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年4月24日,老年大学文学欣赏与写作班,周蔚老师讲授《司马迁与报任安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司马迁,字子长,人称"太史公""史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世尊称为"史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花16年时间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全书共130篇,记述了从传说的黄帝到西汉武帝太初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列"二十四史"之首,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史记》记载了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3000年的历史。全书共计一百三十卷,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记》被认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史记》含:</p><p class="ql-block">八书:国家制度的发展与变迁。 </p><p class="ql-block">十表:用表格列出事件与人物关系。</p><p class="ql-block">十二本纪:</p><p class="ql-block">主要是帝王家事。项羽本纪、吕后本纪</p><p class="ql-block">三十世家 :诸侯家事与地方政变变迁。孔子世家、陈涉世家</p><p class="ql-block">七十列传:</p><p class="ql-block">各类英雄、侠客与谋士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史书体例</p><p class="ql-block"><b>编年体</b>: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春秋》《左转》《资治通鉴》。</p><p class="ql-block"><b>国别体:</b>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p><p class="ql-block"><b>纪传体</b>: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二十四史"(前四史:司马迁《史记》、班固《后汉书》、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纪事本末体:</b><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 题材料集中一起,首创于南宋袁枢。</span></p><p class="ql-block">如:袁枢《通鉴纪事本末》。</p><p class="ql-block"><b>通史:</b>连贯地记叙各个朝代史实的史书。如:《史记》。</p><p class="ql-block"><b>断代史:</b>只记述某一首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二十四"中除《史记》外均属此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文学常识</b></p><p class="ql-block">①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p><p class="ql-block">②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p><p class="ql-block">③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左传》</p><p class="ql-block">④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p><p class="ql-block">⑤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史记》</p><p class="ql-block">⑥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p><p class="ql-block">⑦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诗经》</p><p class="ql-block">⑧我国第一部词典﹣-《尔雅》</p><p class="ql-block">⑨我国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学习目标</b></p><p class="ql-block"><b>语言建构与运用:</b>了解作者司马迁,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p><p class="ql-block"><b>思维发展与提升:</b>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背诵重要段落。</p><p class="ql-block"><b>审美鉴赏与创造:</b>体会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p><p class="ql-block"><b>文化传承与理解:</b>学习作者忍辱负重、发愤用功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司马迁简介 </b></p><p class="ql-block"><b>人物生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司马迁生卒年代,史无明文。近人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认为司马迁生子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一说生于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建元六年);大约卒于公元前86年(汉昭帝始元元年),据说司马迁家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传的历史家和天文家。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又做汉武帝太史令,恢复了祖传的史官恒业。</p><p class="ql-block"><b>少年受业:</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司马迁的少年时代,"耕牧河山之阳"。司马迁在这"山环水带,嵌镶蜿(《韩城县志序》)的自然环境里成长,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0岁,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这个时候,正当汉王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破匈奴,汉武帝设立乐府,也是司马迁在京城里丰富见闻,热情迸发的时期。</p> <p class="ql-block"><b>壮年游历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司马迁大约22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峰,厄困鄙、薛、彭城,过些农业劳动。后来他的父亲司马谈到长安做了太史令,司马迁随父亲也到了长安,然后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刻苦读书,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他拜了很多名师做老师。司马迁的家族,就是他这个家族,世代都是史官,而为史官,他有责任来记载帝王圣贤的言行,也有责任来搜集整理天下的文古事,更有责任通过叙事论人而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借鉴。他的父亲马谈就有志于整理中华民族数干年历史,试图撰写一部规模空前的史著就是写一部史书。从他父亲开始就已有这么一个理想,他的父亲做太史之后,就开始搜集阅读史料,为修史做准备。但是司马谈感到自己年事高,要独立地修成一部史著,无论是时间、精力,还是才学知识都还不所以司马谈寄厚望于他的儿子司马迁,希望他能够早日参与其事,最终现这样一个宏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是,司马迁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开始行万里路,司马谈要求他儿子来进行一次为期两年多的全国的漫游。司马迁从20岁开始的全国漫游,是为写《史记》做准备的一次实地考察,他亲自采访,获得了许多第一手料,保证了《史记》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他这个漫游,也是《史记》实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比如说,他漫游到汨罗江畔,在当年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他高声朗诵屈原的诗,他痛哭流涕,所以他写《屈原列传》写得那么有感情,他是自去考察过,他是在学习屈原的基础上来写屈原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比方说,在韩信的故乡淮阴,他也搜集了许多有关韩信的故事,并亲自问别人,说当年韩信受胯下之辱,了解韩信为什么能够受胯下之辱而不怒,不愿意去做出非法的事来,忍了。韩信那么高的个子,从一个流氓个腿之间爬过去,如果按照他的个性,一刀就把他杀了。但是如果把他了,后来就不能够建功立业了。韩信后来帮助刘邦推翻了秦王朝,建立西汉,封王封个侯,回了故乡,韩信自己说:如果当初我把你杀了,我没后来的建功立业,所以小不忍则乱大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并为避祸而韩何改姓的何姓安徽庐江始祖,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的远祖何庶题辞(别号:自修,轩辕黄帝第60世耳孙):"更名改姓 因避强秦 宁去候统 甘为庶民;承先启后 继旧开新 既明且哲 以保其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比如说,在曲阜他去瞻仰了孔子的墓,还和孔子故乡的一些儒生在一起揽衣挽袖,一步一揖,学骑马,学射。学行古礼,以此表达他对孔子的纪念。再比如说,在孟尝君的故乡薛城,他走乡串巷,考察民风,而且他考察这个地方的民风跟当年孟尝君好客养士有什么关系,所以他走一路、考察一路。可以这样说,司马迁在漫游的旅程中,不放过任何一个了解历史的人,不放过任何一个存留于人们口碑上的故事,获得了许许多多从古籍当中所得不到的历史材料,同时他深入民间,广泛地接触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使得他对社会,对人生的观察、认识逐渐深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外他遍历名山大川,饱览了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了性情,从而提高了他的文学的表现力。所以说司马迁的这次漫游,正是司马迁走成功的极为坚实的一步,是非常典型的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p> <p class="ql-block"><b>司马迁和父亲洛阳相会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前110年(元封元年),汉武帝举行大规模的巡行封禅,步骑十八万,旌旗干余里,浩浩荡荡。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史官,司马谈这时候却病了,经过汉武帝的允许留在洛阳养病,正好司马迁从长安匆匆赶去追随汉武帝,在洛阳见到了他奄奄一息的父亲司马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司马迁在为《史记》写的"自序"里,详细记录了司马谈在"河、洛本间"对他说的那番语重心长的遗嘱。司马谈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目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周公,言其能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爱了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理。</p> <p class="ql-block">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死刑。但是汉朝的死刑要免死的话可以接受两条路,要不交50万钱,要不接受宫刑,宫刑是个奇耻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后来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提及此事中说道:"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戳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在狱中,又备受凌辱,"交手足,受木暴肌肤,受榜捶,幽于圆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心惕息"(司马迁《报任安书》)。几乎断送了性命。他本想一死,但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要写部有关历史书的夙愿,因此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忍辱负重,望出现一线转机。</p> <p class="ql-block">以后,司马迁当了汉武帝的侍从官,又跟随皇帝巡行各地,还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带视察。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承父亲的职务,做了太史令他阅读和搜集的史料就更多了。在他正准备着手写作的时候,就为了替李陵辩护得罪武帝,下了监狱,受了刑。他痛苦地想:这是我自己的过错呀。现在受了刑,身子毁了,没有用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他又想:从前周文王被关在菱里,写了一部《周易》;司马迁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还有《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忧愤的情况下写的。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里有郁闷,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时候才写出来的。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时候把这部史书写好呢?于是,他把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为止的这段时期的历史,编写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的巨大著作《史记》。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对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都作了详细的叙述。他对于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给予高度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对被压迫的下层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态度。他还把古代文献中过于艰深的文字改写成当时比较浅近的文字。人物描写和情节描述,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活泼。因此,《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这时司马迁50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在别人看来,也许是"尊宠任职",但是,他还是专心致志写他的书。直到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史记》全书完成,共得130篇,52万余言。后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司马迁</b></p> <p class="ql-block">《报任安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一篇用血泪写成的至情之文,一字一滴泪,一句一滴血,句句慷慨激越,段段唏嘘欲绝,它是被侮辱被损害者的血泪控诉,是不屈不挠者对黑暗社会声讨的檄文是伟大的民族精英在身残处秽中关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宣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强烈的的抒发了自己作为刑余之人的压抑情感,字字血泪,动人心魄,将坚韧不拔的崇高信念展现的淋漓尽致。但在这千古奇文的背后却是司马迁隐藏着对好友任安处境的深深无力。·任安是西汉荥阳(今属河南)人,少年时家境贫寒,早早就失去了父亲,生活十分困苦。为了谋生,他为人赶车来到长安。在长安,他想谋求一份小吏的工作,但当时没有门路和关系,很难找到合适的机会。于是,他选择留在武功(扶风西界的一个小邑),因为武功是一个小地方,没有太多有权势的人,相对容易崭露头角。他先代替别人当了求盗亭父,后来成为亭长。在担任亭长期间,有一次邑中人民都出来打猎,任安负责分配猎物,如麋鹿、雉兔等。他能够合理地安排,让老人、小孩和身体强壮的人分别得到合适的猎物份额,大家都很高兴。这体现了他有组织协调能力和一定的智慧。而且,他还能敏锐地察觉到某个人没有来参加活动,这让众人对他刮目相看,称赞他"分别平,有智略",即分配公平且有智慧谋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任安后来被任命为三老,又被推举为亲民,出任三百石长。负责治理百姓。但因为一次上级出行游玩时,他没有准备好共用的帐幕,被斥责免职。之后他成为大将军卫青的舍人。当时他和田仁一起担任舍人,两人都很贫穷,没有钱去巴结将军家的家监。家监就让他们去喂养凶恶咬人的马。有一次,工青带着他们去拜访平阳公主,公主家的人让他们和骑奴同席而坐。他们觉得这是对自己身份的侮辱,就拔刀断席,分开来坐,公主家的人都很奇怪并且厌恶他们,但也不敢呵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朝廷有诏书,要从大将军卫青的舍人中选拔郎官。卫青挑选了一些家境富裕的舍人,让他们准备好华丽的马匹、红色的衣服和带有玉具的剑,冰备推荐给皇帝。少府赵禹来访卫青,卫青把挑选的舍人介绍给赵禹。赵禹次询问这些人,发现十几个被选中的舍人没有一个熟悉事务、有智慧谋略白赵禹就对卫青说,将门之下应该有将才,现在推荐的这些人就像穿着华丽服的木偶人一样,没有用处。于是赵禹召集卫将军的百余名舍人,依次询回最后发现只有田仁和任安两人可以胜任郎官。卫青觉得他们家境贫寒,心不太愿意,但还是把他们的情况上报给皇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皇帝召见卫青推荐的舍人,任安和田仁在皇帝面前互相推让,田仁说任安更适合带兵打仗,任安则说田仁在决断嫌疑、处理政务、让百姓没有怨心等方面比自己强。汉武帝听后笑语道二人皆可用。.公元前106年卫青去世的时候任安已经做到益州刺史,当时天下十三部,任安居其一,可见卫青对任安的提携。不过公元前91年的巫蛊之祸彻底改写了这一切。巫蛊之祸的导火索始于公孙敬声案。公孙敬声是丞相公孙贺(卫皇后姐夫)之子,任太仆时因贪污北军军费被捕下狱。公孙贺为救儿子,主动请缨追捕通缉犯朱安世以抵罪,但朱安世落网后反咬公孙敬声,揭发他与汉武帝之女阳石公主私通,并在驰道下埋木诅咒武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武帝震怒,于公元前91年诛杀公孙贺父子,灭其全族,卫皇后所生的阳石公主、诸邑公主及卫青长子卫伉皆受牵连被杀,卫氏外戚集团遭受重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案令武帝对巫蛊之祸愈发敏感,宠臣江充借机扩大事态,诬陷太子刘据宫中埋有诅咒人偶,太子为自保诛杀江充,起兵向任安求救,而任安作为卫青旧部此时却作壁上观,刘据反抗失败后逃亡自杀,卫皇后被废自尽,数万人遭株连。至此,卫青、霍去病一脉彻底覆灭,霍光趁势掌权,而公孙敬声案引发的连锁反应,不仅暴露武帝晚年皇权与外戚的尖锐矛盾,更成为西汉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任安拒绝太子刘据求救的抉择,本质是专制皇权与官僚生存逻辑碰撞下的一场悲剧性博弈。作为卫青旧部、北军统帅,任安身处权力漩涡的核心﹣﹣他既背负着卫氏外戚的政治烙印,又深谙武帝晚年对军权的高度敏感与猜忌。当太子持节求援时,他面对的并非简单的"忠君"或"叛君"的道德选择题,而是如何在皇权归属未明的混沌中求得一线生机:武帝生死成谜、太子矫诏起兵的合法性存疑、北军调动的制度性门槛(需虎符而非仅符节),共同构成一道无解的困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任安的沉默看似"坐观成败",实则是官僚体系在绝对皇权碾压下的本能自保﹣﹣他若响应太子,则可能被定性为"卫氏余党谋逆";若立即镇压太子,又恐武帝事后追责"擅杀储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进退维谷的处境,恰恰暴露了汉武帝晚年权力结构的致命裂痕:通过酷吏政治与军权垄断构建的绝对控制,虽压制了外戚与官僚集团,却使帝国陷入"唯上独尊"的脆弱平衡,一旦皇权交接出现真空,整个系统便丧失纠错能力,迫使所有人成为"猜疑链"中的囚徒。任安最终裤腰斩的结局,与其说是对"不忠"的惩罚,不如说是武帝为重塑权威市进行的仪式性献祭﹣﹣通过杀戮这位象征卫霍旧时代的将领,彻底斩太子事件的政治余波,同时向官僚集团宣告:在皇权意志面前,任何性权衡皆为罪孽。这种"不可知则不可活"的统治逻辑,不仅葬送了:子的生路与任安的性命,更预示了西汉中后期外戚与权臣反复蹂躏朝的恶性循环,成为中国古代集权体制下"制度杀人"的经典范本。而马迁以一篇《报任安书》回应好友任安在狱中的求救,是将个人悲剧历史使命淬炼为生存智慧的终极抉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宫刑之耻与李陵之祸的阴影下,他早已看透汉武帝时代权力绞杀的残逻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皇权的绝对性不容丝毫质疑,任何对"罪人"的同情都将被吞噬为政治品。当任安因巫蛊之祸被押赴刑场时,司马迁的沉默并非对友情的背弃,以血肉之躯为笔、以隐忍为墨的更深层反抗﹣﹣他深知,在武帝以酷吏与谶编织的统治密网中,直谏的悲壮只会沦为权力巩固合法性的注脚,唯有将历真相熔铸于《史记》的刀削竹简,才能穿透帝王将相精心粉饰的谎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选择剥离了传统士大夫"以死明志"的道德光环,转而以知识分子的冷重构生存策略:他拒绝成为皇权叙事中又一个"忠奸对立"的符号,却在<吏列传》的曲笔间剥开武帝制造冤狱的权谋,在《卫将军骤骑列传》的平实录中暗藏卫氏集团覆灭的真相。司马迁的沉默实为历史对现实的降维打击﹣当他在《报任安书》中写下"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时,早已将个体命运的浮升华为对专制制度的审判。这种裹挟着屈辱与觉醒的生存哲学,既是对暑最犀利的无声控诉,也为后世文人开辟了一条比死亡更艰难的道路:在权力铁幕下匍匐前行,用历史的幽灵对抗现世的暴力,让沉默成为比呐喊更震耳聋的回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