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有感

吴鸿基

<p class="ql-block">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有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踏入台北故宫博物院朱红大门的瞬间,仿佛听见了历史的回想。这座依山而建的仿古建筑群,飞檐斗拱问流淌着故宫基因,却又因地理差异而沽染了南国的温润气息。它像一位时空摆渡人,将几千年文明的碎片精心收集,陈列在这片与紫禁城相隔千里的土地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博物院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传统宫殿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庄重而典雅。阳光洒在淡蓝色的琉璃瓦上,折射出温润的光芒,与四周葱郁的绿植相互映衬,宁静而祥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怀着激动的心情,我首先走进了书画展厅。这里宛如一座艺术的殿堂,一幅幅精美的书画作品挂于墙上,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唐朝的《明皇幸蜀图》吸引了众多目光,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唐玄宗入蜀时的情景,人物、马匹、山水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那段历史。还有苏轼的《寒食帖》,字体行云流水又饱含情感,笔锋间尽显豁达与洒脱,让人不禁感叹其文学与书法造诣之高。站在这些作品前,我似乎能感受到古代文人墨客挥毫泼墨时的心境,或激昂、或惆怅、或闲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后,我来到了陶瓷馆。馆内陈列着各个朝代的瓷器精品,从古朴的原始瓷器到工艺精湛的明清官窑瓷器,每一件都诉说着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北宋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那淡雅的天青色釉面纯净润泽,造型简约而优美,宛如一件来自仙境的宝物,让人移不开眼。它静静地躺在展柜中,却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宋代瓷器的极致之美,那种对自然、对简约的追求,跨越千年,依旧震撼人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当属翠玉白菜和肉形石。翠玉白菜以一块半白半绿的玉石雕琢而成,白菜的叶片鲜嫩欲滴,脉络清晰可见,甚至菜上的两只螽斯也雕琢得活灵活现,寓意着多子多福。而肉形石则逼真得让人惊叹,肥瘦相间的纹理,仿佛就是一块刚刚出锅的东坡肉,让人忍不住想伸手触摸,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工匠的精湛技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博物院中穿梭,我被这些珍贵的文物深深震撼。它们不仅是一件件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传承。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着无数的故事和情感,它们让我更加了解我们民族的过去,也让我对未来充满希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出博物院,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次参观,不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敬畏与热爱,也让我更加珍惜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了大量的中国瓷器,包括书画、铜器、瓷器、玉器、漆器、珐琅、雕刻、文具、图书、文献及其他工艺品。这些文物主要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从大陆运至台湾的,其中包括了230863件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和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852箱文物。</p> <p class="ql-block">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翠玉白菜”,当看到翠玉白菜的叶脉上,螽斯与蝗虫栩栩如生,天然的一块翡翠岩石 ,巧夺天宫的技艺,令人赞叹。</p> <p class="ql-block">就青铜器而言,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毛公鼎,与北京国家博物馆的大盂鼎、上海博物馆的大克鼎,并称为“海内青铜器三宝”,实属“举世国宝”、“国之重器”。毛公鼎,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下有三足鼎立,上有两耳高耸。从高度大小看,毛公鼎算不上一口大鼎,之所以尤为珍贵,在于其腹内铸有一篇现存篇幅最长、字数最多的铭文。</p><p class="ql-block">这篇铭文被后世称为《毛公鼎》,全文三十二行,四百九十七个篆书文字,是一篇完整记载周宣王告诫及赏赐重臣毛公的策名辞。铭文说,周宣王为了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名重臣毛公要忠心佐王辅国,不可横征暴敛,壅塞民意,绝不能重蹈先臣违诺王命,官纪不饬,酗酒无度,而遭丧国之祸的覆辙。毛公为了感谢周王的重托以及赏赐的酒食、舆服、奴隶等,特铸鼎纪事,并嘱托子孙永保永享。</p> <p class="ql-block">东坡肉形石,以俏皮的姿态迎接着每一位访客。由玛瑙雕琢而成的东坡肉,纹理细腻,色泽诱人。</p> <p class="ql-block">《富春山居图》局部特写。</p> <p class="ql-block">书画展厅里,《溪山行旅图》,《快雪吋晴帖》等国宝作品。</p> <p class="ql-block">《富春山居图》局部特写。</p> <p class="ql-block">《富春山居图》局部特写。</p> <p class="ql-block">千里江山图局部</p> <p class="ql-block">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明成化青花山石花卉纹盖罐。</p> <p class="ql-block">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明宣德青花云龙纹天球瓶。</p> <p class="ql-block">明万历青花瓷花果纹长方盒。</p> <p class="ql-block">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明成化青花瓷云龙纹碗。</p> <p class="ql-block">明宣德青花花卉纹镂空瓶。</p> <p class="ql-block">明正德青花穿莲龙纹仰钟式碗。</p><p class="ql-block">明朝晚期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烧造量大增,以五彩为代表的各式彩绘盛行,画面满佈图案,青花瓷呈蓝色中带紫,并常见描绘吉祥或仙人等佛、道教纹样。</p> <p class="ql-block">明万历五彩百鹿图尊。</p><p class="ql-block">五彩鹿尊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文化的载体。百鹿尊作为一种特殊的瓷器形式,始于明万历时期,并在清乾隆时期达到鼎盛。乾隆时期的百鹿尊以其精美的粉彩技艺和寓意吉祥的图案而著称,被视为皇室的大型陈设瓷重器。这类瓷器通常以青绿山林为背景,绘有十鹿或百鹿奔跑、穿行于山林之中,寓意“百禄”,象征高官厚禄和长寿喜乐。</p> <p class="ql-block">大明嘉庆年制黄釉龙纹彩盘。</p> <p class="ql-block">从艺术角度来看,这件双耳瓶体现了清代青花瓷高超的绘制工艺和装饰艺术水准。其复杂而有序的图案布局、流畅的线条以及蓝白对比鲜明的色彩搭配,都展示了当时工匠们的精湛技艺。</p> <p class="ql-block">钧窖因产地烧自河南钧州而得名,以禹县为烧制中心,金、元时期分佈北方各地,以碗,盘,罐等日用器皿为主。厚脏上施乳濁釉,呈现乳濁蓝色及玫瑰红斑相融的釉彩。</p> <p class="ql-block">龙泉窖的特点是瓷器为素面,注重器物胎骨结构的处理,器物边缘或肩腹等转折处,刻若隐若现地露出胎色,使素雅的釉色呈现有层次感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明宣德青花秋夕诗意圆碗。</p> <p class="ql-block">雍正斗彩云龙纹盖罐</p><p class="ql-block">雍正瓷器上的龙纹已从康熙的野性中脱离出来,龙体态肥硕,中规中矩。云纹以两个为一组呈现,并且用顺时针方向单线描绘</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五彩花鸟纹花觚”。</p><p class="ql-block">花觚的造型规整,线条优美,从口部到底部的比例协调,说明在成型过程中对拉坯、修坯等工艺环节把控精准,体现了当时制瓷工艺的成熟。采用了釉上彩的绘画工艺,先烧制好白瓷胎,然后在其表面用彩料进行绘画,再经过低温烧制而成。从图中可以看出,其绘画线条流畅,色彩过渡自然,显示出当时工匠高超的绘画技巧。</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青花万寿尊</p><p class="ql-block">尊为大口外撇、长颈、鼓腹、高圈足,整体造型端庄稳重,线条流畅优美,具有典型的康熙时期瓷器的造型特点。</p><p class="ql-block"> 青花装饰:尊体以青花书写密密麻麻的“寿”字为装饰主题,字体集篆、隶、楷等多种书法于一体,排列整齐而又富有变化,显示出高超的书写和设计功底。青花发色鲜艳,蓝白相映,清新明快,具有康熙青花“翠毛色”的独特艺术效果,这主要得益于当时对青花钴料的精炼和烧制技术的成熟。</p> <p class="ql-block">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一蓝釉方瓶。</p><p class="ql-block">蓝釉瓷器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蓝釉最早见于唐代的唐三彩中,但那时的蓝釉是低温蓝釉,缺乏沉着的色调。高温蓝釉的出现是在元代,景德镇在这一时期烧成了高温蓝釉瓷。明清时期,景德镇又烧成了霁蓝、洒蓝、天蓝和孔雀蓝等多种新品种</p> <p class="ql-block">宋代窑变釉双象耳尊 。</p><p class="ql-block">窑变釉是一种由于窑内烧制时火候、气氛等因素变化,导致釉面色彩发生自然变化的釉色。这件瓷器以其独特的窑变釉色和双象耳装饰为特点,展现出古朴庄重而又富有变幻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明永乐山水画釉面青花瓷瓶。</p> <p class="ql-block">宋代哥窑八方贯耳扁瓶。</p><p class="ql-block">此瓶为八方形制,颈部两侧有贯耳,造型古朴典雅,线条硬朗流畅,这种造型设计既体现了宋代瓷器在造型上的独特审美,又兼具实用性,贯耳设计可方便穿绳提携或悬挂。其显著特点是布满了自然的开片纹理,即“金丝铁线”。大开片的线条呈黑色,小开片的线条呈金黄色,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这些开片并非人为刻意制作,而是在烧制过程中由于胎体和釉层的膨胀系数不同自然形成的,这也正是哥窑瓷器的独特魅力所在。该瓶的釉色为淡淡的青灰色,这种釉色给人一种古朴、内敛的美感,与开片纹理相得益彰,体现了宋代瓷器追求自然天成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估价至少1亿元的瓷器大赏:</p><p class="ql-block">清乾隆磁胎洋彩青地金花鱼游春水瓶</p><p class="ql-block">此为唐英于乾隆八年四月开创的九种新样之一,瓶制奇巧,镂空旋转。</p><p class="ql-block">器分内外二层,由四部分各自分别烧制后再组装而成。</p><p class="ql-block">腹壁四海棠菱形镂空开光,可见内瓶。</p><p class="ql-block">内瓶通体以吹釉浅绿为地,上绘珐琅彩游鱼、水藻及落花。</p><p class="ql-block">全器华丽精巧,拨转器颈,内瓶随其转动,并见彩色金鱼追逐落花的游水趣味。</p> <p class="ql-block">这类瓷器通常被称为“双耳瓶”。双耳瓶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一种经典器型,其双耳设计不仅具有装饰性,还可能在实际使用或陈设中起到便于搬运等功能。</p> <p class="ql-block">明永乐青花孩童梨型茶壶。</p> <p class="ql-block">转心瓶,代表了中国瓷器的最高水平,既有穿透外层,望见内瓶图纹的趣味,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康熙御制珐琅彩瓷是清代康熙年间极为珍贵的宫廷御用品,具有鲜明且独特的特色:</p><p class="ql-block">纹饰中西合璧:纹饰图案融合了中国传统元素与西方艺术风格。既有中国传统的花卉(如牡丹、莲花等)、龙凤等图案,同时又借鉴了西方的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风格,线条流畅多变,构图富有立体感和空间感。此外,还常采用西方的缠枝纹、卷草纹等作为辅助纹饰,与主体图案相互映衬。</p> <p class="ql-block">瓶身上的蓝色花纹和文字应该是通过青花钴料绘制然后高温烧制而成。这些文字可能是一些吉祥语、诗词或者是对器物的赞美之词等,在清代的瓷器装饰中,文字装饰是比较常见的,体现了当时的文化氛围和审美情趣。</p> <p class="ql-block">这件双耳瓶体现了清代青花瓷高超的绘制工艺和装饰艺术水准。其复杂而有序的图案布局、流畅的线条以及蓝白对比鲜明的色彩搭配,都展示了当时工匠们的精湛技艺。</p> <p class="ql-block">除了成化瓷器,台北故宫博物院还收藏了许多清乾隆时期的瓷器。乾隆时期的瓷器以繁复的装饰和多样的创新技法著称。这件双胞花卉画瓶就是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釉里红瓷器,从其造型和纹饰风格来看,有可能是明代洪武时期的釉里红缠枝花卉纹盖罐。</p><p class="ql-block">造型特点:该罐造型丰满,具有明代早期瓷器的典型特征。明代洪武时期的瓷器在造型上往往比较敦实厚重。纹饰风格:其以釉里红描绘的云纹、花卉纹等装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洪武时期的釉里红瓷器纹饰多呈现出晕散、发色浓艳但不太均匀的特点,这件瓷器上的红色纹饰符合这一特征。</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时期出的青花云龙纹六方贯耳瓶,此瓶为六方形制,造型规整,工艺复杂,贯耳瓶的设计增添了古朴典雅的气质。六方的造型相较于常见的圆器更难制作,需要高超的成型技术。</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制作达到了空前高度。</p><p class="ql-block">该佛塔的造型和装饰风格体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既有佛教文化的元素,又有中国传统瓷器文化以及当时宫廷审美文化等的体现,反映了当时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龙纹青花瓶。</p> <p class="ql-block">明朝永乐时期的瓷器</p><p class="ql-block">台北故宫博物院曾举办过“适于心——明代永乐皇帝的瓷器”特展,展示了近百件永乐瓷器名品。这些瓷器包括甜白三系竹节把壶、青花一把莲盘、翠青釉三系盖罐等。永乐时期的瓷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工艺技术著称,是东亚工艺美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p> <p class="ql-block">雕漆圆盒,通体雕红,深浅棕色漆,似木胎,弧形壁,盖与器身满雕梅花及多角几何纹图案。</p> <p class="ql-block">玛瑙花式碗</p><p class="ql-block">全器以玛瑙琢成,器作海棠六瓣形,口微侈,器壁薄透并带乳浊,就日光下观之,有似鱼鳞纹片纹,圈足内琢有「雍正年制」四字篆款。事实上历史中的雍正皇帝,除勤勉政事以外,其简约素雅而又精益求精的审美追求也令人赞叹。雍正帝的审美,被认为是典型的清代宫廷审美,既简约又不失细腻与雅致,从这件藏品就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翡翠系列 台北故宫让人叹为观止的最美屏风</p><p class="ql-block">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待了一整天,看过的宝贝不计其数,但最让我印象深刻和我最喜欢的,当属这件民国时期的碧玉屏风。这折叠屏风高188厘米,宽268厘米,由四十八片碧玉屏心和木质屏框组成。屏风上的雕刻图案以吉祥寓意的花鸟瓜果为主,其中刻画的植物有三十多种。屏风富丽堂皇,美得让人叹息。</p><p class="ql-block">屏风边的资料介绍了其重要的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政权。一九四一年汪精卫访日,将此屏风赠予日本天皇。在日本战败后,屏风被归还国民政府。资料也详细讲述了屏风材质的变迁:它现在正式名称是《碧玉屏风》,致赠日本时称为《翡翠屏风》(当时赠送者和受赠者都认为是翡翠),后来收藏在台北故宫改名为《翠玉屏风》,但在九十年代经过台北故宫专家鉴定,最终确定改为《碧玉屏风》。</p><p class="ql-block">这件屏风不仅艺术价值无与伦比,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是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珍贵记忆之一。</p> <p class="ql-block">清·翡翠山子。</p> <p class="ql-block">清 ·翠玉龙纹镯一对</p><p class="ql-block">这对龙纹镯将翡翠的天然美和精湛的雕刻工艺完美结合。这种成色的镯子还是一对,更加罕见。</p><p class="ql-block">站在这些翡翠手镯面前,被它们的美丽震撼,久久不能移开视线。我的照片无法反映出它们的美丽,只有亲眼看到才能体会到翡翠的灵动。</p> <p class="ql-block">清·翠玉山水插屏。</p> <p class="ql-block">这是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明代玉碗。</p> <p class="ql-block">明玉「天地人」三連環</p><p class="ql-block">台北故宮所藏明代玉器中,有一件〈明玉「天地人」三連環〉,除了精巧之外,還蘊含古人的宇宙觀。</p><p class="ql-block">中國長久以來即有此觀念:天地間種種的自然現象,皆是人類生活的依歸與準則;而人世也就是宇宙的縮影,所以天、地、人所謂「三才」者是一體的。</p><p class="ql-block">這件有褐黃斑之青玉質三連環,正是這個觀念的具象化。其外形,鋪平的時候像一個圓璧,由裡而外劃分為三環:裡環的紋樣為太陽、星辰與雲氣,象徵天;中環琢龍紋,代表人間的帝王;外環則是四方山嶽與海波的圖象,象徵大地。最特殊的一點在於三環可以展開,而開展後天和人;人和地間,又兩兩以卡榫相連,三者形成一個球體,類似渾天儀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来自大理国的金铜佛主造像</p> <p class="ql-block">镀金点翠镶碧玺福寿如意。</p> <p class="ql-block">台北故宫馆藏明代鎏金全身佛主像。</p> <p class="ql-block">明代青铜鎏金大黑天立金刚。</p> <p class="ql-block">清百宝嵌岁朝图,紫漆地八方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