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南岳 黄庭观游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摄影: 郭林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撰文: 郭林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5日上午,我随南岳衡山雅觉书院第295期辟谷班,与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名学员一同游览黄庭观。久雨初晴,风和日丽,邢释丹老师带领学员在祝融峰晨练采气后,又来到南庭观游览和拜祖。进入黄庭观,仿佛踏入一个神秘而古老的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黄庭观 景点与道观特色</p><p class="ql-block"> 黄庭观依山临壑,叠石而成,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南岳衡山集贤峰下、白龙潭东侧,距南岳镇仅1公里。远远望去,道观气势恢宏,两进三厢的建筑格局别具一格,亭横于前,观宇纵连于后,仍保留着古式建筑的风貌,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步入黄庭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正门额上镂刻的“山不在高”四个大字,笔力苍劲有力。门联“欲向西池谒王母;且来南岳拜夫人”更是引人注目,它不仅巧妙地将黄庭观与神话传说相联系,也高度颂扬了这座南岳最著名的女道观。踏入大门,仿佛穿越时空,一下子走进了历史的长河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看南门上刻着的“仙观”二字,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氛围。进入观内,二进为过殿,门上刻着“黄庭观”横额,与之相配的联云“黄中通理成坤德;庭外升仙忆晋时”,让人不禁对道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浮想联翩。三进正殿置有神龛和神像,堂内法器俱全,熠熠生辉,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让人感受到道教文化的深邃与神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观外有一巨石,传为魏夫人飞升处,石上刻着“飞仙石”三字,两侧联云:“飞过烟云疑化石;仙参星斗尚留坛”。站在飞仙石旁,微风拂面,仿佛能感受到当年魏夫人飞升时的奇幻与壮丽,令人心生敬畏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 黄庭观历史</p><p class="ql-block"> 黄庭观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五代时名魏阁,后宋徽宗赐名“黄庭观”。据《南岳志》记载,其历史渊源颇为丰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唐初开德元年所建的黄庭观,历经岁月沧桑,在五代时楚王马希声重修后改名魏阁,阁内有魏夫人的石雕像一尊。宋景祐年间,仁宗赐观名为“紫虚元君之阁”,是依照唐朝大历三年大书法家颜真卿游南岳时所书《晋紫虚元君领真司命南岳魏夫人仙坛碑铭》的头衔而命名。宋微宗崇尚道教,因道教经典中最著名的真经为《黄庭经》,所以赐名为“黄庭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元、明、清各朝,黄庭观屡有修建,现存建筑为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重修。在历史的长河中,它见证了无数的风雨变迁,承载着道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了南岳衡山道教历史的重要象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黄庭观与魏夫人</p><p class="ql-block"> 黄庭观之所以闻名遐迩,与东晋时期著名的女道士南岳魏夫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魏夫人名华存,字贤安,山东任城人,是东晋司徒剧阳文康公魏舒的女儿。她自幼熟读“庄老之书”,笃意求神仙之术,发誓不嫁。然而,在父母的胁迫下,二十四岁时她嫁给了南阳刘幼彦,生二子,长名璞,次名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婚后,华存夫人时常“闲斋别寝,入室百日不出”,每日念经修道。传说她的精诚感动了上天,四位仙君在同一天降临到她家里,授她《太上宝文》、《八素隐书》三十一卷和《黄庭经》。得到经卷后,她日夜诵读,潜心修行。丈夫死后,天下大乱,她携带二子渡江南行,尔后又与二子分开,与侍女麻姑于晋大兴年间来到南岳,在集贤峰下结草舍居住,静心修道,这便是黄庭观的来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她修行的十六年中,传说西王母曾约请她到朱陵山上一起吃灵瓜,还得到西王母所赐的《玉清隐书》四卷,“时年八十,仍颜如少女”。八十三岁时,即晋成帝咸和九年(公元三三四年)间,她闭目寝息,饮而不食,七天后一天夜里,被西王母派众仙来迎接她升天。传说升天的第一天,有一群仙人驾着鹤车来到观前的“礼斗坛”相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魏华存升天后,被帝封为紫虚元君领上真司命“南岳夫人”,与西王母共同管理天台山、缑山、王屋山、大霍山和南岳衡山的神仙洞府。传说魏夫人升天以后,黄庭观里继而升天成仙的也不乏其人。首先是她的侍女麻姑也列入天庭仙班,她的弟子女夷则成为花神,掌管天下名花。由于这些神话传说,黄庭观成为南岳道教历史上的神奇之地,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杜甫在《望岳》诗中说:“恭闻魏夫人,群仙夹翱翔”,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情景。黄庭观内留存的诸多与魏夫人相关的遗迹和传说,都成为了道教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让后人得以领略那段神秘而传奇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感想与收获</p><p class="ql-block"> 此次拜祖游览黄庭观,给我带来了极其深刻的感想与收获。踏入黄庭观的那一刻,我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亲身感受到了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和古人的智慧,让人不禁对先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赞叹不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魏夫人的故事更是让我深受触动。她对道教修行的执着和坚定,不畏世俗的眼光,坚守自己的信仰,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在忙碌的生活中迷失自我,忘记了内心真正的追求。而魏夫人的故事提醒着我们,要有勇气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坚持自己的信念,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阻碍,都不能轻易放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建筑特色来看,黄庭观的古式建筑风格独具魅力。它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依山而建,临壑而立,与周围的山水相得益彰。这种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和谐之美的追求。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让大自然的美丽与人类的文明相互辉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外,黄庭观内浓厚的宗教氛围也让我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一种宁静与祥和,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抛诸脑后。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处于焦虑和压力之中,不妨找机会让自己静下心来,走进这样的宗教场所,感受那份宁静与超脱,调整自己的心态,重新找回内心的平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次游览黄庭观,不仅是一次对历史文化的探寻,更是一次对自我内心的审视和升华。它让我更加珍惜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激励着我在今后的生活中,以更加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的挑战,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和内心的安宁。我相信,这次黄庭观之行将会成为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它所带给我的感悟和启示,将伴随我走过未来的每一个旅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黄庭观中漫步与练功,我还注意到许多细节之处都彰显着道教文化的内涵。比如观内的楹联,对仗工整,寓意深刻,用简洁而富有韵味的文字传达出道教的教义和哲理。这些楹联不仅是一种文学艺术的体现,更是道教思想的生动表达,让人在欣赏的同时,也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看观内的神像和法器,它们造型精美,工艺精湛,每一件都蕴含着深厚的宗教意义。神像庄严肃穆,让人肃然起敬,仿佛能感受到他们所散发出来的神圣力量。法器则承载着道士们进行宗教仪式的功能,它们的存在不仅是一种宗教仪式的象征,更是道教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与同行的学员们交流中,我发现大家都对黄庭观有着不同的感悟和理解。每个人都从这次游览中收获了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和启示。我们一起分享着对魏夫人故事的感慨,对道教文化的赞叹,这种思想的碰撞和交流,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次黄庭观之行,让我对南岳衡山的道教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它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历史画卷,展现在我的眼前。我也更加明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我们有责任去传承和弘扬它们,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离开黄庭观时,心中满是不舍。回首望去,这座古老的道观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庄严肃穆。我知道,这次游览只是我与道教文化缘分的一个开始,未来我还将继续探索和学习,去感受更多传统文化的魅力。我期待着下一次与黄庭观的相遇,也期待着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不断成长和进步。</p> <p class="ql-block"> 郭林春,湖南常宁人,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画家,大学兼职教授,学科带头人,湖南省先进工作者。湖南省作家书画院副院长,衡阳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名联签约画家,中央教育电视台签约画家,画作在国内外多次展出并获奖。</p><p class="ql-block"> 曾任衡阳市委编委办主任、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兼人事局局长,兼陆军衡阳后勤保障旅副政委、上校军衔。</p><p class="ql-block"> 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长篇小说《欲望流年》《碎梦慢养》《青春风暴》《一路奔跑》,中短篇小说集《黑夜与骚动》《绿色热土》,诗歌集《诗漫衡州》《半空中荡秋千》,散文集《乡愁不眠》《河西听风》,电视剧《山里有座山》《天上谣》《走动的斑马线》,戏剧集《追梦》,文学评论集《扶贫题材的史诗性追求》,理论专著《心理素质培育》(合著),作品获省以上及全国征文一、二等奖8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