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11年4月27日,<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黄花岗烈士祭日。</span>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是为纪念孙中山领导的广州“三•二九”起义战役中牺牲的烈士而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门三间四柱牌坊高13.29米,隐喻起义日期(农历3月29日),门额镌刻孙中山手书“浩气长存”四个贴金大字,庄严肃穆。牌坊建于1935年,由著名建筑师杨锡宗设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园内有七十二烈士之墓和孙中山手植树,《与妻书》作者林觉民、粤军名将邓仲元、中国第一架飞机制造者冯如、被孙中山誉为“中国革命空军之父”的杨仙逸、被孙中山称作“为共和殉难之第二健将”的史坚如以及越南烈士范鸿泰等等均长眠于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已经成为广东省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国著名烈士陵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广东广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常有络绎不绝来拜祭缅怀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样,在不同的年代,我的父母、我自己、我的孩子都在风华正茂最好的年华,在“浩气长存"牌坊下经常留念、到墓前祭奠;一个世纪多年后的今天,我又再次来到这里怀念,肃穆庄严厚重的黄花岗大理石,默默的守候着72壮士,孙中山先生曾经赞誉为:“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疫并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我最敬佩的一群人——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起义背景经过————</span></p><p class="ql-block">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集赵声、黄兴、胡汉民、邓泽如等中国同盟会重要骨干会议,决定集同盟 会精英推翻清王朝,在广州起义(即辛亥广州起义、第三次广州起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月23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槟榔屿起义组织者在两广总督署附近的越华街小东营五号设立起义总指挥部,赵声任总指挥(留守香港) ,黄兴任副总指挥。将原定十路进军计划改为四路:黄兴率一路攻总督衙门;姚雨平率军攻小北门;陈炯明带队攻巡警教练所;胡毅生带队守南大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月27日(宣统三年三月廿九)下午5时30分,黄兴率200名敢死队员分四路攻打两广总督衙门、小北门、巡警教练所和守南大门。黄兴首先发难,连发三弹,率队攻入总督衙门,决心生擒两广总督张鸣歧。不料张越墙逃遁。由于清朝部队人数众多,起义队伍得不到接应,各路队伍虽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彻夜相攻,但都先后失败。黄兴绕幸脱险。由于实际起义以黄兴率部为主,黄兴为实际起义领导人。赵声、胡汉民廿九日率200先锋队员出发,三十日凌晨抵达广州城外,但是大势已去,遂返回。这次起义,除黄兴一部及顺德会党按期发难外,其余各路均未行动。新军子弹被收,没有作战能力;胡毅生、陈炯明事先逃出了广州城;姚雨平因胡毅生刁难,未能及时领到枪械,起义爆发后截匿不出。这样,起义实际成为黄兴一路的孤军作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兴率先锋队进攻两广总督署等军政机关,血战一昼夜,起义失败。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一百多人壮烈牺牲。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险收得烈士遗骸72具,营葬于黄花岗此处,即拱起的墓基下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12年,广东军政府开始拨款建烈士陵园。方声涛募款修墓,林森向海外华侨筹款建纪功坊,1926年,墓地建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起义虽然失败了,他们把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幸福放置在个人的家庭幸福之上,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谱写出一曲悲壮的史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纪功坊————</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72块连州青石象征烈士人数。功坊上由前后各72块(由144个国民党海外党部或者个人献石)叠砌成崇山形,其上耸立自由神像(曾经换成火炬,目前恢复原样),坊后青石碑刻有《广州辛亥三月廿九日革命记》,是广州最大的青石碑刻(邹鲁撰写),记录下这及其惨烈的一幕,以及烈士就义名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起义主要人员:</span></p><p class="ql-block">孙中山:起义的策划、决定者,负责筹款购械。</p><p class="ql-block">黄兴:起义的策划、组织者,总指挥。</p><p class="ql-block">胡汉民:起义的策划、组织者。</p><p class="ql-block">赵声:起义的组织者、副总指挥。</p><p class="ql-block">朱执信:参与起义的组织、发动,负责运动新军、防营、民军。</p><p class="ql-block">姚雨平:参与起义的组织指挥,负责运动清军、民军。</p><p class="ql-block">陈炯明:参与起义的组织指挥。</p><p class="ql-block">胡毅生:参与起义的组织指挥。</p><p class="ql-block">邹鲁:筹划、参与起义。</p><p class="ql-block">徐维扬:参与起义的组织、指挥,率敢死队进攻总督署。</p><p class="ql-block">刘梅卿:参与起义的组织指挥。率敢死队进攻总督署、督练公所。</p><p class="ql-block">潘达微:收葬起义烈士。</p><p class="ql-block">江孔殷:收葬起义烈士。</p><p class="ql-block">喻培伦:别号云纪,四川内江人,日本干叶医学院学生。</p><p class="ql-block">林文:别号时爽、广麈,福建侯官人,日本大学学生。</p><p class="ql-block">宋玉琳:别号建侯、豫琳,安徽怀远人,军官。</p><p class="ql-block">方声洞:别号子明,福建侯官人,日本千叶医学院学生。</p><p class="ql-block">饶国梁:别号小峰,四川大足人,四川陆军速成学校毕业。</p><p class="ql-block">林觉民:别号意洞、抖飞,福建闽县人,日本庆应大学学生。</p><p class="ql-block">李文甫:别号炽,广东东莞人,香港《中国日报》经理。</p><p class="ql-block">林尹民:别号靖庵、无我,福建闽县人,日本第一高等学校学生。</p><p class="ql-block">陈文褒:广东大埔人,南洋商人。</p><p class="ql-block">李德山:广西罗城人,龙岸民团管带。</p><p class="ql-block">陈与燊:福建闽县人,日本早稻田大学学生。罗仲霍FONT></p><p class="ql-block">庞雄:广东吴川人,军人。</p><p class="ql-block">陈可钧:福建侯官人,日本正则学校学生。</p><p class="ql-block">饶辅廷:广东嘉应人,教员。</p><p class="ql-block">陈更新:福建侯官人,长门炮术学校毕业。</p><p class="ql-block">冯超骧:福建侯官人,南洋水师学校学生。</p><p class="ql-block">李雁南:广东开平人,南洋华侨。</p><p class="ql-block">刘元栋:福建闽县人,南台消防会会长。</p><p class="ql-block">刘六符:福建人,福建讲武堂学生。</p><p class="ql-block">李炳辉:广东封川人,南洋教士。</p><p class="ql-block">李文楷:广东清远人,星洲《晨报》印刷工人。</p><p class="ql-block">李晚:广东云浮人,南洋华侨。</p><p class="ql-block">郭继枚:广东增城人,南洋华侨。</p><p class="ql-block">余东雄:广东南海人,南洋华侨。</p><p class="ql-block">黄鹤鸣:广东南海人,南洋机器工人。</p><p class="ql-block">杜凤书:广东南海人,南洋机器工人。</p><p class="ql-block">徐培添:广东花县人,安南(今越南)工人。</p><p class="ql-block">徐进炲:广东花县人,农民。</p><p class="ql-block">徐广滔:广东花县人,农民。</p><p class="ql-block">徐临端:广东花县人,工人。</p><p class="ql-block">徐礼明:广东花县人,安南(今越南)工人。</p><p class="ql-block">曾日全:广东花县人,工人。 </p><p class="ql-block">江继复:广东花县人,农民。</p><p class="ql-block">徐熠成,广东花县人,农民。</p><p class="ql-block">徐日培:广东花县人,农民。</p><p class="ql-block">徐容九:广东花县人,农民。 </p><p class="ql-block">徐满凌:广东花县人,农民。</p><p class="ql-block">徐茂燎:广东花县人,农民。</p><p class="ql-block">徐佩旒:广东花县人,农民。</p><p class="ql-block">徐廉辉:广东花县人,安南(今越南)工人。</p><p class="ql-block">徐松根:广东花县人,安南(今越南)工人。</p><p class="ql-block">徐保生:广东花县人,农民。</p><p class="ql-block">徐昭良:广东花县人,安南(今越南)工人。</p><p class="ql-block">徐应安:广东花县人。</p><p class="ql-block">韦统钤:广西平南人,教士。</p><p class="ql-block">韦统淮:广西平南人,教士。</p><p class="ql-block">韦树模:广西平南人,教士。</p><p class="ql-block">韦荣初:广西平南人,教士。</p><p class="ql-block">林盛初:广西平南人。</p><p class="ql-block">秦炳:四川广安人。</p><p class="ql-block">周华:广东南海人,南洋华侨。</p><p class="ql-block">陈春:广东南海人,安南华侨。</p><p class="ql-block">马侣:广东番禺人,安南华侨。</p><p class="ql-block">劳培:广东开平人,星洲(今新加坡)《晨报》记者。</p><p class="ql-block">游寿:广东南海人,安南(今越南)华侨。</p><p class="ql-block">石德宽:安徽寿县人,日本警监学校学生。</p><p class="ql-block">程良:安徽怀远人,陆军小学毕业,任教官。</p><p class="ql-block">林修明:广东蕉岭人,教员。</p><p class="ql-block">周增: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商人。</p><p class="ql-block">罗坤:广东南海人,安南(今越南)华侨。</p><p class="ql-block">陈潮:广东海丰人,农民。</p><p class="ql-block">黄忠炳:福建连江人,农民技击家。</p><p class="ql-block">王灿登:福建连江人,技击家。</p><p class="ql-block">卓秋元:福建连江人。</p><p class="ql-block">胡应升:福建连江人,工人。</p><p class="ql-block">魏金龙:福建连江人。</p><p class="ql-block">陈清畴:福建连江人,技击家。</p><p class="ql-block">陈发炎:福建连江人,农民。</p><p class="ql-block">罗乃琳:福建连江人。</p><p class="ql-block">林西惠:福建连江人,军人。</p><p class="ql-block">张学龄:广东兴宁人。</p><p class="ql-block">徐国泰:江苏邳县人,军官。</p><p class="ql-block">华金元:江苏江宁人,军官。</p><p class="ql-block">阮德三:江苏丹徒人,军官。</p><p class="ql-block">陈甫仁:号文友,即陈文友,广东兴宁人。</p><p class="ql-block">严绘廷,广东惠州人。</p><p class="ql-block">韦云卿:广西永淳人,军官。</p><p class="ql-block">罗进:广东南海人,安南(今越南)机器工人。</p><p class="ql-block">罗干:广东南海人,新加坡洋服工人。</p><p class="ql-block">罗联:广东南海人,安南(今越南)华侨。</p><p class="ql-block">罗遇坤:广东南海人,安南(今越南)机器工人。</p><p class="ql-block">张潮:广东顺德人,机器工人。</p><p class="ql-block">陈才:广东南海人,安南(今越南)华侨。</p><p class="ql-block">陈福:广东南海人,安南(今越南)机器工人。</p><p class="ql-block">李祖恩:广东翁源人,军人。</p><p class="ql-block">附:清政府官员 </p><p class="ql-block">张鸣岐:两广总督。 </p><p class="ql-block">李准:清水师提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碑文上,血气方刚铮铮男儿群像跃然纸上,以广东、福建籍为多,72烈士中,有69位烈士是洪门中人,除了6名留日学生和14名南洋华侨,还有14名安南华侨。他们的身份各异,有教师、军人、工人、农民、记者和商人。年龄最大的烈士已52岁,而最小的仅有18岁,平均年龄为29 。当年,海外侨胞怀着报效祖国的热忱,毅然决然地返回祖国 ,参与场伟大的起义。图为部份烈士在黄花岗就义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岗顶方形墓基上立有碑亭。刻有“七十二烈士之墓”,顶部钟形设计象征“警钟长鸣”。墓园实际收殓有姓名可考的烈士86名,是近代革命的重要见证。建筑特色:融合中西风格,中国传统陵园布局结合西方碑亭设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昨天与今天共存,历史与现实对话:警钟长鸣!以史为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林觉民————</span></p><p class="ql-block"> (1887—1911年)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中国民主的先驱,革命烈士。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时年二十四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与妻书》是林觉民在1911年4月24日晚,预感到自己不久于世,扯下一块白布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他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家国情怀。全文感情真切,笔调委婉动人,这不是一封普通的家书,是血雾家书,是二十世纪最美情书。读后令人荡气回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可在百度查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与妻书》真迹原物书写于一长42厘米、宽42.5厘米的细纹白布手帕上,全文1300余字,<span style="font-size:18px;">采用草书体书写,</span>抗战时期曾被盗后,盗贼因感动主动归还,1959年由林觉民次子林仲新捐献后,始终由福建博物院保管,成为镇馆之宝。并且已经收为入高中语文课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潘达微————</span></p><p class="ql-block"> (1881年1月15日—1929年8月27日)。</p><p class="ql-block"> 我最敬佩的一个人——因冒险收殓72烈士遗骨营葬于黄花岗而成名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同盟会会员潘达微,</span>实际上是天河棠东人。至今仍有其家族后人居住。潘达微父亲是清廷武官,自幼喜好丹青“家道富裕,曾是广州最大善堂的主持人之一”。而潘达微自幼多病,十多岁就搬出棠东村至西关,他治疗肺病时的医生是孙中山,两人成为知交,后加入兴中会,一直利用自己作为著名画家居廉入室弟子的身份,在广州从事秘密革命工作。曾一度出任广东公益局局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花岗起义失败,广州城内的大街小巷留下了同志们的遗体,广州清吏对革命党恨之入骨,把烈士头颅挂在城门,烈士遗骸陈尸街头和总督衙门前,惨不忍睹,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险挺身而出,不顾满清当局禁令,以《平民日报》记者公开身份,奔走诸善堂求助。5月3日,组织100多人把散落腐烂的烈士遗骨收殓及葬于此,使英烈业绩彪炳史册,光照人寰,人称黄花岗之父。1929年8月27日,潘达微病逝于广州,终年48岁。临终前留下遗愿:希望陪葬于黄花岗长伴七十二烈士。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省人民政府实现了他的心愿,如今也陪伴在72烈士墓旁,成为他们永远的守护神!我怀着无限敬意仰望着他们————何等肝胆相照的英雄群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筹集革命资金,潘达微将自己在棠东村的祖居也抵押给了族人。改革开放后,潘达微子孙三次找收购潘达微故居的乡里沟通,但都因为价格谈不拢,而以失败告终。</p><p class="ql-block"> 100多年后的清明期间,我去寻访潘达微故居。期间走错了村子,错走到了车陂村。村里治保队员说:我从小学校经常去黄花岗扫墓,于是热心用摩托车搭我穿过大马路,穿过一条条车水马龙,我战战兢兢地怕路上违章被人抓住,终于把我护送到另一个村子棠东村街口。我穿过城中村的暗无天日的一栋又一栋一线天握手楼,走过坑洼泥泞惨不忍睹的村路,百经周折终于找到潘达微的祖居。可惜已经没有人居住,破烂不堪,门前堆满了杂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根据天河区政协文字记载:祖居坐落于天河区棠下街棠东村启明大街19、27号,两进三间,水磨青砖石脚,硬山顶,碌灰筒瓦。面宽约11米,深约18米。两进之间的天井已经盖上瓦。首进门官龛上的灰雕图案十分精致。二进厅堂残留的屏门上还有精致的木雕花卉。左间宽约4米,是卧室;右间宽约2米,前是厨房,后是柴房;天井与祖堂之间有门进入卧室和厨房。此屋建于清末,是潘达微的爷爷大善公传下来的,俗称“太公厅”。</p><p class="ql-block"> 根据潘达微的堂侄女潘莲杏女士介绍:该厅做过房头的私塾。潘达微在启明大街6巷8号(现已坍塌)出世,潘达微的嫂嫂在厅住,他的祖母常常带潘达微来厅玩。潘达微六七岁时在这里读书,晚上就住在这儿。2002年9月1日,潘达微故居被公布为市内控文物保护单位。我十年后重访依然没有得到修缮,但是围蔽起来有文字注明:文物危房。沉默的老房子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小村子走出一代壮士和伟人,当年的惊世壮举永留青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邓仲元(邓铿)————</span></p><p class="ql-block"> (1885.12.27----1922.3.23)。7岁时随父亲到惠州市惠阳区淡水镇经商落户。1905年考入广东将弁学堂步兵科,1909年任黄埔陆军小学堂学长并且秘密加入同盟会。次年加入新军,1901年筹划广州起义。从此步入十多年的戎马生涯辛亥革命爆发后,是光复惠州的功臣之一,并创建了粤军第一师,邓演达、叶挺等著名将领均出自其门下。1914年后,一直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打了无数的硬仗。1917年,援闽粤战成立,邓仲元任粤军总部参谋长。1921年5月,任广州军政府第一师师长兼总司令部参谋长。1922年3月21日傍晚7时在广州大沙头广九火车站被枪杀,23日4时不幸逝世。卒年仅36岁。邓仲元逝世后,被孙中山追赠为陆军上将。邓仲元之死在广东引起了巨大震动,许多城市都有举行了悼念活动。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邓仲元为革命烈士。现惠州建有仲元亭、广州番禺的广东仲元中学以示纪念。其故居、陵墓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来<span style="font-size:18px;">邓仲元雕像</span>矗立在被枪杀处广九火车站,但有感于邓仲元在辛亥革命建功甚巨,孙中山特准邓仲元墓设于陵园之内。1923年3月23日,邓仲元死难一周年,国民党广东支部全体成员赴黄花岗致祭,由孙中山代表朱培德主祭。次年6 月,孙中山亲书墓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3年8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黄花岗公园投入约百万元资金对邓仲元墓区进行全面修缮,墓道门楼、铜像、乐台、八角亭、墓冢和墓表以及其夫人李顺春墓地细致还原当年风采,以古韵新颜迎接每一位来园缅怀拜祭烈士的游客市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经过墓道的一个房间门口,看见一个牌子:“中国同盟会后裔联谊会”。第一任会长为杨鹤龄之子。每年的孙中山诞辰、辛亥革命纪念日,他们都聚在一起缅怀祖辈们当年在腥风血雨的壮举!天地之间,血脉相连,一代传承又一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史坚如————</span></p><p class="ql-block"> (1879-1900.11.9),原名文纬,字经如,后改名为坚如,是广东番禺(今广州)人。出身于一个官僚富家,自幼体弱多病,但对历史和兵法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深受刺激,坚定了推翻清王朝的决心。1899年,他加入兴中会,积极参与革命活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00年惠州起义爆发,史坚如在广州响应,筹备两百磅炸药,策划暗杀两广总督德寿。史坚如租赁两广总督德寿后花园附近宅院,挖掘地道,10月26日晚引爆炸药,但引线失灵;10月28日史坚如独自再炸,引燃两百磅炸药,因其所挖掘的地道与德寿卧室有所偏差,德寿只是被炸药汽浪自床上震落受惊,暗杀未遂。10月31日史坚如赴香港时,半路被清兵抓获。1900年11月9日,英勇就义,才21岁的年华啊!</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冯如————</span></p><p class="ql-block"> (1884.1.12—1912.8.25),原名冯九如,广东恩平人,生于广东恩平的一个贫农家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从小喜欢制作风筝和车船等玩具,对飞天故事充满向往。后随父到美国谋生,目睹美国先进工业,认为国家富强必须依靠工业的发达,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立志学习机械。1909年9月21日冯如驾驶其设计制造的中国第一架飞机在美国成功试飞。1911年1月,冯如在美国成功试飞了其制造的第2架飞机。同年2月,冯如偕同助手携带飞机2架返国,冀以开创中国航空事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12年8月25日,冯如宣传航空事业,驾驶其制造的第2架飞机在广州燕塘进行飞行表演,飞机升空后绕瘦狗岭飞行,因飞机失速而坠于此处,身受重伤,经抢救无效,不幸牺牲。根据冯如生前遗愿,其遗体安葬于广州黄花岗,时年28岁。1983年8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航空史上,冯如是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制造师和飞行家,被誉为“中国航空之父”。他投入飞机制造并试飞获得成功,获得美国国际航空学会颁发的甲等飞行员证书,亦是第一个为中国航空事业捐驱的殉国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杨仙逸————</span></p><p class="ql-block"> (1891~1923)字学华,号铁庵。香山(今中山)人,生于美国檀香山。美国夏威夷大学机械科和加州茄弥时大学航空科毕业。杨仙逸的父亲杨著昆是夏威夷华侨富商,早年加入兴中会,与孙中山为挚友,多次捐款支持革命活动(如投资航空公司、赞助“三次革命”、捐赠飞机等)。孙中山在檀香山宣传革命时,杨著昆常带年幼的杨仙逸聆听演讲,使其自幼受革命思想熏陶。原名“仙”,后为表达追随孙中山(号“逸仙”)的决心,改名“仙逸”。这一细节体现了他对孙中山的敬仰与忠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10年加入同盟会。1917年组织空军学校和飞行队,任革命军空军队长。1919年在漳州组建援闽粤军飞机队,任总指挥。1920年8月,任空军总指挥(少将军衔)。1921年5月任总统府侍从武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3年5月,任大本营航空局长。9月20日在惠州与海军鱼雷局局长谢铁良、长洲要塞司令苏从山检查水雷时,水雷突然爆炸三人同时遇难。孙中山明令追授其为陆军中将。时年三十二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了坡,看见这个墓碑上有汉字、英文、越南语言。其中越南南语言是为了这里埋葬着越南烈士,表示对他的尊重。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范鸿泰(越南语:Phạm Hồng Thái,)————</span></p><p class="ql-block"> (1895—1924),越南义安人,越南革命志士。曾经策划刺杀法国当局一位高官,后经朋友多番相劝,才放弃想法。1924年6月18日,法国驻越南总督麦林抵达广州访问,6月19日晚法国驻广州领事在沙面维多利亚酒店为麦林接风。范鸿泰从窗口向内投掷炸弹暗杀麦林未果,在沙基涌投水而死,年仅29岁。这次暗杀行动导致英法帝国主义推出“新警律”,直接引发了后来的沙面工人罢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黄兴————</span></p><p class="ql-block"> (1874.10.25—1916.10.31)。汉族,原名轸,后改名兴,字克强,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人(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北宋大文豪黄庭坚的后裔。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与孙中山常被世人以“孙黄”并称。孙中山最幸运的事情,就是在革命的进程中,遇到了黄兴这样一位始终保持公心的合作伙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广州起义黄兴率林觉民等百余人攻打总督衙门,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被打断三根手指还继续战斗,依旧拼死不退,无奈实力相差太大,起义失败,黄兴侥幸突围,1916年10月31日,积劳成疾的黄兴病故于上海,卒年42岁。1917年移柩长沙,同年4月15日,受民国元老尊以国葬于湖南长沙岳麓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九十年代末,曾经拜访英年早逝的黄兴在湖南岳麓山上的墓地以及长沙故居:四面环水,八字乾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江孔殷————</span></p><p class="ql-block"> (1864———1952)。父亲是上海“租界中最著名的茶栈”,本人是康有为学生,清末最后一科进士,老广州最有权势省港地区最活跃的社会名流之一,开明人士,辛亥革命中支持独立,支持戊戌变法,支持黄花岗起义,收葬起义烈士。支持广州独立,日本侵华时汪伪政府曾经邀他当官,遭到拒绝。同时他又是美食家,著名的“太史第”“太史蛇羹” “太史鸡”曾经风靡20、30年代省港澳。</p><p class="ql-block"> 其子江枫(南海十三郎,1909—————1984)粤剧界最多情的悲剧才子、编剧大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杨鹤龄————</span></p><p class="ql-block"> (1868年-1934年8月29日),字礼遐,今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人。与孙中山是姻亲,并且与其同村自幼相识,<span style="font-size:18px;">家世豪富</span>。他与孙中山、陈少白、尤烈等因常一起高谈反满,被人称之为“四大寇“,后加入兴中会,并参加黄花岗起义。杨的居所不但是革命党人放谈高论的讲坛、也是集议筹谋、运械制弹的密室。辛亥革命胜利后,任总统府秘书。其与孙中山、陆皓东、杨心如并称“翠亨四杰”。其为支持孙中山所策划武装起义,变卖祖业充补革命经费,并在港澳等地筹募经费。于1895年在香港加入兴中会。1911年4月27日参加广州黄花岗武装起义,失败后避居香港和澳门。民国元年(1912)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曾任总统府秘书。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任非常大总统,总统府设于越秀山南麓,聘其为总统府顾问。1923年4月任孙中山大元帅府港澳特务调查员。晚年退居澳门过平民生活,孙中山经常寄钱接济,1934年病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杨殷————</span></p><p class="ql-block"> (1892—1929.8.30)。中山翠亨村人。出身殷实家庭,早年接受良好教育,毕业于广州圣心书院。19岁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后加入中国同盟会,参与反袁斗争和护法运动。1912年转为国民党党员,1914年转为中华革命党党员,同年在上海掷炸弹把杀害宋教仁的凶手、袁世凯的爪牙淞沪警备司令郑汝成炸伤。1917年,孙中山出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时,杨殷任大元帅府参军处副官。1919年,他任职于广州西关盐务稽查处。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杨殷把自己的房屋田产和已故妻子留下的首饰变卖,积蓄及变卖所得全部交给组织解决党的活动经费问题。<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是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党的早期军事工作重要领导者和情报保卫工作的重要开拓者之一。1929年8月因叛徒白某告密被捕,狱中坚贞不屈,与彭湃等同志一同英勇就义。</span>1929年8月30日牺牲于上海龙华,年仅37岁。其孙子是我的老师,小时候经常请老妈妈来学校给我们讲述当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杨锡宗————</span></p><p class="ql-block"> (1889.12.2~1968),出生于香港,广东省香山县人(今中山市南节区南蓢镇翠亨村),一位孙中山先生的同乡、中国近代著名建筑设计师,其代表作包括广州人民公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十九路军坟场等。1968年,杨锡宗病逝于香港。</p><p class="ql-block"> 杨锡宗在设计广州市立第一公园时,还奉命设计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方表墓冢、自由钟墓亭。此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的各阶段设计,当局都请杨锡宗担纲,杨锡宗成为七十二烈士墓园的主要设计者。在突出中国传统陵园风格的同时,也融合了西方建筑特色,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样貌,很好地把握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发理想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其空间气氛静谧而祥和。</p><p class="ql-block"> 翠亨村的确藏风聚气,走出了几位伟人和英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多年拜祭,这次重走,很仔细地查看每一座墓碑。这里除了名人墓,还专门设立辛亥革命烈士墓区。我数了一下大概有不下20位。辛亥革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辛亥革命终结了封建帝制,开创共和政体,是近代中国从传统向现代国家转型的最核心,是开天辟地意义深远的大事。其实更早的新军庚戌起义,点燃了一年以后的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的辛亥革命的燎原之火之🔥🔥🔥🔥🔥🔥🔥🔥🔥🔥🔥🔥🔥🔥,青春热血铺就的共和之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青山处处埋忠骨,战地黄花分外香。<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做古,神犹在。</span>一个世纪以后,现在这里一年一度的菊花展,烘托着长眠于此的烈士们,请别忘了他们!因为我们山河无恙的背后,站着昨天许多星辰般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附录:</span></p><p class="ql-block"> 你可曾经知道,在黄花岗曾经有一座高等学府—————广州中华文化学院,1946年期间在黄花岗内的广州中华文化学院,后来改成广州中华文法学院,学校建筑群紧靠黄花岗西侧,有平房或者二层楼房。现在已经面目全非,变成了华侨新村,黄花岗烈士的悲壮史诗,也曾经熏陶激励感召着这群风华正茂热血沸腾的莘莘学子,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爱国运动之中,七十多年前,<span style="font-size:18px;">烈士墓园是大学地下学联的主要活动场地,同时学校</span>培养出不少青年才俊国家栋梁。</p><p class="ql-block"> 1935年秋,中山大学原文学院院长吴康博士应邀赴欧洲讲学。在1937年春,吴在巴黎与中国留欧学生四十余人发起组织中华文化学会。提出现代化新人文主义,发扬中华文化等主张。并拟筹设最高学术机关。学校,于是在巴黎孕育。吴氏回国后,仍任中大文学院院长兼研究院院长。着手规划筹设中华文化学院,广事征求各方的赞助。1942年秋,得教育部批准,先成立中华文化学院国文专科学校,设校于乐昌县坪石镇,推吴康为院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战火纷飞,坚持办学。1944年秋,共有学生一千多人。1945年1月,日寇打通粤汉铁路,文化学院东迁梅县,<span style="font-size:18px;">另在湖南南岳设置分教处。</span>虽然战争频频,学生仍有一千多人。抗日战争胜利后,迁校广州,暂借惠爱东路禺山中学为院址。后迁登峰路原大中中学校址上课,另在文德路、榨粉街等地设置各系分散上课。1946年春,在黄花岗右侧购得空地四十多亩建筑院址。1947年5月至1948年2月,新校舍全部建成,全院迁入。学生增至一千七百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至解放前,学院的科、系设置如下:文科:设有中国语言文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哲学系、历史学系、新闻学系;法科:设有政治学系、法律学系、经济学系、工商管理学系、会计银行学系,研究部:设有中国语言文学组、哲学组、历史学组、经济学组、数学组;专科:设有法律科、经济科、会计科、国文科。解放后并入华南联合大学。1952年华南联合大学撤销。1952年华南联合大学中私立广州大学保留,1983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筹建新的广州大学。1952年华南联合大学(教育系)并入华南师范学院,现发展为华南师范大学。1952年华南联合大学(理工学院)合并升格为华南工学院,现发展为华南理工大学。1952年华南联合大学(部分文理系科)并入中山大学,之后。文化大学的未来,便与新的中山大学结合在一起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后每一年,文化大学校友会银发霜鬓的老人们总爱聚集在一起,回忆在黄花岗学习时候,那激情燃烧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故地重游。孙中山先生的“浩气长存”千古回响,万古留芳,那就是中国人民骨子里的精气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资料参考网络,鸣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