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是4月23日,也是“世界读书日”纪念日。</p><p class="ql-block"> “世界读书日”的确立,源于1995年4月2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纪念伟大的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将这一天作为世界读书日。</p><p class="ql-block"> 由此,历史上的今天,有了不同的人文意义,特别是会议纪要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这个星球上所有的人,无论年轻还是老去,健康还是疾病,富贵还是贫穷,尽可能地让书当成自己的一生朋友。”</p><p class="ql-block">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什么要纪念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p><p class="ql-block"> 主要因为这俩人同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匠,对世界文学、语言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 莎士比亚(1564—1616)被誉为英语文学之父,其作品深刻探讨人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美国华盛顿特区的福尔杰莎士比亚图书馆,拥有全世界最多与莎翁相关的印刷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西班牙的马德里广场伫立着赛万提斯的纪念碑,400多年前“唐诘可德”向往骑士精神的塑像。)</span></p> <p class="ql-block"> 塞万提斯(1547—1616)的《堂吉诃德》开创了现代小说先河。</p><p class="ql-block"> 俩人契合于1616年4月23日同一天逝世。这一天被定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以促进阅读、出版和文化交流。由此,教科文组织通过纪念他们,强调文学对人类文明多样性和对话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有人问及:“世界图书与版权日”与“世界读书日”两者有什么不同吗?</p><p class="ql-block">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方名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其侧重强调人类阅读推广和著作权及版权保护等两个核心。 </p><p class="ql-block"> 用简约通俗(从公共传播角度)习惯称为:“世界读书日”。主要是侧重和鼓励阅读。视各国人文习惯两者混用不限,两种都是同一纪念日的不同表述方式。</p><p class="ql-block"> “世界读书日”的确立,至今已经整整30周年了。</p><p class="ql-block"> 每年到了这一天,社会上各种媒介都在为这个节日发声和赞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英国剑桥大学内的图书馆一角。)</span></p> <p class="ql-block"> 一直以来,自己也会在“世界读书日”莅临之即撰写一些文章,以资崇敬。</p><p class="ql-block"> 爸爸走了快两年了。在我的思念和写作中,差不多不过三篇文章中,就少不了有怀念父母的文章。</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一生始终保持良好的读书习惯,既使是到了百寿之际还能坚持读书习字。为我们树立了读书学习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父亲受教育背景有限,仅凭少年时有过几年乡村私塾和旧中国“国民高等中学”基础教育经历。参加革命后,在自己的领域中不断学习与进取,养成了读书学习的好习惯,毕生虽没有什么著作,但还是较好的胜任和完成了本职工作。</p><p class="ql-block"> 从我的家庭传统中,父亲的形象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与他坚持读书学习有关。</p><p class="ql-block"> 其中,父子之间在受教育方面,不单是存在着代际关系,新旧国家教育体制也存在着差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此图,为油画静物写生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 在我童年时,记得家里就有一个爸妈共有的书架,书架上站着的都是父母各自相关的医用专业书籍。在文革后期父母被下放到农村时,曾处理过一批业务书籍,随着搬家的次数增多以及父母的年纪愈来愈大,家里的藏书越来越少,到后期只剩下一个公共书架,都是一些非专业的纸媒和相册。</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世时,他的房间也没有制式的书架,只是在他的床头带有一个简易书架,上摆满了两层书籍,都是父亲喜欢阅读并可拈手拿来的书本,大约有几十本之多。书的种类比较杂,有《论语》、《中国通史》、《资治通鉴》、《唐诗三百首》、《元曲》、《宋辞》、《名家散文集》、《名人读书札记》,还有名人字帖字画,自己动手收录的剪报集等等。只是曾经的专业工具书已经一本都不见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父亲床头是一个简易书架,是他经常阅读的书籍。)</span></p> <p class="ql-block"> 书架非常简陋朴素,甚至有些书是从二手书滩买来的。但这更便于随阅随取。书中的页面已经有了包浆和被反复取阅的痕迹。有些书上还留有一些批注和书签,还有的书中夹杂的旧照片,无意中将人生的阅读经历印在了上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作者与父亲切磋书法)</span></p> <p class="ql-block"> 我与父亲学识与思维差异,表现在传统与现代的代际跨度,相同不变的是都喜欢习字书画。父亲一生都习惯传统的纸质阅读,没接触过电子版阅读方式。</p><p class="ql-block"> 书籍,恰是用来连接两代人之间最好媒介。因为,它以文学语言的形式记录着人类文明价值、精神和美感。最适合建立亲情间的思想交流。例如父亲的藏书多数都是我喜欢看的,我认为好书送到父亲手里,他也会如获至宝,如饥似渴阅读。父子俩真正的传承和养成了良性的学习韧性和态度。</p> <p class="ql-block"> 父亲书架上的书籍,虽然极其普通廉价,但我觉得应该是他遗产中的一部分。很多书中有我们共同的目光痕迹,有彼此共鸣受益的段落。</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书架多像是一个微缩的图书小屋,也曾是父子二人共同关注的学习园地。这里培育了彼此独立进取与思考的灵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在父亲的藏书中发现的诗稿)</span></p> <p class="ql-block"> 记得,父亲去逝后的第二个星期,我第二次回家(第一次是操作爸爸烧“头七”),目的是挑选和收藏爸爸遗留在书架上的书籍。</p><p class="ql-block"> 尚未进入小区,心里就出现一种特殊的情怯之感。</p><p class="ql-block"> 不知为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情不自禁地,眼泪随着步点噼里啪啦的掉个没完……</p><p class="ql-block"> 拿出带有包浆的家门钥匙,不知为什么手有些颤抖……</p><p class="ql-block"> 屏住呼吸进了家门,室内还是我熟悉的味道,房间里的一切都无声无息……</p><p class="ql-block"> 先去看了妈的房间,再走进看爸的房间,恍然出现懵懂断片状态,心里在寻视爸妈,他们都去哪了……</p><p class="ql-block"> 这可是我曾经魂牵梦绕的家,这儿是我亲情的原点,是我爸妈的家!</p><p class="ql-block"> 没有人回答,只有泪水啪嗒啪嗒掉在地上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眼前的一切,还是如此亲切和熟悉,那些老物件与布置一动没动,它们一声不吭的看着我,好像都在问我,怎么这么长时间没有过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父亲习惯躺着读书。)</span></p> <p class="ql-block"> 此刻,我觉得自己缓了过来。好一会儿才恍然觉悟,父母真的离开了……</p><p class="ql-block"> 我习惯的坐在曾经爸爸坐的位置一侧,顺手摸了摸爸爸常坐的位置,没有了温度。此时,又一次泪水失控,忍不住的泣不成声……</p><p class="ql-block">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来到爸爸的卧室,满墙挂着爸爸生前布置的书画仍历历在目,床头书架上的图书依然整齐的站立着,似乎等了我好久……</p><p class="ql-block"> 我整理和挑选了一些自己喜欢的字帖,还有几册历史方面的著作,包括当时我网购的几本新书(父亲在世时我们爷俩有个默契,书收到后先让爸爸阅读,读完了我再读)。这还包括月刋双期《读者》杂志,每期新杂志一到,先送到父亲手里,两天以后我再阅读。</p><p class="ql-block"> 我安静地挑出来我觉得能用上的书籍,捆绑了两捆装上了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上图是作者床边的书架。)</span></p> <p class="ql-block"> 至此,父亲的书架,随着他的生命离去,部分书籍转移给了我,作为最重要的遗物珍存,剩下不再需要的,自然就处理掉了。</p><p class="ql-block"> 但是,父亲读书学习的精神,似一位思想神明,永远不会消失,它必然会成为我生命中的宝贵文化遗产,一定也会为我们的生命保驾护航。</p> <p class="ql-block"> 在拿回的书籍里,有一本我三年前网购的《穷查理宝典》一书,内容是作者查理芒格的思想智慧的遗存,堪誉金句频出,我们父子俩诚然都受益匪浅。书中有几句话:</p><p class="ql-block"> “我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一个都没有。” </p><p class="ql-block"> “承认自己的无知是智慧的开端。”</p><p class="ql-block"> “只有在自己明确界定的能力圈中行事,才稳妥。”</p><p class="ql-block"> “知识为所有一切的知道而自豪,智慧为所有不知道的一切而谦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看来,读书是传承世界及中国文化“辩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深厚积累。读好书是做好人的初步向导。</p><p class="ql-block"> “文章憎命达”、“诗穷而后工”。是劝导读书的普世功效,读书就是做普通学人的开始。</p><p class="ql-block"> 现实人生的一切,读书是汲取纸质思想文本,这个被称为文学中的“神圣事物的书籍世界”,通过文字语言构建了实现理想的秩序与完美的历史记载。</p><p class="ql-block"> 读书,生命才会孜孜不倦地唤醒不被物役的崇高境界与精神。人的生命才会更加关注人生的现实境遇,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这应该是一个喜欢读书人的自觉追求。</p><p class="ql-block"> 此篇,也敬献给天堂的爸爸!</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