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白马寺,是一座承载着千年佛教文化的古刹,被誉为中国佛教的 “释源” 和 “祖庭” ,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4月19日上午,我们四人驾车抵达白马寺,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游览了这座千年古刹,概况起来,主要有“三源六宝”,我们不妨循着游览路线与大家分享。</b></p> 寺之源,一梦开启的佛缘传奇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白马寺是佛教在中国扎根发芽的最初土壤。东汉永平七年(64)的一个夜晚,汉明帝刘庄在梦中惊鸿一瞥,梦见一位身形高大、周身散发着金色光芒的神人,耀眼的日月光环绕顶,轻盈地在宫殿前飞舞盘旋,随即向西方飞去。这奇异的梦境,为历史埋下一颗佛教的种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二天朝堂之上,汉明帝向群臣讲述了自己的梦境,询问是何征兆。博学多闻的太史傅毅解梦说:“臣听闻西方有一位被尊称为‘佛’的得道者,能飞行于虚空之中,拥有无边的神通,陛下梦中所想见的想必就是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一番解梦,让汉明帝对西方的“佛”充满了好奇与向往。永平八年,他毅然派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十八人组成使团,踏上了西行求法的征程。这一路,他们穿越沙漠戈壁,翻过崇山峻岭,历经千难万险,抵达了大月氏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使团在半道上巧遇正在游化宣教的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还牵着驮满了经书的白马。蔡愔等人向两位高僧表达了汉明帝对佛法的虔诚与渴望,诚挚地邀请他们前往中国弘扬佛法。两位高僧欣然应允。一个传法,一个求法,一拍即合。永平十年,两位高僧跟随蔡愔等人踏上了东归之路,历经长途跋涉,在永平十一年返回了洛阳。汉明帝听闻喜讯,亲自出城相迎,以最高的礼遇接待了两位高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为了安置高僧和保存佛经佛像,汉明帝下令在洛阳城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一座寺院。为了纪念白马驮经的功绩,这座寺院被命名为 “白马寺”。从此,白马寺成为了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也拉开了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序幕。</b></p> 寺中宝,白马寺有六宝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寺中第一宝:白马寺大门口两边的两尊石马。山门外,两匹石马静静伫立,它们身形矫健,神态安详,虽历经岁月的风雨侵蚀,却依然栩栩如生,见证着时光的流转与年轮的沉淀,不过这两匹石马并不是汉代驮经之马的原物,而是宋代赵匡胤女婿魏咸信墓葬的石像生,把它们移到此处承载着白马驮经的传奇故事,成为了白马寺的标志性象征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白马寺的山门为牌坊式三门洞,庄重而古朴,门额上 “白马寺” 三个大字,是由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亲笔题写 ,笔锋苍劲有力,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古寺的千年沧桑。这三座门洞,象征着佛教的 “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和无作门 ,引领着人们走向心灵的解脱与宁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踏入白马寺的山门,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隧道,将尘世的喧嚣隔绝在外,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寺中第二宝,二僧墓。进入山门内,东西两侧围墙处各有一座青石堆砌的墓冢。两位来传法的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他们同为中国佛教的创始人,死后葬在了白马寺,腾兰二墓,东西相望 ,一伴就是两千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寺中第三宝:夜半钟。出了二僧墓,在庙宇中轴线两侧有钟楼和鼓楼各一座, “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这副对联所描绘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在古代,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亮大地,白马寺的钟楼便传出雄浑悠扬的钟声。钟声响起,传遍洛阳城,钟声悠扬又夹带着禅意,令人心旷神怡,马寺钟声也是洛阳八大景之一。这钟声,穿越千年的时光,仿佛在诉说着佛教的智慧与慈悲。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白马寺的殿宇上,鼓楼的鼓声随之响起。鼓声沉稳而有力,仿佛在提醒着人们珍惜时光,觉悟人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除了晨钟暮鼓,白马寺还定期举行各种传统佛事活动。每逢佛、菩萨圣诞、出家、成道、涅槃日,寺院都会举行隆重的法会。其中,最为盛大的当属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的“浴佛法会”。这一天是释迦牟尼佛的圣诞日,白马寺内人山人海,来自各地的信众和游客齐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一神圣的节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每逢腊八,白马寺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觉悟成道日,都要隆重准备香花灯烛、茶果珍馐,恭敬供奉,还要以米和果品煮粥供佛及僧人食用。这一习俗,不仅体现了佛教对佛陀的敬仰和感恩之情,也传递了佛教的慈悲与关怀。如今,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继续向北前行,便来到了天王殿,它是寺内的第一重大殿,初建于元代,明代重建。再向北是大佛殿。大佛殿是单檐歇山式建筑,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3 间,是寺院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僧人早晚课诵的地方。无论是晨钟暮鼓,还是传统佛事活动,白马寺都以其独特的方式,传递着佛教的智慧与慈悲,让人们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感受到心灵的洗礼和升华。</b></p> 经之源,四十二章经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寺中第四宝:清凉台。沿着中轴线继续前行,便来到了白马寺中轴线的最深处,有一座高耸的台基,上面是一个院落式佛殿,因建在高台上,被人们誉为“空中庭院”,这就是清凉台。相传,这里是汉明帝刘庄少时读书、避暑的地方,白马驮经归来,成为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翻译佛经的场所。他们翻译的经书就是金庸武打小说《鹿鼎记》里提到过的“四十二章经”,它是中国真正的第一部汉文佛经,所以也是三源之一的经之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清凉台是一座砖砌的高台,高约6米,东西长约43米,南北宽约32米,是白马寺最为特殊的地方,被誉为中国佛教文化的出发点。中国的第一个僧人朱士行在此剃度,在此译出的中国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犹如一颗智慧的种子,播撒在了华夏大地,开启了佛教经典汉译的先河,为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无数的佛教经典从这里译出,源源不断地将佛教的智慧传递给中国的信众,让佛教思想逐渐融入到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站在清凉台下,仰望这座古老的建筑,仿佛能看到当年高僧们在此译经传教的身影,感受到佛教文化在中国生根发芽的历史瞬间。清凉台的建筑风格独特,台顶平坦开阔,四周有矮墙环绕,墙上设有瞭望孔,既具有实用性,又增添了一份古朴的美感。台上的建筑错落有致,绿树成荫,环境清幽,是一处修行和静思的绝佳之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毗卢阁高耸竖立于清凉台上,是白马寺最后一座大殿 。毗卢阁系明代重建,面阔5间,进深4间,殿顶为重檐歇山式 ,显得格外巍峨壮观。阁内正中置木雕佛龛,龛内正中主尊毗卢遮那佛,左侧为文殊菩萨,右侧为普贤菩萨,这一佛二菩萨,皆为清代的泥塑像。在毗卢阁内,还有木雕的千佛壁龛,所供佛像均是以香灰等原料塑造而成的,共计五千零五十六尊。这些佛像小巧玲珑,造型精美,排列整齐,让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于佛的世界。登上毗卢阁,凭栏远眺,可以俯瞰整个白马寺的美景,感受到这座古寺的宁静与庄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寺中第五宝:断文碑。清凉台内还有一座石碑,碑文难以辨识,相传为北宋翰林学士苏易简所撰。它之所以得名断文碑,是因为碑文的排列格式:它的碑文没有自上而下通写,而是将碑横分成几段,用短行分成几排写出来,看上去像文字断开了一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北宋淳化年间,天下大旱,宋太宗派人到白马寺腾兰墓祈雨。公元992年,他下诏重修白马寺,并让翰林学士苏易简撰《重修西京白马寺记》,刻碑立于寺内以记之。清代如琇和尚为其题诗称:“笔锋磨灭失真踪,天妒奇文藓尽封。会有秋风生怒雨,森森鳞鬣(liè)起蛟龙”。</b></p> 塔之源,齐云塔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寺中第六宝:齐云塔。也是三源之一的塔之源,它是中国的第一座佛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据传最开始这里有一处土坡总是自然隆起,铲平之后再次隆起,摄摩腾说阿育王曾将84000块佛祖舍利分到世界各地,这里就是其中一处,所以才会出现神迹。汉明帝一高兴,就建了这座塔镇守舍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最初是九层的木塔,几经损毁,现在看到的是金代重修的13层砖塔。这个塔有一个神奇之处,在它的南面20米处拍手,有时候可以听到青蛙的叫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齐云塔位于山门外的齐云塔院内,齐云塔院是河南唯一的一所比丘尼道场。齐云塔始建于东汉明帝时,本称"释迦舍利塔",后屡毁于战火,至金大定十五年(1175)得以重修。金修释迦舍利塔为四方形密檐式砖塔,13层,高约25米,是洛阳一带现存最早的金代地面建筑之一。清代,白马寺住持如琇依据东汉明帝创建齐云塔的记载改称"齐云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出毗卢阁往西眺望,远处矗立着有异国风情的国际佛殿区,他们与白马寺的建筑风格截然不同,却又和谐共生。20世纪末以来,日本、泰国、缅甸、印度政府相继在白马寺造殿,这使得白马寺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的国际化寺院,当之无愧地享有“天下第一寺”的美誉。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寺内中轴线参观后,由于没请导游,我们没有去参观国际佛殿区,也没有去参观齐云塔,留有少许遗憾,只能期待下次再去弥补缺憾了!正所谓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法广大,只渡有缘之人。也许我们与白马寺的缘分还是有点浅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白马寺,这座屹立了千年的古刹,承载着中国佛教的历史渊源,从东汉僧侣译经的灯火,到今天晨钟暮鼓的禅音,始终是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象征。一次简单轻松的参观,心灵深处却有不自觉与历史文化的交流体验,也是与现实生活的一次轮回碰撞。</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