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池鹭(lù) (英文名:Chinese Pond Heron,学名:Ardeola bacchus),是鹈形目鹭科池鹭属的鸟类。俗名: 红毛鹭、中国池鹭、红头鹭鸶、沙鹭、花窖子、沼鹭(台湾)、田螺鹭、穿背心、田牛汉(海南)、花鹭鸶(云南)、花洼子(东北)、交胪、紫邬头、茭鸡,属于典型的涉禽类,广泛分布于孟加拉至中国到东南亚地区。繁殖季节,其头部和颈部呈现栗红色,背羽为紫黑色,而胸、喉部保持白色。池鹭偏好于稻田、池塘、湖泊等水域,有时也在竹林和树上栖息。</p> 拍摄地点:云南盈江那邦<br>拍摄时间:20250305<br>摄影编辑:中原虎 <p class="ql-block"> 池鹭长约47厘米,拥有白色翅膀、黄色喙尖黑的嘴、黄色的眼睛和腿。繁殖季节,其颜色为红、蓝、白色相间,而非繁殖季节则转为灰褐色,身上点缀白色斑点。成鸟头部、颈部和胸部为栗色,覆盖有蓝黑色饰羽,雌鸟前颈较淡,饰羽较短,胸前无石板色斑块,肩羽和三级飞羽更偏褐色。</p> <p class="ql-block"> 池鹭的鸣叫声记录较少,一般认为在非繁殖季节较为沉默,受惊时会发出粗糙的“kwa”声,与同属其他种类相似。</p> <p class="ql-block"> 池鹭与夜鹭的亚成鸟区别在于,池鹭无论成鸟还是亚成鸟翼缘均为白色,飞行时可见体白;而夜鹭翼缘不白,亚成鸟背部具白色点斑,虹膜为红色。成年夜鹭体型明显大于池鹭,羽色为灰色,而池鹭成鸟为栗褐色,下体白色。</p> <p class="ql-block"> 池鹭栖息于低地的稻田、池塘、湖泊、水库和沼泽湿地,以小鱼、蟹、蛙、昆虫为主要食物,偶尔摄取植物性食物。它们多在水边浅水处或沼泽、稻田中觅食,通常单独或小群体活动,有时形成数十只的大群。</p> <p class="ql-block"> 繁殖期为3月至7月,巢建于水域附近的高大树梢或竹林中,巢呈浅圆盘状,由树枝、枯枝、竹枝等构成。产卵2至5枚,多为3枚,卵蓝绿色,椭圆形,大小约为38.9×29.6毫米,孵化期为20至23天,育雏期约30天。</p> <p class="ql-block"> 繁殖区域自印度东北部至远东,包括俄罗斯、日本和中国;非繁殖区域则扩展至安达曼群岛、琉球群岛南部至大巽他群岛。</p> <p class="ql-block"> IUCN:LC(无危);已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因环境污染和环境条件恶化,池鹭种群数量有所减少,需加强保护。</p> <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谢谢雅赏!</i></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