老二,老三,老五,老八的孩子..<br><br>接下来,我们来看几个重要的时间点。1791年,老二腓特烈最先结婚,但是婚后夫妻二人一直没有孩子。1795年,老大乔治(四世)与正牌妻子 卡洛琳 结婚,1796年两人的女儿夏洛特公主诞生,然后两人就分居了,这位夏洛特公主就排在了王储第一顺位。基本上继承不是问题了,大家开始了悠闲的生活。一晃就是二十年。1816年,老八恩斯特 结婚。1817年,王储夏洛特公主突然去世了,老大乔治(四世)夫妻二人早已各过各的,不太可能再有孩子。老二腓特烈常年没有孩子。王位继承将落在后面几位弟弟身上了,于是大家纷纷忙了起来。1818年,老三威廉(四世)结婚,老五爱德华结婚。1819年,老五爱德华生下维多利亚公主,老八恩斯特生下格奥尔格王子。1820年,老五爱德华去世,之后老爸乔治三世去世,老大乔治四世成为国王。同年年底老三威廉(四世)生下伊丽莎白公主,然而于1821年夭折。这时候王位继承顺序依次是老二,老三,老五的女儿维多利亚,老八,老八的儿子格奥尔格。1827年,老二腓特烈去世,这一支结束了。1828年,老四长公主夏洛特去世,她本身继承位置就靠后,而且也没有子嗣。1830年,老大乔治四世去世,老三威廉四世成为国王,此时他己经65岁,不太可能再有孩子。此时从老大到老三三位男性都没有合法子嗣,王位的第一继承人就是老五爱德华的孩子,维多利亚。接下来是老八恩斯特和他的儿子格奥尔格。1837年,老三威廉四世去世,维多利亚年满18,正好成年,登上了英国王位。另一方面,与英国的继承法不同的是,汉诺威德意志那边遵循着萨立克继承制度,就是根本不允许女性继承。于是,老八恩斯特继承了汉诺威,之后传给了儿子格奥尔格。从此以后,汉诺威的统治者与英国分开了,各论各的。 维多利亚 登基时正好过了18岁的生日,她可以独自执政了。父亲在她不到一岁时就去世了,母亲是 萨克森-科堡-萨尔费尔德的 维多利亚公主 Princess Victoria of Saxe-Coburg-Saalfeld。维多利亚 的舅舅,母亲的亲弟弟,是新成立的比利时国王 利奧波德一世 Leopold I。而且 利奧波德一世 的妻子正在 乔治四世 的唯一合法女儿 夏洛特公主。可惜,夏洛特公主 于1817年 死了难产,要不然 利奧波德 将会成为英国国王。打小儿,维多利亚 就与母亲生活在一起,母亲控制了 维多利亚 的一切。母亲和密友 约翰·康罗伊爵士 John Conroy 共同安排 维多利亚 的日常生活,避免公主与汉诺威家族的人交往,他们希望 维多利亚 性格软弱,将来可以控制。然而,叛逆期的 维多利亚 成为女王后,立即摆脱母亲的束缚,她开始依靠首相 墨尔本爵士 威廉·兰姆 William Lamb, 2nd Viscount Melbourne。墨尔本 老年无子,维多利亚 少年丧父,两个人建立了父女般的亲密关系。墨尔本 处事大大咧咧,作为首相,不能说是鞠躬尽瘁吧,也称的上是混水摸鱼。现在他更有借口摆脱公务,陪着女王散步,骑马,郊游。维多利亚 难得地得到了父亲的疼爱,而 墨尔本 也真诚地教授年轻的女王处事之道。现实世界不是理想主义的,是实用性的。做事说话不要直接了当,必须拐弯抹角。不要去教会,听那些非凡神迹的故事。等等。<br><br>1838年,女王和首相面对的社会形势愈加复杂,老百姓憎恨政府,无论是辉格党和托利党。各类人群都有自己的诉求,社会充满了改革的呼声。不过 墨尔本 踩了狗屎运,面对声讨的巨浪,他的"敌人们"却没有团结起来,而且敌人们还相互自己打了起来。社会上第一大势力是"宪章派",是由各方的激进分子组成的。宪章派是干嘛嘛不行,只耍嘴皮子的松散组织,他们的口号是:所有人的普选权,各选区平等,每年举行选举等等,颇有替天行道的风范。宪章派内部又分为道德派和暴力派,两派没有明确的界限,工人们面对资本家的压榨时会愤怒地砸毁机器和火烧工厂,这就是暴力派。但到了礼拜大家又会亲亲热热地聚集在一起高唱圣歌,成为了道德派。社会的另一大势力是"反《谷物法》联盟"。我们之前说过1815年由于火山爆发,全球的农作物歉收,当时托利党的首相 利物浦伯爵 恢复了《谷物法》,目的是保护国内农产品价格,不被进口的粮食冲击。这维护了地主们的利益,毕竟托利党主体就是由地主和保守人士组成的。而辉格党都是玩金融的,他们通过银行收集资金,给资本家建工厂,然后把产品卖到世界各地。英国通过《谷物法》,抵制粮食进口,其他国家就反制英国,限制英国的工业品进口,因此"反《谷物法》联盟"往往站在资本家这一边,反对地主。”宪章派”站在工人一边,反对资本家,这就和 "反《谷物法》联盟"天然地对立起来。这两派又都批评政府尸位素餐,无所作为。墨尔本 不为所动,既然能够躺平作首相,干嘛要站起来啊?<br><br>第三个反对 墨尔本 的势力自然就是辉格党的政敌托利党的领袖 罗伯特·皮尔爵士 Robert Peel。实际上,皮尔 不能只算是一个政治家,而是一个实干家,这也就造成了"皮尔派","宪章派"和 "反《谷物法》联盟"三股反对 墨尔本 的力量无法团结在一起。首先,皮尔 认为"宪章派"的主张简直就是扯蛋,什么叫"平等"?所有男人都获得了投票权,那么女人们呢?所有英国人都获得了投票权,那么殖民地的人们呢?你们这话说的就跟没说一样。对于《谷物法》,虽然支持者大都是托利党的地主乡绅们,但是这个法案严重影响了自由贸易。由于《谷物法》的保护,英国的粮食价格已经高的离谱了,平民都买不起粮食了。爱尔兰,苏格兰,英格兰己经饿殍遍野。皮尔 不管同僚们如何反对,认为必须废除《谷物法》,他激烈地抨击内阁的不作人。1839年初,首相墨尔本 提出了一项关于中美洲牙买加的法案。首先这项法案与英国国内没有半毛钱关系,其次墨尔本的辉格党控制着下议院,哪怕就这样,首相的法案仅以五票微弱的优势得到通过。对于政坛上这邦人精们来说,这就是对 墨尔本 明确地警告了。聪明的 墨尔本 知道这是大家给自己一个台阶,体面地下台,于是他主动辞去了首相职位。尽管女王十分不舍,然而大家都认为 皮尔 更适合民心领导改革。但是不出意外地,意外发生了。皮尔 知道 维多利亚 与 墨尔本 的亲密友谊,他也想搞好与女王的关系,于是制定一个方案:从女王身边人入手,让侍女们改善对自己的印象,然后通过她们再改善女王对自己的看法。如果改变不侍女的态度呢,那就改变侍女这些人。于是他向 维多利亚 提出:您现在身边的宫女们都是辉格党人推荐的,女王应该允许一些托利党人加入。这就是一个直男的馊主意了!作为一个敏感且在叛逆期的少女,怎能容忍一个不熟悉的大老爷们指点自己的生活方式呢?这就像春节回家,一个八杆子打不着的光棍堂叔,语重心长地跟你说:"大侄女,别那么挑了,你该找个人嫁了。"大家惊愕地看着 皮尔 的莫名其妙的举动,心里都说:"得喽,这下歇菜了。"果然 维多利亚 召回了 墨尔本,继续担任了两年的首相。墨尔本 仍旧是 墨尔本,当时的人用诗描写了他的功绩:"承诺,暂缓,准备,推迟,最后不了了之。简而言之,无所事事,尸位素餐。"可是,墨尔本 好运连连,反对他的人还在相互内斗,皮尔 一时半会儿翻不了身了。只要不天下大乱,大家能活着就好。 1840年,天下不乱只是指英国国内,此时东西方发生了激烈的碰撞。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都想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然而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在英国与中国开战的同时,英国正与阿富汗开始了一场战争。我们先讲第一次英阿战争,可以比较一下两场战争。导致英阿战争的是老毛子。自从联手击败拿破仑之后,俄罗斯和英国就分道扬镳了。在欧洲,俄罗斯与普鲁士和奥地利结盟,防备法国和英国。在亚洲,俄国更是眼馋英国的贸易利益,希望打通与东方的通道。在19世纪上半叶,俄罗斯就向东扩张,吞并了中亚的五个斯坦国家,势力达到了阿富汗边境。阿富汗成为了俄国控制的中亚和英国控制的南亚之间的缓冲地带。然而,阿富汗却分散为各个部落,势力大的便成为国王,甚至没有国家军队。1837年时,名义上的阿富汗国王是 多斯特·穆罕默德 汗 Dost Mohammad。阿富汗的东南边界受到锡克王国的入侵,多斯特·穆罕默德 找驻扎在印度的英国帮忙收拾锡克王国。英国在各地殖民地的政策就是搅屎棍:各民族各部落相互打的越乱,英国才能从中获得利益。因此,英国巴不得阿富汗和锡克打起来呢,于是拒绝了 多斯特·穆罕默德。可是,多斯特·穆罕默德 却是一个高明的政治人物,他找了俄国人来撑场子,准备与俄国谈判联盟。果然,被戳到腚眼的英国驻印度总督 奥克兰伯爵乔治·伊登 George Eden, 1st Earl of Auckland 马上就精神了,严厉警告阿富汗不要玩火,立即停止一切与俄罗斯的联系。多斯特·穆罕默德 开始就是拿俄国当个晃子,现在却真的被傲慢的英国人激怒了。还有什么说的,放马过来吧。奥克兰伯爵 害怕 俄罗斯真的控制了阿富汗,这就对英属印度是个极大的威胁。1838年底,大英帝国悍然入侵阿富汗。<br><br>英军部队有两万多人,包括英国人和印度人。这一仗英军志在必得,毕竟 多斯特·穆罕默德 虽称为汗,其实也就是个部落酋长,因此随军的还有将临赴任的阿富汗总督 威廉·海·麦克纳滕爵士 William Hay Macnaghten。1839年初,英军顺利通过波伦山口 Bolan Pass,占领了南部城市奎达 Quetta。然后一路北上,攻取了坎大哈 Kandahar 和重要的军事据点加兹尼堡垒 Battle of Ghazni。多斯特·穆罕默德 闻风撤出了首都喀布尔 Kabul,向西通过巴米扬 Bamian,逃到了中亚的布哈拉 Bokhara。不出所料,英军用时8个月,取得胜利,扶植了一位前朝国王,成为了傀儡政权。<br><br>如果说阿富汗有什么特质的话,就是它永远为世界提供惊喜。大英帝国在占领首都后,就翻向了意外之路。英军留下8000人驻守,大部队返回印度,并且派遣 威廉·埃尔芬斯通将军 William George Keith Elphinstone 接管驻军。埃尔芬斯通 虽然长期服役于印度,但是对阿富汗却知之甚少。不久,阿富汗各个部落开始了针对英军的游击战,在山区里英军的优势完全丧失。为了提升驻军士气,总督麦克纳滕 允许士兵家属随军驻守阿富汗。这更加引起了阿富汗人的愤怒,你这是准备不走了?英军陷入了疲惫不堪的游击战中,其间也取得过胜利,俘获了前国王 多斯特·穆罕默德,将他押解去了印度。不过,阿富汗国王本来就对部落没有实际统治意义,游击战仍旧如火如荼。同时,英国人也犯了一个大的军事错误,他们放弃了位于喀布尔南郊的重要堡垒巴拉希萨尔 Bala Hissar,而选择在东北郊重新建造一个新的据点。然而,这个地区四面环山,布满沼泽,交通恶劣,补给困难。1841年,阿富汗部落军打出了一波高潮战,他们联合起来,由 多斯特·穆罕默德 的儿子 阿克巴尔·汗 Akbar 统一指挥。战争中许多英军军官战死,阿富汗人势气大振。总督麦克纳滕 只得与 阿克巴尔 谈判,但是在谈判当天,阿克巴尔 绑架了 麦克纳滕,不久之后将其杀死。麦克纳滕 的遗体被拖到喀布尔的街道上展示。埃尔芬斯通将军 知道在阿富汗是待不下去了。<br><br>1842新年一过,英军就开始从喀布尔撤向印度。尽管 埃尔芬斯通 与 阿克巴尔 达成了协议,保证英军安全撤出阿富汗,然而 阿克巴尔 根本就控制不了各个部落。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你以为这是公共厕所吗?几天后,当地人就在地势险恶的峡谷甘大麦 Gandamak 袭击了英国人。英国队伍总人数为一万六千多人,包括了4500军人和12000平民家属。逃过了袭击的只有40多人,而且还失去了所有马匹,只能依靠双脚前进。时值寒冬,队伍艰难前进,还要躲避追杀。结果到达贾拉拉巴德 Jalalabad 的只剩下一位名叫 威廉·布莱登军医 Dr. William Brydon。其他人全军覆没,由此战开始,阿富汗获得了"帝国坟场"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