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佳人的美篇

双面佳人

<p class="ql-block">《父亲》</p><p class="ql-block">刘爱华</p><p class="ql-block">我的父亲刘先钦,1941年6月出生于湖南省常宁县板桥镇的一个贫苦家庭。</p><p class="ql-block">父亲兄弟姐妹七个,他排行老四,尽管那个时代教育资源极度匮乏,祖父还是让父亲读了一些书,每每从父亲的聊天中,知道父亲廉洁自律,朴实无华,为人善良,内心特别柔软,父亲提起奶奶总是泪流满面。父亲天资聪慧,学习好,爱好体育。</p><p class="ql-block">父亲在日记中写:“那时读书放午学,中午回家吃饭,有时因家里饭不及时,赶不上同学,还偷偷哭过几次。</p> <p class="ql-block">中学阶段父亲加入了共青团员,结识了更多的同学,增加了很多知识,但对数理有所忽视,偏爱文学,原来在我的骨子里遗传了父亲所有的缺点与优点。</p><p class="ql-block">1960年,父亲考上了株洲航校,在这里父亲学到了新的知识,学会了独立生活,也增加了社会知识,开始明白了作人的道理,懂得了酸甜苦辣。在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同时也确立了一个良好的志愿:当一个产业工人,可事与愿违。1961年8月6日父亲被按排到株洲市商业局工作,直接与社会接触,丰富了社会生活经验,懂得了识别真伪朋友,其间参加过哲学讲坛学习,明确了商业工作的重要性,可是对于一个刚跨出校门走向社会没有经验的父亲来说,压力是很大的,当父亲努力熟练业务不久后(1962年4月24日)被迫回到农村老家。当产业工人的理想破灭。</p><p class="ql-block">文质彬彬的父亲难以承受农村的劳作,他自己说一双手起了十几个血泡,背上也长出炮来,把祖母的心碎了一地。</p> <p class="ql-block">1963年12月,征兵的命令下达,父亲的心沸腾了,第一个报了名,体检合格,1964年元月6号下午,父亲穿上草绿色军装,于次日踏上了革命征程,开启了丰富多彩的部队生活。</p><p class="ql-block">9号晚上抵达新兵集训地:惠阳公安支队新兵集训队(惠阳市水柏)。下连队后来到驻地东莞。</p><p class="ql-block">在这里父亲的政治思想、社会经验都有进展,1966年参加《黄山洞》学习、培训后担任连队的毛著学习辅导员,1968年8月5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父亲积极向上,掌握了步兵部队的基本知识、公安侦查工作的基本技巧,多次独立完成执行任务。往云南、桂林、郴州、贵阳、昆明等地带新兵。提升了眼介,也习惯了各地的生活。</p><p class="ql-block">1968年12月父亲回家结了婚,返回部队后调到雷州半岛的最前端,那里环境较为恶劣,饮用水困难,生活水平偏低,1969年3月8日,父亲第二次回到农村老家。山一程,水一程,不知身向何处行。</p><p class="ql-block">还好,有了母亲的陪伴,哥哥的呱呱落地,让父亲感到无限欣慰。</p> <p class="ql-block">1970年6月6日,父亲正式走进梦寐以求的工厂(松柏四厂),父亲千万遍地高呼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在心底里立志做一个毛主席的好工人,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添砖加瓦的贡献。</p><p class="ql-block">只有历经过生活的酸甜苦辣,失败和挫折,体验过遗憾和失落,才能珍惜当下的拥有,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活,在时光流转中升华,内心俞发丰盈,变得更加优秀、坚强、成熟。</p><p class="ql-block">父亲执着一颗善良的心,凭一双勤劳的手,以工匠精神把一份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至,领着一份微薄的工资,支撑着一个大家庭,养育了我们兄弟姐妹五个。父亲很节俭,厂里面逢年过节发福利,他总是要拿回来同家人一起分享;农忙的时候回家帮忙干农活,几天下来,父亲的脸和手臂会晒得通红。</p><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段时间父亲经常出差,在那些日子里,父亲去过很多城市,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人(我的母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的一生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如今已85岁高龄,儿孙满堂,一切的美好都在路上,就像昨天的夕阳染红了天角,熠熠生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