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春雨过后的2025年4月19日,二七技工学校春意盎然,鸟语花香,老槐树上绽放着一串串盛开的花朵,弥漫着花香的校园,迎接着五十年前从这里走出去的莘莘学子。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长辛店铁路技工学校在1966年停止招生的7年后,于1973年1月恢复招生,来自长辛店、海淀、宣武多所学校的170名毕业生,在经过工厂招生小组精挑细选后,成为文革开始后,第一届技校生,进校后,分为一个内燃钳工班,三个车工班。其中内燃钳工班,是该校自文革以来首届此专业的45名学生,以适应工厂从机车车辆修理工厂,转型为内燃机车制造厂的迫切需要。当时学校的名字是:交通部北京二七机车车辆工厂技工学校,因此,这个班里有两名为北京邮票厂定向培养的。</p> 1958年9月6日,祖国第一台北京型600马力内燃机车在长辛店工厂诞生,由此开启了中国铁路运输实现内燃化,二七老厂从修理工厂向制造工厂转型的艰难曲折的奋斗历程。 在毛主席、周总理和朱德元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在经历了十二年的追梦历程后的1970年9月,当时中国最大马力的6000马力北京型货运内燃机车在二七机车车辆工厂试制成功。吹响了全面转产内燃机车的号角 1975年2月4日,走进工厂之前,45名内燃钳工的十八九岁的热血青年,在6000马力内燃机车拍摄下了一张张珍贵的合影,青涩、朴素,阳光,怀揣梦想,由此,开启了他们为实现中国铁路内燃化贡献力量的人生旅程。 进厂后,这个班承当的任务是,修建一条从南厂到北厂的内燃机车试运专线,工具车间老厂房改造和医院地下室绑钢筋。东末春初,天气异常寒冷,铁路线上,冷风如刀,风沙凛冽,他们挥汗如雨;厂房顶上,他们不畏艰险,行走如飞;医院工地上,天不亮全班女同学就早早来到工地绑钢筋,欢声笑语间,建筑车间的师傅们赞不绝口。铁路线上的一张合影留下了他们骄傲自豪的笑容。矗立起新一代二七人奉献铁路的丰碑。 百年京汉路上,钢轨、枕木、道钉、桥梁、隧道,镌刻历代铁路无名英雄奋斗的历程。其中,钳工班留下的是光辉的一页。 此次钳工班同学聚会的主题“五十年 我们一起走过”,是同学相伴共同成长进步的五十年,是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走向繁荣富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五十年,是为祖国铁路内燃化铺洒汗水,奉献聪明才智,做出突出贡献的五十年,改革开放以后,为同学们提供了发挥作用更加广阔的空间,许多同学调到了新的工作岗位,已经退休十多年的同学骄傲的说,不管在那里,我们都是行业精英,企业翘楚。 在钳工工作室,同学们争先恐后的拿起工具,展示钳工手艺。 记不得我们是不是有毕业证书,但记得每个同学都制作了一把小锤子,上面刻着自己的名字。新中国成立以后,镌刻着优美汉字的小锤子一直是长辛店工厂赠送给外国友人独具特色的纪念品。《人民日报》1949年12月1日 第6版 刊登的《亲兄弟见了面 亚澳工会会议代表参观北京各工厂的综合报导》中记载:长辛店工友们把自己制成的精巧的铁锤献给参观的代表们,铁锤上还刻着两句话:“铁锤粉碎旧世界,劳动创造新世界”。铁锤既是一件纪念品,也是二七精神的诠释和传承。<div>就钳工技术而言,1976年,工厂组织全厂钳工技术比赛,获得前三名的王广伟、林国华、刘建芝都是内燃钳工班的。</div> 在百年二七工业风课程教室,大家异常激动,尘封多年的记忆被一件件老物件唤起。 刘生晨指着北京型的模型激动的说:这个机车的转向架是我和邵洪志、刘建芝为参加国庆观礼一起制作的,站在一旁的王广伟接着说:车体是我们工具车间吴荣华和我一起制作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走出教学楼,在曾经拍过毕业合影的门前,同学们再次拍下了合影,在异口同声的“二七”声中,留下了珍贵的纪念照。代表着全班45位同学,找出当年三个组的合照,如同一起回到了母校。 在摆放着柴油机机体、曲轴和老机床的校园,同学们以毕业后分别工作在传动、转向架、工具三个不同车间为单位,站在柴油机的核心配件曲轴前留影。 走出校园,同学们在1897科创城的机车背景墙前留影,以寄托挥之不去的机车情怀。 走进北体大二七国家冰雪训练中心,天气放晴,蓝天白云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召唤着曾经在这里奋斗过的老一代二七人。 进入速滑馆,曾经的柴油机车间和锻工车间苍桑巨变,已经成了宏伟的训练馆,在没有冰雪训练的平常,这里成了篮球、沙滩排球、艺术体操、羽毛球、儿童轮滑等多项运动的训练基地。 在篮球训练场,同学们情不自禁的拿起篮球,运球、投篮,当年的运动健儿,再展雄姿。 在大屏幕前,工作人员向同学们传达了冬奥会期间,总书记视察时所作的重要指示,介绍了国家冰雪训练基地的建设过程和整体布局。 随后参观了风洞综合实验室、体能馆、六自由度实验室。其中的多个实验室是在原来的柴油机试验站、传动实验站、柴油机性能试验站,在保持主体结构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这些保留历史记忆和工业元素的实验室,唤起了同学们的参加12v240柴油机100小时性能实验和500小时耐久实验的记忆。还是在实习期,钳工班的同学们就成为了这一重大攻关项目的主力,在柴油机连续运转的实验台旁,同学们和师傅们日夜坚守,随时观察实验数据,及时处理实验中的问题。持续的轰鸣声,让人困乏难熬,好在有厂领导常来慰问,有大食堂送来的热菜热饭,我们苦过、困过、面临过危险,在曾经的实验记录上,留下我们的名字就是一份光荣。 1975年6月18日,工厂隆重召开转产大会,作为内燃转产的一代新人,我们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转产纪念章——一代二七内燃人的荣耀。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是我们对二七老厂共同的祝愿。 下午,我们来到了二七纪念馆。五十年前,我们入厂教育的第一课就是二七光荣传统教育。当年的纪念馆还没有建成,在俱乐部二层的纪念室,我们聆听二七老工人刘炳波讲述二七斗争历史,当时,为配合荷兰著名导演伊文思拍摄大型纪录片《愚公移山》,工厂摄影师缪玉明拍下了这张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 此次来纪念馆参观我们再次复原了这一场景,讲述者是二七培训中心的张卫民。不同的是,五十年后的今天,倾听者已不是当年的青年工人,而是古稀老人了。 在即将结束参观时,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自愿为我们担任讲解员,为我们讲述李大钊与二七工人的故事,赢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二七精神在这里彰显着世代传承,生生不息的力量。 在纪念馆门厅前的反帝型001号机车旁我们一字排开,拍摄了一张寄托机车情怀的留影。 结束参观后,我们与二七培训中心的工作团队合影留念,此次活动圆满成功,离不开培训中心的鼎力支持,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二七,我们心中永远闪亮的红星,铁路,指引了我们人生一路前行的方向,枕木、石渣记录着我们五十年一起走过的奋斗足迹。 <p class="ql-block">聚会的第二天,王苏玲就制作了一个视频,引起广泛关注,正是这个视频激励我写下此篇,值此,感谢所有关注我们的朋友们给予我们的支持和鼓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