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蓝瑶寨

平面镜

<p class="ql-block">勾蓝瑶寨</p><p class="ql-block">勾蓝瑶寨位于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城西南约30千米的兰溪瑶族乡。明洪武年间朝廷招安,封清溪、古调、扶灵(源口)、勾蓝为永邑四大民瑶镇守湘粤隘口。勾蓝瑶寨内现共有13个姓氏的瑶民聚居。占地面积约6平方公里。包含有明清时期建有的防御体系、祠堂、庙、书院、商铺、民居、风雨桥和凉亭、古道等,其中31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勾蓝瑶寨是城堡式瑶寨,瑶寨由石寨墙结合山脊线完全围合,防御体系包括石寨墙、守夜屋、门楼三个层次,是防御体系完整的分散型传统村落,村寨景观格局层次丰富,功能结构完整,村寨的规划建设见证了朝廷招安瑶民扼守湘粤古道的历史,反映了多姓宗族世代聚居的生产生活方式。众多的碑刻和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古代壁画,为瑶、汉文化的融合提供了重要且真实的史料研究素材,是明清时期瑶汉两族有机融合的生动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勾蓝瑶寨,群山环绕,溪水伏流,有“人间仙境”之美誉。历史上勾蓝瑶胞是不与外界通婚的,保留着“男子上门、招郎入赘”的独特风俗;随处可见社坛土地、舞榭歌台,其中大型的有盘王庙、相公庙、老虎庙、关公庙等,充分体现了勾蓝瑶信仰多元,文化融合。</p><p class="ql-block">2019年获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古城墙</p><p class="ql-block">明洪武年间勾蓝瑶受朝廷招安,瑶民为把守关隘,依山势在关隘口设立九处坚固的城墙,至嘉靖年间全部完成。城墙门两翼筑有石墙,高3.5米,厚3至4米。古城墙一般由较大的料石干砌而成,高大坚固,是勾蓝瑶寨最重要的防御工事,在防御战争上发挥过重大作用。古石墙总体形态保存较完整,今存约八百余米,局部石块有缺损。现石城墙于2015年政府组织重修,在城墙的旧址用古砖根据瑶民的记忆重建,恢复其用途。</p> <p class="ql-block">培元桥</p> <p class="ql-block">盘王庙</p><p class="ql-block">据碑刻记载,盘王庙鼎建于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历代曾多次重建、扩建,为奉祀盘王之庙宇。瑶人奉盘王为天帝,又有“王庙”之称,是勾蓝瑶寨60余座寺庙建筑中唯—一座由三村共同出资修建、三村唯一共祭庙宇。现存主体建筑系2016年修缮而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门厅、戏台、天井、左右厢廊及正殿组成合院式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龙泉观</p><p class="ql-block">龙泉观重建于明弘治13年(1500),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勾蓝瑶崇佛拿道,信巫敬神,奉先祖盘主,龙泉观是勾蓝寨信奉道教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女性技艺传习所</p><p class="ql-block">男耕种女纺织是旧时勾蓝瑶传统的家庭经济模式。大部分勾蓝瑶人家中都有缫车、纺车、络丝工具及脚踏织布机。旧时勾蓝瑶衣着以自己染织为主,从染线、织布到编织和刺绣各种图案都有复杂的工序,一家人的穿戴,如衣、裤、鞋、袜、被、袋、锦均是自织、自染、自缝、自排、自绣,自产自用的家居用品美观耐用,而且技艺精湛。</p><p class="ql-block">由于勾蓝瑶特有的“牛庄屋”游耕农业生产方式,勾蓝瑶寨女性还担负了看家护院的责任,因此女子拳、女子棍世代传承,构成了勾蓝瑶寨独特女性文化的体现。女性技艺传习所既传承女红的生产技艺,也传承女子拳、女子棍看家护院的本领。</p> <p class="ql-block">何跃娟</p><p class="ql-block">本土女书研究专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女书习俗传承人出生于国家非遗女书发源地湖南江永县,从小在女书氛围中长大。1978年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在江永从事教育工作四十年。曾任政协江永县第五届、第六届委员。近二十年来,致力于女书文化,尤其是女书的“君子女”文化传播、传承、研究和创新实践。</p><p class="ql-block">联合发起并负责“女书意象艺术馆”及多所高校女书文创的基地。2019至今,先后被聘为湖南女子学院女书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南民族大学女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荣获2023年度湖南省,“最美老干部”称号。</p> <p class="ql-block">永兴祠堂</p> <p class="ql-block">四方凉亭</p><p class="ql-block">四方凉亭修建于明代,至今400余年历史。凉亭约50平方米,单层建筑,16根木柱构建成,四面方方正正,非常对称,故名“四方凉亭”。又因其建在水边,也叫“井头凉亭”。亭内两侧有座板,用作村民休息、纳凉、集会、出工邀伴等用途。木柱上留下的无数刀尖印,是村民等待出工砍柴时而将镰刀尖啄于其上留下的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三门街</p><p class="ql-block">三门街是明代以来古商业街比较繁华的场所,也是黄氏家族的集会场所。</p> <p class="ql-block">三门街祠堂</p><p class="ql-block">现存为清代建筑,单层,面积140平方米。墙体用红砖砌成,马头墙,青瓦屋面,饰墨绘或砖雕,点缀精致的木花格窗,建筑内部有一采光天井,历史上曾作为书院使用过,又名“黄家湾”书院。后因村里兴建学校,学生不在此读书,黄家村第八组村民将此书院改为祠堂,供村民办红白喜事和聚会而用。</p> <p class="ql-block">宝塔寺遗址</p><p class="ql-block">宝塔寺是勾蓝瑶寨六十四座寺庙建筑中年代较为古老的寺院,相传为苏一士出家的寺院。苏一士又名苏袈裟,曾于武当山学道,回兰溪后于宝塔寺为僧,后辅佐秦王李世民打天下,建立功勋,被封敕建相公庙,永锡兰溪。</p> <p class="ql-block">碑林</p><p class="ql-block">勾蓝瑶的古碑有400多块,它以丰富的内容和精美的文字,生动的记载了勾蓝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被称为“会说话的历史老人”。1992年,黄家村支书欧阳绪珍组织村民,将散落于村里的残存古石碑抬放到总管庙旁集中保护,供村民和游客观赏,成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总管庙</p><p class="ql-block">勾蓝瑶历史上共有68座寺庙,总管庙是68座庙宇的管理庙。该庙修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为祭祀武烈将军黄庭龙而建,故又名黄将军庙。每年元宵后,勾蓝瑶三村的庙祖、主管齐聚此庙决定本年各庙的庆典活动,安排次序,准备财、物、人和确定日期等事项,此庙中所研究的事项,他人不能随意更改或自行其事,故谓“总管”。</p> <p class="ql-block">迴龙阁</p><p class="ql-block">迴龙阁座西北朝东南,始建年代不详,明崇祯八年(1635)重修,2019年修缮完成,迴龙阁是启事阁,旨在教育族人多为善、莫为恶,曾是兰溪菩萨最多的庙。</p> <p class="ql-block">一个多小时游览免费国保景区,崭新的红砖建筑,内部几乎都是空空如也,介绍写的历史悠久,怎么看都找不着感觉,更没看出瑶寨的民族风格。真不知道在这距市区一个小时车程的“勾蓝瑶寨”如何吸引游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