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承上海收藏协会一位朋友的邀请,今天来到上海中心大厦37F.宝库文化中心,参加由古梅易舍(上海)艺术品有限公司、申万宏源上海闵行区碧江路证券营业部主办的明清木器展讲座及观摩活动。</p> <p class="ql-block">观朴明式家具艺术博物馆馆长椅子雷(雷勇)担任主讲。他以“中国古代皇帝生活、文人生活 ”为主题,如数家珍,侃侃而谈。</p><p class="ql-block">分发给现场每一位与会者的《古梅易舍珍藏雅玩》资料介绍与雷先生的演讲主旨吻合,述说着文房件的历史演化和精神传承。</p> <p class="ql-block">一、木中君子:黄花梨的天赐禀赋。</p><p class="ql-block">黄花梨之美,始于其自然天成的禀赋。它生长于海南热带雨林,木质坚而不脆,纹理幻若星河,或如行云般舒展,或似鬼脸般奇谲,更有麦穗纹、山水纹等天然肌理。其色泽从金黄到赭红渐变,自带油性光泽,触手温润如玉,而淡雅的降香味若有似无,既驱虫防霉,又暗合文人"君子佩香"的雅好。</p><p class="ql-block">明代郑和下西洋后,海南黄花梨与印度紫檀等硬木经万木来朝的盛况进入中原,因其无需漆饰即可呈现天然之美,迅速取代了中原软木的主导地位。文人赞其"材美而坚,工朴而妍";工匠视之为"木中黄金",这样便成就了黄花梨文房件的绝代风华。</p> <p class="ql-block">二、文人造物:从实用到精神的升华。</p><p class="ql-block">明清文房件的兴盛,与文人阶层的崛起相关。晚明时期,以文震亨、孙克弘为代表的文人雅士将《长物志》中的"宁古无时,宁朴无巧"美学注入器物设计,推动文房从"工具集合"转向"精神道场"。</p><p class="ql-block">提盒作为文房核心器物,最能体现这种审美转向。提盒的雏形是唐宋时期的竹编食盒,《水浒传》中已有"提盒子"盛放酒食的记载。至明代,随着黄花梨等硬木的普及,文人将美学理念注入器物设计:长方形箱体、罗锅帐提梁、榫卯结构成为标准形制,竹编的粗朴被黄花梨的天然纹理取代,铜活镶嵌从实用加固升华为点睛装饰。</p><p class="ql-block">明式黄花梨提盒以素面为主,提梁与底托以云头纹铜销锁定,无多余雕饰,仅靠黄花梨的麦穗纹、鬼脸纹展现"材美工巧"。晚明时期,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推崇"文房诸器,宣铜为首,木器则黄花梨为上",提盒由此从市井用具变为文人"游山玩水、以文会友"的身份标识。</p><p class="ql-block">雷勇先生还以明代黄花梨紫檀木制作的椅子为例,凸现出文人“简约”艺术观在设计上的影响,在屏幕上投影出中国古代、现代制作的各种椅子,包括现代欧洲工匠学习中国明代技艺制成的名椅,还引出一串串人文佳话。</p> <p class="ql-block">中华榫卯是中国伟大的发明,榫卯是中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通过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方式连接。凸出部分称为“榫”(或榫头),凹进部分称为“卯”(或榫眼、榫槽)。榫卯技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当时榫卯结构已经应用于木结构房屋的建造中。在春秋战国时期,榫卯技艺得到了重要发展。</p> <p class="ql-block">三、时空对话:文房件的今世今生。 </p><p class="ql-block">历史长河中,黄花梨紫檀文房件见证了无数文人的晨昏,它们曾盛放过唐寅的画笔、承载过董其昌的墨香,亦在清宫造办处的匠手中焕发出新生。如今,当我们审视这些器物,不仅能感受到"明式家具的"造型简练、结构严谨”,更能感受到文人"格物致知"的精神内核。</p><p class="ql-block">从美国博物馆的珍藏到拍卖场上的天价成交,黄花梨紫檀文房件始终是东西方共同瞩目的文化符号。正如王世襄先生所言:"黄花梨家具的美,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大美。"文房件作为这种美的微缩载体,正以静默的姿态,向今人诉说着一个民族对简约美学、雅致生活的永恒追求。</p><p class="ql-block">其实,简约还体现在饮食方面。雷勇以“洪武皇帝圣旨下,从此天下不煮茶”,介绍了朱元璋下诏废止团茶,改贡叶茶(散茶)的“废团兴散”政策。团茶是宋代流行的茶饮形式,制作工艺复杂,主要用于达官贵人的“斗茶”活动。朱元璋认为这种奢靡的饮茶方式浪费资源,不符合他提倡的节俭理念。因此,他大力推广散茶,使饮茶方式更加简便,逐渐成为民间主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的今天,明清黄花梨紫檀文房件的存在启示人们:真正的风雅从不依赖于繁复的装饰,而在于对材质、工艺与精神的极致尊重。当人们将一件黄花梨笔筒置于案头,看见的不仅是木色纹理,更是一个时代文人"以器载道"的精神血脉。</p> <p class="ql-block">(以上主要内容摘编自《古梅易舍珍藏雅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