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 编辑制作 彭兆琪</p><p class="ql-block">图片提供 彭兆琪 网络</p><p class="ql-block">视频提供 彭兆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春节后不久,一枚不速之客悄然攀附于我的右胸。指尖轻触,那花生米大小的肉疙瘩在肌肤下沉默地蛰伏,触感坚硬,恍若一枚深埋于血肉之下的时光胶囊。蓦然回首,四十年前的同片肌肤上,也曾绽开过相似的猩红斑痕——那时,四川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副院长曹钟樑医生执笔写下"肋软骨炎"的诊断,活检刀锋掠过,只留下一纸"无碍"的批注。岁月如川流奔涌,谁曾想这道陈年旧痕竟在我快到80之年苏醒,将半个世纪的医学谜题重新推至眼前。</p> <p class="ql-block">不经意到了3月,右胸那枚小指头大的异物成了悬在心头上的一粒砂。它让我担心,于是3月初我去了省五医院外科诊室,挂了何医生的号,何医生看后说,很简单,割下即可。叫我第二天又去。第二天我在住院室找到他,他和蔼的对我说,这疙瘩即使割了也容易长出新的来,他说他夫人也长过,在华西医院动了手术,后来又长出新的来了。看此情况,我就告辞何医生前往华西锦江区挂了外科王医生的号,王医生说,你打个彩超,看这疙瘩长的深浅。于是,我又回到省五医院找何医生开了进行彩超处方,彩超报告出来后,我用微信传华西锦江区王医生,王医生阅后回复我,说他的同事都说,我应该挂华西整型外科。于是,听从王医生的意见,我挂了整形外科王医生的号,于3月12日下午在华西门诊大楼2楼E区06诊室外边等候二个多小时后看到了王医生,此刻已经快6点了,拥挤的人群渐渐散去,但王医生依然忙碌着,一位青年患者正拉着他要说些什么,但我的号已经到了,王医生请那位青年等一等,尔后叫我将那疙瘩处亮出来请他看,我执行,王医生看了我的患处,不到三分钟时间诊断:是“隆突性皮肤纤维瘤”,说这类肿瘤恶性程度一般不是很大,割了即是。随即开了做活检的治疗单。我照医生吩咐到患者服务中心去预约活检,可是因为我的“华医通”登记时,前后有两个身份证记录,这样在华西医院有关窗口运作扫码不能顺利进行,我只好放弃在华西治疗。</p><p class="ql-block">回家后,我想,可以到家附近的四道街皮研所去挂号看啊。于是3月19日下午我挂了皮研所李志清医生的号,她看了我的患处,初步确定与华西王医生诊断一样,可能是隆突性皮肤纤维瘤,她说做个活检,于是,在皮研所做了活检,送四川省人民医院病理科鉴定后确定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4月7日我将报告送李志清医生看后,她说,你到隔壁诊室找陈明懿医生,他确定后才能入院。我转身去了隔壁诊室找到陈医生,陈医生说你挂个罕见皮肤恶性肿瘤的号,我即刻在手机上挂了4月8日的号,8日下午,我在省医院经陈明懿医生召集的有关医生会诊,有了一个治疗的意见,并于4月8日由陈医生开了入院证,等候几天,我于4月15日住进了四川省人民医院第五住院楼35床。住进医院还得感谢我成都九中同学、省医院专家韩盛玺的帮助指导。</p> <p class="ql-block">四川省人民医院</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四川省人民医院第一住院大楼。从此门进入……</p> <p class="ql-block">经过上面小溪……</p> <p class="ql-block">再经过上面停车场……</p> <p class="ql-block">就到了上图的第五住院大楼。</p> <p class="ql-block"> 4月15日,机关退休党支部委员、我所在党小组长组长周晓燕陪我坐着机关离退休处安排的车到了第五住院大楼。</p> <p class="ql-block">4月15日,办理好入院手续,周晓燕即刻陪我按照医生安排进行了有关彩超、CT、麻醉……等项目检查。</p><p class="ql-block">第二天又进行了几项检查,检查后的报告都陆续显示在我手机上的省医院公众号上。</p> <p class="ql-block">4月17日下午,我进入第三住院大楼手术室,由陈明懿医生进行手术。</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陈明懿医生是一位运动健将。</p> <p class="ql-block">我在网上查了一下今年45岁的四川省人民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陈明懿简介:1998-2003年:四川大学临床医学系,获学士学位。</p><p class="ql-block">2009-2013年:四川大学,获皮肤病性病学专业硕士学位。</p><p class="ql-block">2015-2023年:德国图宾根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2003年至今: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皮肤科工作。擅长皮肤肿瘤、皮肤创面、瘢痕等诊断与治疗。</p> <p class="ql-block">一位45岁有如此资质的医生给我动手术切除这个瘤,应该是完全没问题。</p><p class="ql-block">4月17日下午,我的肿瘤切除手术从麻醉到苏醒就2个小时,很正常。手术完后即刻回到病房,先前安排的营养液已送到病房,加热一下就喝了,挺好喝的。</p> <p class="ql-block">我住的底楼一角置有24小时都提供开水的钢水桶,还有微波炉,给病人以方便。</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一直保持100度水温的钢水桶。</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提供病人家属用的微波炉。</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提供病人穿的病号服放置处,病人自己可以去取。</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提供病人大小便标本放置的存放处。</p> <p class="ql-block">上面几个图片是对省医院皮肤科的有关宣传介绍。</p> <p class="ql-block">一楼走廊</p> <p class="ql-block">病房一角</p> <p class="ql-block">我的手术对于陈医生来说不是个大问题,虽然如此,他还是很谨慎,他提出还要进行第二次手术,就是切一块我身上的皮贴在手术伤口处,我和女儿都认为不必了,当然不植皮会有风险,因为伤口没缝针怕溃烂,即是不溃烂伤口愈合会很慢。慢就慢点吧,我自己克服。</p> <p class="ql-block">手术后的一份病理诊断报告告诉我:“左胸部皮肤肿瘤组织”:梭形细胞肿瘤,待免疫组化检测协诊,四周边缘及基底阴性。</p><p class="ql-block">上述文字表明,陈医生手术完整切除的质量完美。病人带着这样的心情出院,后续配合医生继续治疗:换药拆线会顺利进行的。</p> <p class="ql-block">4月24日上午,周晓燕坐着离退休处派的车来医院接我回家。</p> <p class="ql-block">上面是省医院后门,从浣花北进入,进来就到了第五住院部,车直接停在这里不用在停车场等候病人。</p> <p class="ql-block">美篇就要结束了,我用22日晚间,在五住院大楼前拍的那场雨中景视频作为结束。</p><p class="ql-block">请大家欣赏:</p> <p class="ql-block">视频字幕,提供有关爱好者阅读:</p><p class="ql-block">命运像盘旋的路,有时雨大得看不清下一块路标。但总有人把灯拨亮,在路口插一枝柳,在长椅刻一行诗。我们互为拐杖,在彼此的掌纹里摸到明天的温度。</p><p class="ql-block">暮色四合时,雨声忽然变得温柔。原来世间最暖的光,是另一双手递来的火柴……</p><p class="ql-block">谨以此文字感谢医生护士和陪伴我治病的周晓燕同事(毕竟她也是古稀老人了)。</p> <p class="ql-block">附件</p><p class="ql-block">致陈明懿团队感谢信</p><p class="ql-block">在即将出院之际,我和家人想向您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住院期间,是您们的专业治疗和细心护理让我度过了最难熬的日子。无论是医生精准的诊断、护士们日夜的照料,还是清洁工的付出,引导员温暖的护送,都让我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这是一种优质组合治疗,赞! </p><p class="ql-block">特别一提的是,陈明懿医生耐心解答我的每一个疑问,还有护士站姑娘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回答我的疑虑,换药医护员帮我换药的认真负责态度,以及医护人员给我输液打针、烤灯……您们不仅治愈了我的身体,更用笑容驱散了我病痛中的阴霾。 </p><p class="ql-block">白衣天使的付出,患者永远铭记于心。祝愿您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继续为更多病人带去希望! </p><p class="ql-block">患者:35床彭兆琪 </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4日 于成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