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头半岛忆前辈——走进八·二三炮阵地遗址

蓝天

<p class="ql-block">在福建晋江金井镇的围头村,有一座八二三战地公园。它浓缩着特殊的历史记忆,是那段战火纷飞岁月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4月22日,我们一行前往晋江八二三炮战遗址。</p> <p class="ql-block">1958年8月23日,震惊世界的“八二三”炮战爆发,围头村因紧邻台湾海峡、距金门仅5.2海里的特殊地理位置,成为重要阵地。如今,公园内的战争与和平红色教育馆,展示着两岸从炮战到通婚的历程;蜿蜒曲折的战时坑道,曾连通4个炮位,弹药室、隐藏室仿佛还在诉说往昔;东部战区赠送的退役坦克和大炮,静静陈列,让人遥想当年的烽火硝烟 。</p> <p class="ql-block">从昔日的海防最前线,到如今的对台最前沿,围头村和八二三战地公园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见证着两岸关系的变迁,时刻提醒着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p> <p class="ql-block">1958年8月23日爆发,持续至1979年1月1日,是国共在金门及围头半岛的大规模炮战</p><p class="ql-block">一、炮战背景与爆发‌战略背景‌</p><p class="ql-block">1958年,台湾海峡局势紧张,蒋介石军队频繁袭扰大陆沿海。为反击并震慑国民党军,中央军委决定对金门实施大规模炮击,主战场之一为福建晋江的围头村,距金门仅5.2海里。</p><p class="ql-block">突然性战术‌:解放军通过推迟炮击时间、隐蔽集结炮兵(459门火炮)。</p> <p class="ql-block">二、围头战场与遗迹</p><p class="ql-block">主战场地位‌</p><p class="ql-block">围头村作为前沿阵地,承受了超5万发炮弹轰击,现存7处核心文物点及附属设施,包括:战地工事‌:1-4号炮台(花岗岩条石构筑)、400米长的战地坑道。</p><p class="ql-block">‌历史建筑‌:弹痕累累的毓秀楼(中西合璧建筑)、达屋楼及<span style="font-size:18px;">安业民烈士纪念碑(</span>朱德题字)。</p> <p class="ql-block">‌遗址保护与教育‌</p><p class="ql-block">2013年起被列为福建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扩展为国防教育基地,免费开放。</p><p class="ql-block">设有“战争与和平”展馆,展示两岸从军事对抗到民间通婚的转变历程。</p> <p class="ql-block">东部战区赠送的坦克</p> <p class="ql-block">三、炮战影响与后续</p><p class="ql-block">持续时间‌</p><p class="ql-block">炮战持续至1979年1月1日,伴随《告台湾同胞书》发表正式结束,历时20年零4个月。</p> <p class="ql-block">参观炮阵地</p> <p class="ql-block">坑道里的展板:战争年代篇、围头八二三炮站十大遗址。</p> <p class="ql-block">原海军西线战役指挥所--毓(yu)秀楼。</p> <p class="ql-block">围头海角炮战遗址--“一号碉堡”</p> <p class="ql-block">一号碉堡‌:位于围头海角“火船头”高地,面对台湾海峡。在“八·二三”炮战中,曾经是军民协同作战的守护与观察台湾海峡与金门岛海空的重要军事塞口。</p> <p class="ql-block">原群众疏散防炮点--一号防炮洞遗址</p> 66式152毫米加农榴弹炮 <p class="ql-block">安业民烈士纪念碑‌:1958年立,坐北向南,方形五层花岗岩石座,上立高1.7米、宽0.8米石碑。正面镌刻朱德同志题词“共产主义战士安业民永垂不朽”,背面刻安业民烈士生平简介。</p> <p class="ql-block">安业民烈士纪念碑(朱德题字)。</p> <p class="ql-block">从新中国走来的围头民兵</p><p class="ql-block">围头村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突出部,曾是祖国的海防最前线,英雄人物辈出,是大陆距离大金门岛最近的渔村。</p><p class="ql-block">围头从战地走来、昔日是震惊世界的八二三炮战主战场,“英雄的围头”由此而扬名全国,其中有三百多位党员和民兵踊跃支前参战、曾有一个排、两个班荣立集体三等功,洪祖堤、洪我道等66人荣立二等功、三等功,洪孝子、洪建财等7人晋京受表彰,被誉为“海峡炮战第一村”。这些留下来的红色基因精神财富,为后来的重建家园和双拥共建注入了新的活力。</p> 130加农炮 <p class="ql-block">老炮兵又见到了当兵时操作的加农炮,倍感亲切,以标准的动作展示了当年炮手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我们选择来此参观是为了怀念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一师分会老战士苏醒阿姨,她当年作为北京的记者冒着炮火曾来这里采访围头村的小学生们,写下了长篇报道《在炮火中锻炼成长》发表在《儿童文学》1966年第10 期上。她在围头村期间还给她的子女写了一封信,告知这里的孩子是怎样在炮火中坚持认真学习的,希望他们珍惜和平的学习环境,努力学习,报效祖国。这封信被当做最重要的宣传教育材料在苏阿姨子女就读的小学全校师生大会上宣读 。</p><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人中有苏醒阿姨的一双儿女,他们专程到这来追寻母亲当年的足迹。我们跟纪念馆馆长说了此事,得到他的大力支持,亲自带我们去当年苏阿姨拍照的地方。</p> 苏醒阿姨写给子女的信(节选)<div>  你们好,我在福州给你们寄去的信收到了吗?</div><div> 我来围头半岛已经一个多星期了,这里是安业民叔叔牺牲的地方,我们去参观了安业民炮兵阵地,并且坐在安业民坐过的炮位上,从瞄准镜里观察金门岛,看到了蒋介石的雷达站,看到了金门岛上的树木和马路,你们想想,这里的小朋友就是和敌人隔得这么近,但是他们从来不知道害怕。在这里,每逢单日(每月的一、三.......)。</div> <p class="ql-block">我的战友郭北燕在播音。</p> <p class="ql-block">来到这里参观让我的心情格外激动,感触颇深,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和我的战友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广播电台,就是伴随着我军向金门开炮的炮火声中对台广播的,1978年8月23日,上级领导机关在我台还开展了炮战20周年纪念活动。</p><p class="ql-block">直到1979年发布《告台湾同胞书》炮战结束。可以说我感到很自豪,因为我间接地参加了对金门的炮战,为炮战出过力,这是我曾为一名军人的荣誉感。当时我只知道前线每天在炮战,但真不知道炮战阵地在哪里,这次前来也让我知道了前沿炮阵地就在围头村。这里距离金门岛只有5.2海里。</p> 我在机房工作 <p class="ql-block">电波传情:福建前线广播电台的特殊使命</p><p class="ql-block"> 在两岸对峙的特殊岁月里,福建前线广播电台如同一座跨越海峡的“空中桥梁”。它以电波为载体,伴随着炮声穿透海峡的风浪,向台湾同胞传递祖国大陆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这些跨越海峡的电波,打破了两岸隔绝的坚冰,为两岸同胞搭建起情感沟通的纽带,在两岸关系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p> <p class="ql-block">1979年1月,一份特殊的新年礼物跨越海峡,送达台湾同胞手中——叶剑英发布的《告台湾同胞书》。这份文告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承载着大陆对台湾同胞的深情厚谊与祖国统一的殷切期望。郑重宣告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发表了关于停止自1958年以来对大金门岛、小金门岛、大担岛、二担岛(大小金门及大小担岛)等岛屿所进行的炮击的声明。其内容是向台湾提出,统一中国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应尽快结束分裂局面,统一中国,于此,并提出了结束两岸军事对峙、开放“两岸三通”、扩大两岸交流等方针。福建前线持续多年的隆隆炮声就此停歇,两岸紧张军事对峙状态迎来缓和曙光 。</p> <p class="ql-block">这里不对外开放,在纪念馆馆长的带领下,我们才能进入参观,寻找苏醒阿姨当年的足迹。</p> 这里是安业民同志所在的炮阵地。固我海疆,甘洒热血。 <p class="ql-block">  钢铁阵地位于围头广山,与金门隔海相望。它是共产主义战士安业民生前战斗过的阵地,也是“八二三”炮击金门的主阵地之一,见证了金门炮战历史。 </p><p class="ql-block">  阵地内设有一门苏制130毫米海岸炮,全称B-13型130 毫米舰炮,是当时中国海岸炮的主要炮种。该炮全重12.8 吨,防盾装甲厚约10毫米,采用M1928型高爆弹,弹重33.4千克,射速6-8发/分,最大射程24600米,炮口初速845米/秒,有效射程14000-15000米。 </p><p class="ql-block"> 金门炮战中,该阵地成功抵挡住了敌军炮火的猛烈还击,在压制国民党炮兵、摧毀敌重要目标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钢铁阵地”。</p> 1号炮位<br>安业民烈士生前最后战斗过的炮位,当时,一颗炮弹落在1号炮位附近爆炸,引起弹药包着火,严重威胁战友和火炮的安全。在这个紧急时刻,他不顾个人安危,奋身扑灭大火,结果全身60%重度烧伤,忍着剧痛他坚持战斗40分钟,被“战地小老虎”洪建财和战友背下阵地。 于1958年9月9日在前线医院光荣牺牲。 金门地形沙盘。 战地坑道 共产主义战士安业民永垂不巧!朱德 一九五八年六月廿六日 <p class="ql-block">当年苏醒阿姨(右)来此采访留下的照片,我们追寻着她的足迹到此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在朱德元帅为英雄安业民烈士题字的纪念碑旁,兄妹俩按照当年母亲所站的位置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在纪念馆馆长带领下我们来到围头村,海峡第一村。</p> <p class="ql-block">之后围头村党支部洪水平书记热情接待了我们,并亲自带我们参观指挥所及坑道遗址,为我们讲述当年围头村村民是如何经历血与火的考验的。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滚烫的喷薄欲出的热血,看到了多少英烈那血染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用我们的歌声和书声压倒敌人的炮声。</p> 这里是十号防炮洞,时间原因我们没有去一号防炮洞‌、达屋楼‌。 一号防炮洞‌:在“八·二三”炮战中,围头村先后建造了十多个防炮洞作为战时防空、防炮应急避难场所。其中一号防炮洞长35米、宽2.5米、高2.5米,曾担负着保护全村近十分之一人口的生命安全的重要使命。<div><br></div><div>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由旅菲华侨建造,坐北朝南,原为三层砖石结构西式楼房,“八·二三”炮战中第三层被毁,现存为二层砖石混合结构的洋楼。楼内砖雕精美,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br></div> 毓秀楼‌: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建造,为二层中西合璧式钢筋混凝土建筑。“八·二三”炮战中遭炮击,外墙、围墙弹孔累累,是炮战的历史见证。 <p class="ql-block">走进八二三炮战公园<span style="line-height: 1.5;">,锈迹斑斑的炮台与陈列的弹壳瞬间将时光拉回1958年。斑驳的战壕蜿蜒如历史的脉络,无声诉说着当年激烈的战斗场景;展柜里泛黄的书信、战士遗物,带着硝烟与热血,重现两岸对峙岁月里的家国情怀。</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坑道里图文并茂的历史展板,详细记录着那场战役的来龙去脉与战略意义。炮战虽已远去,但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提醒着人们:捍卫国家主权的信念永不褪色,两岸同胞同根同源的血脉始终相连 。八二三</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炮战,是铭刻在历史中的卫国壮歌,见证着祖国统一的信念永不磨灭。</span></p> <p class="ql-block">在海边的闵光海鲜酒楼吃中餐(野生海鲜)。</p> 参观结束,返回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