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灿烂恢弘世间殊一一一隋、唐、五代雕塑”是张俐老师的“中国雕塑史”系列讲座的隋唐五代内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木雕干漆夹芒佛像 唐代(7世纪初)</p><p class="ql-block">纽约大都会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来自正定大佛寺(河北正定隆兴寺)</p> <p class="ql-block">隋(581年-618年)</p><p class="ql-block">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王朝,享国38年。581年,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开皇九年(589年)二月,隔军攻入建康,俘陈后主,陈亡,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p><p class="ql-block">隋炀帝在位时期修建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但因过度消耗国力,引发隋末民变和贵族叛变,于618年灭亡。</p><p class="ql-block">隋疆域图</p><p class="ql-block">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大改革。创立五省六曹制,巩固中央集权,推行科举制,选拔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现象,建立政事堂议事制、监察制、考绩制,强化政府机制,深刻影响到唐朝与后世的政治制度。</p><p class="ql-block">兴建大运河以及驰道,建立大兴城和东都,并且兴建长城保护归附外族。加强了对各地的控制,使经济、文化能顺利交流。隋朝成为东亚地区的政治楷模和文化中心,佛教和道教盛极一时,古典诗歌和法律也都蓬勃兴盛。周边国家如高昌倭国、高句丽、新罗、百济与东突厥等深受隋朝文化与制度影响,以日本遣隋使为名。</p> <p class="ql-block">唐(618年-907年),是中国古代上承隋朝下启五代十国的朝代,由李渊建立。共历二十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通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开创了万邦来朝的盛况。安史之乱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导致国力渐衰,因黄巢起义影响其根基而灭亡。</p><p class="ql-block">唐疆域图</p><p class="ql-block">隋末天下群雄并起,唐国公李渊趁势在晋阳起兵,于618年称帝,建 立唐朝,定都长安。</p><p class="ql-block">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唐 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定 都洛阳。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唐国号。</p><p class="ql-block">唐玄宗时期出现开元盛世,使 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国力渐 衰。历经唐宪宗“元和中兴” 、唐武宗“会昌中兴”及唐宣宗“大中之 治”,国势复振。</p><p class="ql-block">随之而来的唐末农民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藩镇 势力大增,中央控制严重削弱,唐朝名存实亡。907年藩镇将领朱温篡唐, 唐朝灭亡。</p><p class="ql-block">统治阶级以开放心态与博大胸襟兼容并纳外来文化,国力强 盛,经济繁荣,对外交往活跃,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树,是当时世界上最 强盛的国家之一。通过与各国的交流,唐朝的经济、社会、文化、艺术 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等特点,在诗歌(唐诗)、书法、绘画、音乐等 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的成果。</p> <p class="ql-block">五代十国(907年-979年)</p><p class="ql-block">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是指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而在唐末、五代及北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统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隋、唐、五代的雕塑艺术发用展</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隋、唐、五代十国,雕塑艺术全面发展并达到了高度辉煌灿烂的时期。尤其是唐代</p><p class="ql-block">台座的雕塑艺术,显示出了造型上的光华绚丽,表现为一个成年人的健美风姿,占有精彩的篇章。从佛教雕塑说,唐代的佛教造像继南北朝和隋代之后,已逐渐摆脱了外来样式的影响,走向本土化、民族化、世俗化的形式,并走出了早期的古朴风格,进入完美的成熟期,并在题材意义上以反映人间的现实生活为主;而在陵墓雕塑方面,唐代开创了历代陵墓石雕仪卫行列体制的先导,为后来宋、明、清各代的陵墓石雕树立了规范。唐以后的五代十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延续,虽各个割据政权存在时期短促,遗迹遗物留存较少,在中原一带,五代时期基本是佛教造像艺术的断层,但是在四川地区,却上承晚唐,下启两宋,从题材和形式到雕刻技法,都显示着过渡性,酝酿着新的变化,预示着新时期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 一、石窟雕塑造像 </p><p class="ql-block">(一)隋代石窟雕塑: </p><p class="ql-block">隋代佛教兴盛,佛像先继承北朝的风格以后,转而 以写实的优美造形发展,以丰腴敦实,典雅端庄为主要 特质;形象上雄迈劲直,富有清新开朗的面貌。但也有 部分造像在解剖的比例上不够合理和匀称。 </p><p class="ql-block">敦煌莫高窟第427窟中心柱西</p><p class="ql-block">龛彩塑阿难 隋代</p> <p class="ql-block"> 隋、唐、五代的雕塑艺术发展 </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隋、唐、五代十国,雕塑艺术全面发展并达到了高度辉煌灿烂的时期。尤其是唐代 的雕塑艺术,显示出了造型上的光华绚丽,表现为一个成年人的健美风姿,占有精彩的篇章。</p><p class="ql-block">从佛教雕塑说, 唐代的佛教造像继南北朝和隋代之后,已逐渐摆脱了外来样式的影响,走向本土化、民族化、世俗化的形式, 并走出了早期的古朴风格,进入完美的成熟期,并在题材意义上以反映人间的现实生活为主;而在陵墓雕塑方 面,唐代开创了历代陵墓石雕仪卫行列体制的先导,为后来宋、明、清各代的陵墓石雕树立了规范。唐以后的 五代十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延续,虽各个割据政权存在时期短促,遗迹遗物留存较少,在中原一带,五代时期 基本是佛教造像艺术的断层,但是在四川地区,却上承晚唐,下启两宋,从题材和形式到雕刻技法,都显示着 过渡性,酝酿着新的变化,预示着新时期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隋-244窟</p><p class="ql-block">西壁一一一释迦佛一铺(左)北壁一一一弥勒菩萨一铺(右)</p><p class="ql-block">隋-244窟“三世佛”</p> <p class="ql-block">隋-390窟-西壁(全壁)</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第13窟俗称“东崖大佛“开凿于隋代,南宋绍兴年间重修。系摩崖浅盒,立面近方形,高17米、宽约18米。</p><p class="ql-block">摩崖高浮雕石胎泥塑一佛二著萨。</p><p class="ql-block">正中主佛面形圆润饱满,螺纹低平肉醬,顶有肉警珠。弯眉细长目,双眉间有白毫相,两眼下视,眼角上挑。高鼻阔口,下领丰满。两耳紧贴后颊,短颈端肩。袒胸鼓腹,倚坐姿,双脚踩于仰莲台上。内着偏衫,外穿垂领式袭装,服饰表面堆塑数道流畅舒展的衣纹线。双手已失,从残迹推测原左手抚左膝,右手齐胸,施无畏印和与愿印。表情肃穆庄严中带着一丝慈祥,仿佛在注视着世间芸芸众生。体态丰腴,雍容大度,充分展现出隋唐王朝的盛世风貌。</p> <p class="ql-block">武带手又昌(543-5/8年了,子称岁哭,汉化鲜军人,代都武川(李内家古武加西丁人,公元560年-578年在位18年。</p><p class="ql-block">《历代帝王图》又名《列帝图》《十三帝圈》《古列帝图卷》《古帝王图》,传为唐代间立本(601年-673年)画作,绢本,设色,现存后人幕本。画面为横卷是一幅历史人物肖像画。摹本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画面从右至左画有十三位帝王形象:前汉昭帝、汉光武帝、魏文帝曹不、吴主孙权、蜀主刘备、晋武帝司马炎、陈宣帝陈项、陈文帝陈、陈废帝陈伯宗、陈后主陈叔宝、北周武帝宇文盖、隋文帝杨坚、隋场帝杨广。各帝王图前均糟书榜题文字,且均有随侍,人数不等,形成全画卷相对独立的十三组人物,共计四十六人。</p> <p class="ql-block">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p> <p class="ql-block">被盗金刚力士</p><p class="ql-block">日本藤井友邻馆藏</p> <p class="ql-block">第八窟中心立柱西侧</p><p class="ql-block">第8窟东壁南侧</p> <p class="ql-block">青州驼山石窟第一窟主像及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隋呈元年-二年(581-583年)阿弥陀佛二导像 </p><p class="ql-block">山东青州驼山石窟第3窟</p> <p class="ql-block">青州云门山石窟第二盒右肋侍菩萨及其头部(1918-1924年影像)</p> <p class="ql-block">二窟著酵像及 側産上的异域图情 袖尖 大衣的供养人晴開 </p><p class="ql-block">金彩会石 著酵生像</p><p class="ql-block">青州博物館 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安阳灵泉寺大住圣窟</p><p class="ql-block">窟门两侧护法天王像</p><p class="ql-block">大住圣石窟位于寺西山坡上,根据窟门口的铭文,开凿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开凿者是道凭法师的徒弟灵裕法师,两尊神王在石窟的门口左右守卫,体量很大,且都有榜题,一名那罗延神王(左),一名迦毗罗神王(右),隋文帝杨坚的小字就叫那罗延。大住圣窟的飞天</p> <p class="ql-block">隋约生山何坐萨像 </p><p class="ql-block">陕西耀县药王山摩崖造像 </p><p class="ql-block">荀国丑造像,隋开皇二年(582年) 造,石灰岩质,通高190厘米,宽 100厘米。原存地不详,新乡博物馆 早年征集,1997年入藏河南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二、寺庙造像</p><p class="ql-block">(一)隋代寺庙造像:</p><p class="ql-block">隋代佛教造像继承和延续了北齐造像风格,身材修长而优美,衣着轻柔线条简洁,谧宁凝思的情态成为当时典型的风格。优美洗炼,形神兼备,在风格上蜕弃了西来的影响,成为本土化的佛教艺术的新形象。</p><p class="ql-block">石雕大势至菩萨像 隋</p> <p class="ql-block">荫石雕观首普萨立像白观首音萨像消代</p><p class="ql-block">上海博初馆藏</p><p class="ql-block">秦安县出土高132厘米</p><p class="ql-block">甘肃省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大势至菩萨石像</p><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石雕双观音普萨立像</p><p class="ql-block">隔开皇六年(586年)</p><p class="ql-block">两尊观音菩萨站立,手持圣母店法器,面容庄严</p> <p class="ql-block">隋代雷买造白石双思惟著萨坐像</p><p class="ql-block">隋仁寿二年(602)</p><p class="ql-block">高43厘米</p><p class="ql-block">曲阳修德寺出土</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二著萨头戴三叶花蔓冠,头光相连,长圆脸,长眉细眼,高鼻梁,相貌沉静自然。</p><p class="ql-block">手食指支顾,一手抱足课,半咖跌坐,一足踏莲台,姿势相同,左右对称。两侧立胁侍弟子。基座前面雕刻化生童子托博山炉、护法狮和力士像,背面刻发愿文:</p><p class="ql-block">“仁寿二年五月甘四日佛弟子雷买为亡父母敬造白玉像一区(躯)上为皇帝及众生得口离苦”</p> <p class="ql-block">观世音菩萨立像隋 高33.5厘米 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 菩萨头戴三叶宝冠,缯带顺头两侧 下垂至肩,肩部有圆形饰。帔帛绕 双肩垂至腹前扭搭后再下垂,然后 反折向上绕双臂后再垂到莲台。 颈佩项圈,上身穿僧祇支,腰系带, 下着裙,跣足立于莲台上。方形基 座正面浮雕双狮、化生童子奉托 博山香炉。造像延续了北齐风格。 </p><p class="ql-block">杨仵夫妻造思惟菩萨坐像 </p><p class="ql-block">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 </p><p class="ql-block">开皇八年(588年) 正月三日辛未朔, 杨仵夫妻敬造白玉像一区(躯)。</p> <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立像 </p><p class="ql-block">高249cm </p><p class="ql-block">波士顿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原西安宝庆寺 根据波士顿美术馆的档案显示,这尊现藏于该馆的隋代观音 像,由“冈仓天心于1906年购于日本,价格1600日元,购 买日期为1906年12月13号。”</p> <p class="ql-block">立像 尼阿波利斯 术馆藏 </p><p class="ql-block">阴州(0年) </p><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立像 </p><p class="ql-block">高2.54m </p><p class="ql-block">河北曲阳县崇光寺 </p><p class="ql-block">东京国立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景和兄弟造右佛像</p><p class="ql-block">右雕苔产像,隋朝(581年-618年</p> <p class="ql-block">隋开皇五年(585年)</p><p class="ql-block">阿弥陀佛大理石像</p> <p class="ql-block">隋开呈二年(582年)法敬造像碑</p><p class="ql-block"> 河南滑县隆教寺</p><p class="ql-block"> 河南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铜阿弥陀佛三尊像 </p><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佛像两侧菩萨头冠上饰有化佛和宝瓶,可知为侍立阿弥陀佛左右的观世音、大势至两菩萨。造像铸造精良,造型优美,是现存隋代佛教铸铜雕塑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类似的金铜造像还有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的开皇十三年(593年)范氏造阿弥陀佛铜像,以及现藏西安博物院的开皇四年(584年)董钦造阿弥陀佛鎏金铜像。三铺造像有明显的近似之处,比如主尊阿弥陀佛头顶肉隆起低缓,面型方圆,五官集中,眼睛半闭,上身拉长,着袒露右肩的袈裟,咖跌坐于束腰仰俯莲台之上。这些相同之处可追溯到河北地区出土的北齐造像,表明隋代佛教造像受到北齐风格影响。</p> <p class="ql-block">范氏造阿弥陀佛铜像</p><p class="ql-block">公元593年隋代开皇十三年四月八日,规格:像高76.5cm,底座:34.4x 30cm,青铜铸造</p><p class="ql-block">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收藏</p><p class="ql-block">河北赵州桥附近出土的隋代金铜佛群像,是由一佛、二著萨、二声闻、二缘党、二力士一铺九尊构成。此像于十九世纪后期在河北赵州桥附近出土后,曾被当时的两江总督端方收藏,端方为清末官吏,满洲正白旗人,文物收藏家,1911年端方被起义新军杀死。端方死后,此件曾流落日本,1922年即入藏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但博山香炉,蹲狮、力士等分铸并靠插棒连接的构件则是25年后(1947年)才最终补成完壁。</p><p class="ql-block">此件虽鑫金多有脱落,但整体保存完好,顶部采用了楼空双善提树的形式一组组图案化的著提树叶依次迭起,二侧枝叶之间各嵌有三尊莲花化生童子,底瑞又垂下缨珞束带。主尊阿弥陀佛头光由桃形火焰形项光镂空与浮雕莲叶组成。阿弥陀佛面相慈悲圆润,双耳垂肩,面带微笑,双目微垂俯视安婆芸芸众生。身着袒陶露右肩裂装,左手施与愿印,右手上举施无畏印,安住于莲花须弥宝座之上。佛像雕刻的极其朴实简洁,但身后的头光及须弥座却繁富华丽,特别是头光犹如跳动不已的火焰,与佛像笑意吟吟的慈悲安详神态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无不村托出阿弥陀佛藉其深湛智慧所获得的超凡的心灵宁静。</p> <p class="ql-block">隋代鎏金铜佛像 董钦造像</p><p class="ql-block">通高 41厘米、座长24.6厘米、宽24厘米。 </p><p class="ql-block">这尊造像由高足床上一佛、二菩萨、二 力士、一香熏及二蹲狮组成。弥陀佛结跏趺 坐于束腰莲花高座上,两掌手心朝外分别施 无畏印和与愿印,螺鬓、袒右肩、着袈裟, 有莲瓣形顶光。胁侍二菩萨上身裸露,着项 臂钏,璎珞重重,双足跣露。两躯金刚力士 在前侧身相向而立,一手握拳一手执金刚杵, 嗔目怒视。弥陀莲床前下置一香熏,由一裸 身力士用力托撑。高足床前有一对长毛狮, 筋露骨棱,十分劲健,露齿张嘴作吼叫状。 这尊造像以阿弥陀佛为中心,艺术地将菩萨 力士、蹲狮高低错落地安排在一起。整座造 像造型端庄,金碧辉煌,是隋代造像中极罕 见的珍品。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整尊造像由 23个部件单独铸造、组合而成,各部件间 有插榫孔眼相接,可拆卸。</p> <p class="ql-block">咅萨铜像,隋,大业三年</p><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臧 </p><p class="ql-block">隋"大业二年"铜鎏金释迦多宝佛造像 </p><p class="ql-block">通高31厘米 通体鎏金。</p><p class="ql-block">释迦多宝二佛并坐于佛 龛内,肉髻,着通肩衣,内着僧祗 支;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扶左膝。二 佛身后刻莲花纹头光。佛座为长方 形四足高床,正面阴刻莲花纹,高 床四足有榫可插在下面的大底座上。 大底座为四足高床,方形,方床上 面两边有六个小孔,分别插六个小 型立像,前面二菩萨,中间二弟子, 后面二供养人。前面正中一孔,插 力士托火焰宝珠。前面两足中部各 有一孔,应插两狮子,今佚。底座 后侧刻"大业二年九月卅日,王罗侯 弟罗文,为过往阿耶、见在阿孃敬 造多宝像一躯"9行30字。</p> <p class="ql-block">隋代观音造像,高43.8厘米</p><p class="ql-block">纽约大都会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三、唐代佛教雕塑</p> <p class="ql-block">七个星佛寺通址型像</p><p class="ql-block">(俄国探险队摄)</p><p class="ql-block">唐代石窟雕塑:</p><p class="ql-block">初唐:618-712</p><p class="ql-block">盛唐:713-765</p><p class="ql-block">中唐:766-835</p><p class="ql-block">晚唐:836-907</p><p class="ql-block">唐代经济发达,文化蓬勃发展,雕刻家亦在魏晋南北朝所形成的相对完整的雕塑美术框架之中发挥出了独特的唐代审美风格,雕塑注重写实,如盛唐时期的人物形象丰腴饱满,神态栩栩如生,反映出素尚健康的审美情趣,极富时代风貌。</p><p class="ql-block">雕塑面部五官、肩部、侧面常以流畅的涡线、弧、棱表现,刀工细腻,手法柔和,眉眼等处常保有印度早期佛</p><p class="ql-block">教雕塑之风格。</p><p class="ql-block">现在的七个星佛寺遗址(干佛洞)</p> <p class="ql-block">1、新疆各地石窟唐代塑像</p><p class="ql-block">七个星佛寺遗址</p><p class="ql-block">蒙古语“希格幸”或“锡格心</p><p class="ql-block">始建于东晋时期,是新疆仅有的佛塔、佛殿、讲经堂和僧房生活区并存的建筑群遗址,曾是晋唐时期焉者国的佛教中心,也是连接吐鲁番、龟兹之间的重要驿站。其壁画、彩塑的艺术风格兼具中原、印度一键陀罗和草原民族元素,反映出丝绸之路沿线多元文化交融的特征。</p><p class="ql-block">这部分彩塑于1906一一1907年被德国吐鲁番考察队凿取运送至柏林。</p><p class="ql-block">新疆焉耆七个星佛寺遗址部分彩塑</p><p class="ql-block"> 来自第5b窟和第9窟</p><p class="ql-block">公元7-8世纪 </p><p class="ql-block">德国柏林洪堡论坛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新疆焉者七个星佛寺遗址部分彩塑</p><p class="ql-block">来自第5b窟和第9座,公元7-8世纪</p><p class="ql-block">德国柏林洪堡论坛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婆罗门坐像高42.4cm菩萨半身像</p><p class="ql-block">高50.5cm</p><p class="ql-block">德国拍林东亚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德国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出土于新疆七个星佛寺遗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部像高31.5cm</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博物馆藏 </p><p class="ql-block">斯坦因在新疆七个星发掘</p><p class="ql-block">天部像高47cm</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斯坦因在新疆七个星发掘</p> <p class="ql-block">天部像高17cm</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菩萨头像高20.5cm</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博物馆藏 </p><p class="ql-block">菩萨像高13.8cm </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图2是1928年黄文弱先生参加中瑞考察团,在新疆地区进行科学考古时发掘出的,也是中国考古学家首<span style="font-size:18px;">次在新疆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成果。</span></p><p class="ql-block">彩塑菩萨头像图1图2</p><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佛立像左高20cm </p><p class="ql-block">佛立像中高14.5cm 右17.5cm </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博物馆藏 </p><p class="ql-block">均为斯坦因在新疆和田发掘</p> <p class="ql-block">敦煌328窟九尊像及内景</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45窟</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45窟</p> <p class="ql-block">45窟</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194窟,盛唐,(胁侍菩萨可能属于中唐)天王身着卷草纹铠甲,护腰内为叶片纹,服饰纹样应来源于名贵的丝织品,极其精美。</p> <p class="ql-block">194窟</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458窟西壁盒内塑像</p><p class="ql-block">莫高窟384窟供养菩萨 唐代</p> <p class="ql-block">46窟天王/ 舍利佛 唐代</p> <p class="ql-block">58雇 佛唐代</p><p class="ql-block">159窟著隊唐代</p> <p class="ql-block">130窟大佛 唐代</p><p class="ql-block">196窟菩萨 唐代</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05窟洞窟的断臂菩萨像</p><p class="ql-block">(初唐圣母项饰珍珠,胸饰環珞锁国寿腹部微鼓,体态纤巧;面部表情似笑非笑,沉静美好,呈现唐代艺术作品的安详自信。</p> <p class="ql-block">莫高第328届唐代供养咅萨像 </p><p class="ql-block">哈佛艺术博物馆 </p><p class="ql-block">莫高屈弟328届唐代彩塑局部</p> <p class="ql-block">麦税山石窟唐代望像</p><p class="ql-block"> 开元寺石窟造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3窟 唐代菩萨像</p><p class="ql-block">第21庵唐代菩萨像</p><p class="ql-block">第92座 唐代 普萨像</p> <p class="ql-block">4窟唐代 萨像、(明代重绘) </p><p class="ql-block">阿难像(明代彩绘)</p> <p class="ql-block">唐代迦叶像168座 </p><p class="ql-block">唐代普萨像</p><p class="ql-block">第10窟唐代 阿难</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造像 </p><p class="ql-block">第5窟 唐代塑像</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造像</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p><p class="ql-block">开化寿铁儒寿北侧菩萨像</p><p class="ql-block">唐 早期</p> <p class="ql-block">唐石灰石雕佛首像</p><p class="ql-block">高70cm龙门石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龙山石窟唐代塑像</p><p class="ql-block">薄衣贴体的造型典范、圆融流畅的形体语言、多元文化的融合创新、精妙空间表达手法、世俗化的展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九窟主尊弥勒像,十一面观音及其局部特写</p> <p class="ql-block">第六窟左壁中等</p> <p class="ql-block">第18窟后壁五尊造像</p><p class="ql-block">1922年摄影上,如今下</p> <p class="ql-block">部分被盗的佛头和造像老照片</p><p class="ql-block">右图图源:外村太治郎1922年出版的</p><p class="ql-block">《天龙山石窟》</p> <p class="ql-block">其他地区石窟唐代塑像</p><p class="ql-block">6-1陕西省境内唐代造像</p><p class="ql-block">广旺寿陕西彬县大佛寺</p><p class="ql-block">一佛二菩萨石胎泥塑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山东省境内唐代造像 </p><p class="ql-block">济南神通寺千佛崖 </p><p class="ql-block">赵王李福造像 </p><p class="ql-block">僧明德造像</p> <p class="ql-block">四川地区石窟唐代塑像 </p><p class="ql-block">7-1广元千佛崖、皇泽寺和观音崖唐代塑像 广元千佛崖 第806号龛窟(多宝窟)</p> <p class="ql-block">菩提像窟中心坛造像</p> <p class="ql-block">广元千佛崖莲花洞(唐)</p> <p class="ql-block">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p> <p class="ql-block">皇泽寺28号 “大佛窟”</p><p class="ql-block">高7米,宽6米,深3.6米 </p><p class="ql-block">开凿于唐代中期 ,是皇泽寺石窟中开凿规模最大,造像最为精美的龛窟, 被誉为“四川初唐造像之冠”。</p> <p class="ql-block">巴中通江石窟唐代造像</p><p class="ql-block">60号窟中的观音</p><p class="ql-block">65号窟中的沙天王像</p> <p class="ql-block">巴中南龛第83号双头瑞佛龛(盛唐)</p> <p class="ql-block">川南各地石窟唐代造像</p><p class="ql-block">乐山大佛</p> <p class="ql-block">乐山大佛</p><p class="ql-block">荣县大佛寺</p> <p class="ql-block">安岳卧佛院第三号卧佛 盛唐</p><p class="ql-block">安岳卧佛院第三号上方弟子、菩萨</p><p class="ql-block">天龙八部 盛唐</p> <p class="ql-block">安岳干佛寨第五十、五一号盒门力士盛唐</p><p class="ql-block">安岳卧佛院第三号卧佛脚旁密迹金刚力士</p><p class="ql-block">盛唐</p> <p class="ql-block">大足北山佛湾,晚唐第245龛“观无量寿经变相”</p><p class="ql-block">125龛数珠观音</p> <p class="ql-block">广西唐代塑像 </p><p class="ql-block">桂林摩崖造像</p> <p class="ql-block">四、隋及唐代石窟造像特点</p> <p class="ql-block">一、隋代石窟和寺庙造像的特点:</p><p class="ql-block">隋代是中国雕塑艺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兼具南北朝传统与唐代新风的开创性特点。 </p><p class="ql-block">1,过渡性风格 南北融合:隋统一后,融合了南朝秀美细腻与北朝雄浑粗犷的风格。如佛像衣纹既有北朝的简洁厚重,又见南朝的流畅动感。 技法过渡:从北朝平面化浮雕向唐代立体圆雕转变,形体更趋饱满,但尚未达到唐代的成熟写实。 隋大势至菩萨石像菩萨头戴宝冠,面相丰圆,表情端庄,满身璎珞具有富丽华贵之美。隋代工匠在表现菩萨面相秀润、体态俊美、装束华丽的同时,还刻意表现菩萨的慈祥温和、恬静安祥的神态。在南北朝遗风基础上,形成形象优美典雅,装饰繁丽的艺术新风。</p><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2.佛教雕塑的规范化造像仪轨完善:</p><p class="ql-block">隋代佛教造像开始规范化,比例更趋协调,头部与身体比例约1:5至1:6,为唐代“七头身”标准奠定基础。 </p><p class="ql-block">风格转型:佛像面相方圆,表情温和,脱离北朝“秀骨清像”,转向唐代丰腴风格过渡。如敦煌莫高窟第427窟 隋代佛像,体态敦实,衣褶简洁。 </p><p class="ql-block">隋代白石佛坐像,残高35厘米</p><p class="ql-block">曲阳修德寺 出土</p><p class="ql-block">北京故宫博物院 藏 </p><p class="ql-block">佛头部残缺,佛身披双层袈裟,上衣为袒右式,袈裟一角搭在左肩上;中衣覆右肩,顺胸直垂至腹,上折绕右臂下垂。衣纹用宽平刀法雕刻,袈裟上赭红色双线格以及红彩尚有部分保留。左手抚摸左膝,结跏趺坐。整尊作品雕刻打磨精细,手足尤为逼真传神。 </p> <p class="ql-block">3,装饰性与象征性结合 </p><p class="ql-block">纹饰繁复:佛座、背光常见忍冬纹、 联珠纹,并融入波斯元素(如隋李 静训墓石椁雕刻)。 </p><p class="ql-block">空间布局强化:石窟中群体塑像 (一铺五尊)增多,注重主从关系, 为唐代经变画立体化铺垫。 </p><p class="ql-block">菩萨立像 </p><p class="ql-block">甘肃泾川县博物馆藏 </p><p class="ql-block">头戴三叶冠,中间花叶内化佛一 身,上饰忍冬纹,下缘饰莲瓣纹。</p> <p class="ql-block">二、唐代石窟造像的特点 </p><p class="ql-block">唐代石窟造像在中国雕塑史上达到巅峰,其艺术风格雄浑博大、技法纯熟,兼 具宗教神圣性与世俗写实性,体现了大唐盛世的审美理想与文化自信。 </p><p class="ql-block">(一)造型艺术的高度成熟 </p><p class="ql-block">1,人体比例的精准性: </p><p class="ql-block">佛像严格遵循“七头身"比例(如龙门卢舍那大佛),菩萨像更修长(八至九头 身),骨骼肌肉结构符合解剖学结构。 </p><p class="ql-block">典型动态处理:佛像结跏趺坐呈现稳定三角形构图,菩萨像以"S形三屈式"展现 灵动韵律(如敦煌第45窟胁侍菩萨)。 </p><p class="ql-block">2,面相的范式化与个性化并存:</p><p class="ql-block">佛与菩萨面相丰圆饱满,眉如新月,双目微垂,唇线分明(龙门奉先寺群像)。 罗汉、天王等形象则强调个性特征,如西域胡僧的深目高鼻(龙门看经寺二十 九罗汉)。 </p><p class="ql-block">唐石天王头像。</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万佛洞东壁窟门北侧的天王像。</p><p class="ql-block">万佛洞由宫 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主持开凿,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 年。头像五官雕刻富有张力,体量硕大,气势逼人。</p><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佛教谱系完整呈现 </p><p class="ql-block">形成"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的九尊制式(龙门极 南洞),反映华严宗”一即一切"的哲学观。 </p><p class="ql-block">流行题材演变:初唐多弥勒净土(敦煌第328窟),盛唐盛 行卢舍那法界像(龙门奉先寺),晚唐密教造像兴起(安 岳卧佛院)。 </p><p class="ql-block">2,世俗化表达突破宗教框架 菩萨形象女性化:宝冠璎珞参照宫廷贵妇装束(敦煌"美人 菩萨"),披帛褶皱如真实丝绸。 </p><p class="ql-block">护法神体系军事化:天王铠甲细节精确对应唐代明光铠甲 (龙门潜溪寺天王像)。</p> <p class="ql-block">(三)技法语言的革命性发展</p><p class="ql-block">1,立体造型的巅峰成就</p><p class="ql-block">圆雕技法完全成熟,实现360度观赏效果(天龙山第14窟菩萨像)衣纹处理形成两大范式;</p><p class="ql-block">曹衣出水:北齐遗风,薄衣贴体(天龙山早期造像);</p><p class="ql-block">吴带当风:盛唐新创,衣带当风飘扬(敦煌第194窟彩塑)。</p><p class="ql-block">2,彩绘与雕塑的有机融合</p><p class="ql-block">采用“塑绘一体“工艺:先以木骨泥塑成型,再施矿物颜料(石青、朱砂)与贴金,如敦煌第57窟金身菩萨。</p><p class="ql-block">肌肤"晕染法”:通过色彩渐变表现立体感(敦煌第205窟佛面)</p> <p class="ql-block">(四)地域风格的多元并存</p> <p class="ql-block">(五)文化融合的典范</p><p class="ql-block">印度复多艺术的转化:吸收鹿野苑式“湿衣佛像"技法,但改透明纱衣为程式化衣纹(天龙山造像)</p><p class="ql-block">波斯萨珊元素的应用:菩萨宝冠上的日月装饰、联珠纹背光(敦煌第322座)。</p><p class="ql-block">中原审美的最终确立:彻底摆脱"胡貌梵相”,形成符合汉地审美的大耳垂肩、方圆脸型标准像式。</p><p class="ql-block">唐代石窟造像实现了三大突破:</p><p class="ql-block">1,宗教偶像的”人性化”表达(长安光宅寺七宝台浮雕宫娃);</p><p class="ql-block">2,雕塑语言的“绘画性"探索(衣纹线条的书法意味)</p><p class="ql-block">3,艺术生产的“标准化”体系(《造像量度经》实践)</p><p class="ql-block">其影响远及日本奈良时代(唐招提寺佛像)、朝鲜统一新罗时期(庆州石窟庵),成为东亚佛教艺术的共同典范。</p> <p class="ql-block">隋唐两代的佛教造像艺术,展现了中国雕塑史上从融合走向巅峰的完整历程。</p><p class="ql-block">隋代造像承袭北朝雄浑与南朝秀丽的双重传统,以敦煌第427窟 佛像为代表,呈现出方圆并济的过渡性特征,在技法上开始尝试圆雕与彩塑结合,为唐代艺术高峰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进入唐代,佛教造像在写实性与理想化的平衡中达到鼎盛,无论是龙门卢舍那大佛的庄严法相,还是敦煌第45窟 菩萨的"S"形曲线,都完美融合了宗教神圣性与世俗生命力。</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的艺术语言彻底成熟,不仅将印度笈多艺术的“湿衣佛像"转化为本土化的"吴带当风样式,更通过长安样式的辐射,深刻影响了整个东亚佛教艺术的发展。</p><p class="ql-block">从隋代对南北风格的整合,到唐代国际性艺术语言的形成,两代造像的流变既体现了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包容力,也彰显了大唐文化自信的创造力,其美学成就至今仍在敦煌的飞天衣袂与龙门的佛陀微笑中闪耀着永恒的艺术光芒。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