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们常说的红五月,或许是与历史上发生的两场伟大运动有关,即“五四运动”与“五卅运动”。我的这一想法通过与DeepSeek对话求证得到的回答,的确是如此。</span></h1> <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红五月”这一称谓确实与中国近代史上五月发生的多次重大革命斗争密切相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五四运动”(1919年)和“五卅运动”(1925年)。这两场运动虽名称仅一字之差,但历史背景、参与主体及社会影响均有显著差异,共同构成了五月“红色记忆”的核心内容。</span></h1> <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红五月”的象征意义:</b></h1><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五月被称为“红五月”,不仅因这两场运动,还因其间密集发生的其他革命事件(如“济南惨案”“马日事变”等)。它们共同体现了中国人民在五月这一时间段内持续的抗争精神: </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五四”代表思想觉醒与青年力量, </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五卅”象征工人阶级的崛起与反帝斗争的深化。 </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两者虽相隔六年,但精神内核一脉相承,即通过不同社会群体的联合斗争,推动民族独立与社会进步。</span></h1>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受上海潮和幼儿园之邀,2025年4月25日中午,我来到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新城镇芦潮港社区范围内的这所幼儿园,与40多名幼儿园青年教师面对面,在“红五月”即将到来之际,共同回顾了这两场伟大的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意义和当代启迪以及对当时的浦东革命产生的巨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两场伟大的运动虽只相隔了数年,但却都如振聋发聩的惊雷,炸开旧时代的阴霾,为民族觉醒、社会进步铺就血与火的道路,它们与两所高校——北京大学、上海大学紧密相连,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时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辉,给予我们无尽的启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五四运动”与“五卅运动”的历史长廊,探寻这两场以北大、上大为坐标的爱国运动,如何为今天的育人工作注入永恒力量。</p> 时代背景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19 年,中国深陷内忧外患。国际上,一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本是公理伸张之地,却沦为列强瓜分利益的舞台,中国作为战胜国,合理诉求被无情践踏,山东权益即将转手日本。国内,北洋军阀统治黑暗腐朽,经济凋敝,民众苦不堪言。新文化运动虽已开启思想启蒙之风,但封建残余依旧顽固。此时,青年学生们意识到,唯有奋起抗争,才能挽民族于危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巴黎和会噩耗传来,北大学生率先挺身而出,这些身着长衫的青年撕碎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旧训,用《新青年》锻造的思想火炬,点燃了“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漫天烽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1919年5月4日,三千余名北大学子冲破军警阻挠,齐聚天安门,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游行示威,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他们在赵家楼点燃的不仅是曹汝霖的宅邸,更是整个民族觉醒的火种。他们以青春热血向旧世界宣战,以无畏勇气为全国树立抗争榜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后,运动迅速蔓延,工人、商人纷纷响应,形成席卷全国的反帝爱国浪潮。北大学子振臂高呼的身影,恰似穿透云层的晨曦。</p> 北京大学:思想摇篮与运动先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大学,在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下,汇聚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一众新文化运动主将,这里成为新思想的孵化地与新文化的熔炉。《新青年》杂志从北大发出呐喊,倡导民主与科学,冲击封建礼教。学生们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中耳濡目染,爱国热情与社会责任感爆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些在红楼彻夜辩论的身影,那些将《共产党宣言》藏在长衫下的学子,用知行合一的实践告诉我们: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育担当。就像陈独秀在课堂上疾呼:“青春如初春,当以创造文明为己任!”</p> 历史意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革命运动,它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青年学生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新兴力量;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思想基础;社会各阶层大联合,展现民族凝聚力,从此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斗争进入新阶段,为民族复兴之路点亮希望之光。</p> 风云变幻的 20 世纪 20 年代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转瞬六载,黄浦江畔的汽笛声里,上海大学师生正演绎着另一曲壮歌。当英国巡捕的子弹穿透顾正红的胸膛,上大学生何秉彝带领工人兄弟用血肉之躯筑起抗争长城。这所培养“民族解放先锋”的红色学府,将课堂延伸到纺织厂棚,把教案写在游行横幅上,用实践诠释着“教育即唤醒”的真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中国工人阶级成长壮大,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求发展,帝国主义加紧经济侵略与政治压迫,尤其是在上海等通商口岸,中外矛盾尖锐。工人每日超长时间劳作,薪资微薄,生活困苦不堪,民族自尊心也在列强租界特权下屡屡受挫。</p> 上海大学:革命熔炉与运动中坚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海大学,由国共两党合作创办,于右任挂名校长,实际汇聚瞿秋白、邓中夏等众多共产党员与进步人士担任教员,秉持培养“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革命干部”宗旨。课堂内外,传播马克思主义、探讨中国革命路径,校内革命社团活跃,学生们深入工厂、社区宣传进步思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邓中夏在工人夜校的黑板上画下的不只是汉字,更是阶级觉醒的密码;瞿秋白带领学生排演的话剧《放下你的鞭子》,既是艺术创作,更是社会动员。这些教育先驱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应当像蒲公英,把理想的种子播撒在现实的土壤。</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卅惨案发生当日,上海大学学生正为工人争取权益奔走,目睹英国巡捕枪杀工人群众,他们义愤填膺,迅速返校联络,联合各界抗议。上大学生成为运动骨干,组织演讲、示威,发动全市罢工、罢课、罢市,高呼“打倒帝国主义”“全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将运动推向高潮,让五卅怒潮席卷全国,引发国际关注。</p> 历史意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卅运动”是一场全民反帝爱国运动高潮,进一步彰显中国工人阶级力量,标志工人阶级正式登上政治舞台中心,成为民主革命领导阶级;促进全国革命形势高涨,推动北伐战争筹备与开展;壮大中国共产党影响力,让更多民众认识到只有共产党能真正代表工农利益,为大革命磅礴推进注入强大动力。“完成历史的使命,要我们大众来负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刻我们特别聚焦即将到来百年的五卅记忆——1925年的上海大学,在瞿秋白、邓中夏等共产党人引领下,师生们将课堂搬到工人聚居的潭子湾。他们用通俗易懂的《平民千字课》教工人识字,用《五卅惨案真相》传单化作抗争火种。这些场景,恰似历史留给我们的教学指南:教育从不是孤立的,总要与社会脉搏同频共振。</p> 青年担当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代教育者当如李大钊笔下的"青春之师",既要呵护童心,更要播种担当。“五四运动”中北大青年、“五卅运动”里上大青年,皆在国家危难关头舍生忘死。当下时代,虽无硝烟战火,但国际竞争、社会发展挑战重重,青年应传承先辈精神,胸怀家国,在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社会服务等领域敢为人先,用知识与行动担当民族复兴重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我们为幼儿讲述“分享”美德时,是否想到五四青年共享的《新青年》杂志?当我们教导孩子团结协作时,可曾记起“五卅运动”中工商学联动的智慧?这两场运动恰如立体教科书,教会我们爱国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体行动;团结不是口号堆砌,而是利益交融。</p> 团结奋进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场运动靠各界联合汇聚伟力,如今社会分工精细,更需全民一心,不同行业、阶层携手攻克贫富差距、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等难题,凝聚中国力量书写时代华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在建构幼儿园主题活动时,何不以“小公民议事厅”重现五四学生的辩论场景?用角色游戏让孩子们体验上大学生创办工人夜校的艰辛。当稚嫩的小手共同绘制“我们的爱国行动”长卷时,历史的血脉正在彩笔下悄然延续。</p> <p class="ql-block">让我们携手将百年精神谱系转化为教育智慧:当孩子为摔倒同伴递上纸巾,我们看见五卅工人互助组的薪火相传;当他们在自然角观察种子发芽,我们懂得这正是革命先辈播种理想的生动延续。历史长河奔涌向前,而教育者的使命永远鲜活在当下。</p> 爱国情怀永恒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彼时为国土完整、民族尊严抗争,今日爱国体现为守护国家发展成果、传播中华文化、维护和平稳定,无论何时,爱国是心之所系、行之所往,是融入民族血脉的精神基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感于2024年在泥城镇的“红色泥城主题馆,有幸”与上海潮和幼儿园师生及家长的那次“邂逅”,让我第一次与你们有了面对面的激情与冲动,忍不住在大门口主动与你们攀谈起来。听了我的那番自我介绍之后,或许随之而产生了共鸣,于是也就有了我与你们小小讲解员的互动。这次邂逅,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明白“从娃娃抓起”的教育是何等的重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四运动”和“五卅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两次重要的爱国民主运动,对浦东地区的革命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林钧、周大根等革命先驱的觉醒与行动。</p> “五四运动”(1919年)对浦东的启蒙作用 <p class="ql-block">思想传播:“五四运动”高举“民主”“科学”旗帜,通过学生罢课、工人罢工的浪潮,马克思主义和反帝反封建思想传入浦东。上海作为运动中心之一,其辐射效应促使浦东知识青年开始接触新文化、新思想。</p><p class="ql-block">组织萌芽:浦东的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如林钧)受到感召,开始组织读书会、夜校,传播革命理论,为后续革命活动奠定思想基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社会动员:“五四运动”中的“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口号激发了浦东民众的民族意识,尤其是工人群体开始觉醒,为“五卅运动”中的大规模抗争埋下伏笔。</p> “五卅运动”(1925年)对浦东革命的直接推动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工人运动高涨:</b>五卅惨案后,上海爆发全市性罢工、罢市,浦东的工人(如码头工人、纱厂工人)积极响应,形成联合斗争。例如,浦东日华纱厂工人参与罢工,要求改善待遇并反对帝国主义压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党组织发展:</b>中共借此机会加强在浦东的活动,林钧等人在运动中成长为骨干,开始建立浦东地区的早期党团组织,如南汇县农民协会(1927年)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革命实践深化:</b>五卅运动使浦东革命从思想传播转向实际行动,周大根等青年通过参与示威、组织工会,积累了斗争经验,后来投身于浦东农民运动和抗日救亡。</p> 林钧、周大根等先驱的革命实践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林钧:</b>五四后接受进步思想,五卅期间组织学生和工人运动,1927年参与领导浦东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后在南汇地区开展农民运动,建立苏维埃政权(如“南汇县工农兵代表会议”),是浦东土地革命的重要领导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周大根</b>:受“五卅运动”影响,积极投身革命,主动加入到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行列之中,在大革命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担任了中共南汇县委首任书记,后参与浦东抗日武装斗争,1938年组建“南汇县保卫团第二中队”(后改编为淞沪游击队第五支队),在日伪统治区坚持游击战,直至在打响了浦东抗战第一枪的“汇角战斗”中与其他27位勇士一道壮烈牺牲。</p> 对浦东革命的长期影响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组织基础:</b>两次运动为浦东培养了第一批革命骨干,推动了中共地方组织的建立,使浦东成为上海郊县革命活动的重要区域。其中林钧就是浦东早期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在他的影响下,周大根、沈千祥、赵天鹏、姜氏兄弟等纷纷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了叱咤在浦东的风云人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斗争传统:</b>工人和农民的联合抗争模式在后续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中得到延续,如1930年的“泥城暴动”和1937年后的浦东抗日游击战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精神传承:</b>五四的“爱国、进步”与五卅的“反帝、团结”精神融入浦东革命文化,成为激励民众的精神资源。“爱国、尚德、求真、拼搏”的秋萍精神在新时代得到了发扬光大与代代传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以看出,“五四运动”和“五卅运动”通过思想启蒙、组织动员和斗争实践,深刻改变了浦东的社会政治生态。林钧、周大根等人在运动中成长,将革命火种播撒于浦东,使其从传统盐民区逐步转变为革命活动的重要据点,为后续的革命与抗战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两次运动的历史联动,彰显了近代中国民众觉醒与地方革命进程的紧密关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相信看过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的都会有很深的感悟。该剧中从思想启蒙(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物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角色,展现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爱国精神(“五四运动”的核心是反帝反封建,通过学生游行、罢课等场景,突出了青年一代的爱国热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历史细节(如“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背景、学生运动的组织过程等,帮助观众理解“五四运动”的直接诱因和深远意义)等几个维度刻画了对“五四运动”的呈现;“五卅运动”是五四精神的延续和发展,剧中强调的“民众觉醒”和“社会改造”主题,与“五卅运动”中工人、学生、市民的联合斗争一脉相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所大学的精神图谱遥相呼应:北大的《新青年》唤醒了知识阶层的家国情怀,上海大的《热血日报》架起了知识分子与劳工阶级的桥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五卅运动”期间上海大学师生成立的特别委员会,不仅组织罢工罢课,更开创性地设立救济组,用募捐的银元为工人家庭购买米面——这种将理想主义转化为务实行动的精神,正是我们需要传承的教育智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望来路,从北大红楼到上海大学西摩路校舍,从《共产党宣言》读书会到工人夜校的煤油灯,共产党人始终是青年的引航者。今日我们教孩子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每个音符都在延续百年前青年教授在讲台上的激情宣讲,每个节拍都在应和当年罢工工友在机器旁的坚定脚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迎接五卅百年的特殊时刻,我们更清晰看到历史长卷的连续性:从五四到五卅,从北大到上大,青年知识分子完成从思想启蒙到实践担当的蜕变。这种蜕变在1925年6月1日达到高潮——上海大学附小教师带领学生,用彩色蜡笔在抗议横幅上画出和平鸽,让童真与理想共同飞翔在南京路上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将厚重历史转化为成长养分的使命。当孩子们用积木搭建天安门时,我们可以轻声讲述:这座城楼的基石里,凝结着上海大学师生当年散发的传单纸屑;当他们好奇国旗为何鲜红,我们便拿出珍藏的老照片——画面里五卅示威者高举的横幅,正是五星红旗最初的雏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两个百年的交汇点,幼教工作者肩负着双重使命:既要做历史精神的解码者,更要当未来公民的塑形师。让我们将五卅工人夜校的油灯化作幼儿园的阅读角明灯,让五四街垒上的呐喊转为孩童解决问题时的坚定宣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即将到来的五卅百年,赋予我们特殊的教育契机。在美术课上,可以引导孩子用金色颜料点缀红色底板,再现当年工人纠察队的袖章;音乐活动中,《卖报歌》的旋律里,藏着五卅小交通员传递情报的脚步声。这些寓教于乐的设计,让历史记忆化作可触可感的成长养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新的历史坐标点,幼教工作者的粉笔就是新时代的星火。晨间操时孩子们伸展的手臂,午睡后自己系鞋带的认真模样,自由活动时分享玩具的温暖瞬间——这些日常片段,正在续写百年前仁人志士追求的美好生活图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首五四运动与五卅运动,那是先辈们用热血写就的壮丽史诗,北大、上大是其中闪耀坐标。站在新时代潮头,我们汲取历史养分,将运动精神化为奋进力量,砥砺前行,不负先辈期许,共创中华民族更加灿烂明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请允许我以陶行知先生的话与诸君共勉:“教育是民族解放的武器,是儿童幸福的舟楫。”愿我们以历史为镜,在教育实践中铸就新时代的爱国丰碑,让五四星火与五卅惊雷,永远回荡在童真的心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5px;">讲课结束后与青年教师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愿我们都能成为新时代的播种者,让五四的理性之光与五卅的担当精神,在孩子们纯净的心田永续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