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十一日:埃托沙的告别与辛巴部落的初遇。</p><p class="ql-block">这是清晨5:45时的月光,我们早早吃完早餐,第四次坐上敞篷越野车进军埃托沙国家公园。</p> <p class="ql-block">敞篷越野车驾驶员及向导</p> <p class="ql-block">埃托沙国家公园</p> <p class="ql-block">越野车在草原上飞驰,我们的目光紧随着车外的风景。远处,一群群野生动物在悠闲地觅食,它们的身影在晨光中若隐若现,仿佛在诉说着大自然的奥秘。我们经过一片片湖泊和沼泽,看到了许多水鸟在湖面上翩翩起舞,它们的歌声和舞姿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进入第一眼就见斑马🦓与跳羚🐆与我们打个招呼good morning</p> <p class="ql-block">等候狮子出现。今天的它晃了一下尾巴睡觉去了。</p> <p class="ql-block">守猎者的喜跃😊</p> <p class="ql-block">注视前方猛兽</p> <p class="ql-block">角马</p> <p class="ql-block">剑羚与跳羚的对决</p> <p class="ql-block">在公园内,我们还遇到了一些专业的导游和摄影师,他们耐心地为我们讲解着各种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我们感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感慨于生命的多样与奇妙。</p> <p class="ql-block">红泥村人的翻译。唯一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辛巴村人拒绝教育。</p> <p class="ql-block">酋长</p> <p class="ql-block">辛巴人的房屋,大多是用树枝和掺有牛粪的泥巴搭建而成,显得既原始又充满智慧。屋内面积虽小,却充满了家的温馨。为了防止房屋坍塌,辛巴人在屋内竖起粗大的木头来支撑房顶,这样的设计既实用又美观。房檐和房门低矮,仅能弯腰进入,这样的设计或许正是辛巴人对于生活的独特理解——简单、朴实,却充满力量。</p> <p class="ql-block">卡玛吉潘辛巴部落位于纳米比亚西北部库内内河流域,是辛巴族(红泥人)的核心聚居区。该部落以独特的文化习俗闻名:女性终年用红泥混合牛油涂抹全身,既防晒防虫又作为装饰标志,且终身不洗澡,仅以香草熏体净肤。社会结构保留母系制特征,男性因基因缺陷常早夭(15岁前死亡率高),导致人口不足2万且男女比例失衡,实行一夫多妻制以维系族群延续。</p> <p class="ql-block">村落建筑原始,以树枝红泥搭建棚屋,游客可支付近百元人民币进入参观,近距离观察红泥人编织发辫、烟熏护肤等传统生活场景。尽管面临现代文明冲击,辛巴人仍坚守500年前的游牧传统,被称为“非洲最后的原始部落”,其独特的红色美学与濒危文化吸引着全球探险者。</p> <p class="ql-block">门前的圣火。</p> <p class="ql-block">红人部落(辛巴族)是纳米比亚西北部库内内河流域的原始族群,以独特的红泥文化闻名全球。该部落人口不足2万,因遗传基因缺陷导致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约1:11),实行一夫多妻制以维系族群延续。</p> <p class="ql-block">辛巴女性终年用红赭石粉与牛油混合涂抹全身及编发,形成标志性红色肌肤,这种天然涂层兼具防晒、防虫功能,并以香草熏蒸替代洗澡清洁身体。男性因基因问题常早夭,部落内主要由女性主导家庭决策与财产继承,维持母系社会结构。</p> <p class="ql-block">与酋长合影。手势代表纳米比亚地图</p> <p class="ql-block">酋长的三位夫人。</p> <p class="ql-block">走进屋内,我们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地上铺着一张牛皮,既是他们的床,也是他们的饭桌和生息的地方。屋内摆放着瓦罐、木瓢等一些简陋的日常生活用品,虽然简单,却透露出一种质朴的美。由于辛巴人身上的红泥,房间内物品上都染上了一层红色,仿佛为这个简陋的小屋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红泥村人的房屋。</p> <p class="ql-block">他们延续500年前的游牧传统,居住在用树枝和红泥搭建的棚屋中,以放牧牛羊为生,门前常设手工艺品摊位与游客交易。尽管现代文明冲击,辛巴人仍坚守原始生态,拒绝同化,被称为“非洲最后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在与辛巴人的交流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淳朴与善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活的真谛,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虽然他们的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们的笑容却如同阳光般温暖,照亮了我们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20世纪80年代尚有20万人口,如今锐减至不足2万,专家预测其独特文化可能在未来十年内消失。</p> <p class="ql-block">加油站里的贵夫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