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之困 郑健

自在阅读

<p class="ql-block">  EDU,education的简写。EDU本该是春风化雨,如今却成了高压水枪。我们一面抱怨孩子缺乏创造力,一面用标准答案的模具将他们浇铸成整齐划一的兵马俑。这荒诞的剧场里,每个角色都戴着镣铐跳舞——教师成了PPT朗读者,学生化作分数收割机,家长沦为学区房炒作者。</p> <p class="ql-block">被拍卖的起跑线</p><p class="ql-block"> 房地产商发明了"学区房"这个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词汇,把EDU异化成楼盘溢价的金字招牌。重点小学的围墙外,房价与家长的焦虑值呈正比飙升。某中介挂出的广告堪称当代寓言:"投资一套学区房,收获985录取通知书"。当教育沦为房产附属品,那些买不起"知识入场券"的家庭,他们的孩子注定要在起跑线上表演负重赛跑。</p><p class="ql-block"> 资本的黑板擦正在擦掉EDU的本质。课外培训机构把知识点包装成"解题秘籍",像兜售保健品般贩卖焦虑。某知名教辅的广告语赤裸得令人心惊:"您来,我们培养您的孩子;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在这场军备竞赛中,孩子书包里的习题集越来越厚,眼里的星光越来越暗。</p> <p class="ql-block">思想的外包车间</p><p class="ql-block"> 大学课堂正上演着诡异的场景:教师对着投影仪照本宣科,学生在台下埋头刷手机。思政课成了大型传声筒现场,教师复述着自己都不信的教条,学生记录着永远不会思考的笔记。某次课后,听见两个学生对话:"刚才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你还记得吗?""记得,考试重点标红了。"</p><p class="ql-block"> 就教师而言,讲思政课首先自己必须融会贯通、“入脑入心”,方才能做到“言由心生”,进而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讲课的语言,才能与学生达到“心心相印”的沟通效果,去启发大家进行独立思考。</p><p class="ql-block"> 这让我想起敦煌壁画里的经变图。古人抄经尚需"入脑入心",如今我们却把EDU简化成Ctrl+C到Ctrl+V的流水线。某教授炫耀他科研的"高效"秘诀:"知网是个好东西,三十篇论文就能合成一篇新作。"当学术变成拼贴艺术,我们培养的究竟是独立思考者,还是熟练的文档搬运工?</p> <p class="ql-block">倒置的生命树</p><p class="ql-block"> 常见白发老人背着书包接送孙辈。这看似温馨的画面,实则是扭曲的家庭伦理剧。老人们被迫成为"夕阳红陪读团",在子女家当"全自动育儿机器人"。某小区公告栏贴着的《带孙守则》道尽辛酸:"早晨六点起床准备早餐,下午四点准时校门口站岗......"</p><p class="ql-block"> 这种代际剥削正在制造诡异的伦理新物种。当孩子目睹父母把爷爷奶奶当免费保姆,孝道EDU就成了黑色幽默。某小学《我的家风》作文里,孩子真诚地写道:"我家的传统是姥姥做饭,妈妈点外卖。"</p> <p class="ql-block">消失的知更鸟</p><p class="ql-block"> 某个黄昏,看见几个孩子在小区空地上玩"找春天"的游戏。他们用放大镜观察蒲公英,为蚂蚁搬家设计桥梁。这场景让人想起《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巴学园。可惜现在的校园更像精密实验室,把好奇心放在天平上称重,用标准答案的试管过滤每个非常规思考。</p><p class="ql-block"> 某重点中学的标语道出残酷真相:"今天多考一分,明天干掉千人。"在这套算法里,爱迪生会被视为"偏科生",爱因斯坦可能因作文跑题被淘汰。我们一边在科技馆悬挂创新标语,一边用考试机器绞杀着每个非常规答案。</p><p class="ql-block"> EDU异化的尽头,站着我们共同的未来。当芬兰教师带着学生在森林里上生物课,当日本小学允许孩子用整个下午观察一朵云,我们是否该重新思考:EDU究竟是塑造标准件,还是唤醒沉睡的火山?</p> <p class="ql-block">  改革需要勇气。或许可以从允许教师扔掉讲稿开始,从接受孩子没有标准答案的提问开始,从把童年还给操场开始。毕竟,EDU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这话说得多好,可惜也是引用的。你看,我们连呼吁改革都难逃引经据典的惯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