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即到耳(77)反转

松哥

<p class="ql-block">反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影视剧就是编故事,剧情跌宕起伏,不断反转,才能吸引观众眼球。但最终绝大多数都是圆满的结局,这也符合大多数人的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 然而,现实世界却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比如新药的临床应用,不停的反转,带来的却是一个又一个的悲情结局。</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艾滋病成为了全世界都必须要面对的新疾病。1985年,人们在美国亚特兰大召开了第一届艾滋病国际会议。此时一种新的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已经被成功生产,但是还需要进行很长时间的临床试验。</p><p class="ql-block"> 于是,很多艾滋病患者选择去买走私药物,大批利巴韦林从墨西哥被走私到美国。如果从同情患者的角度讲,这么做完全可以被理解。</p><p class="ql-block"> 不过,后来的跟踪临床研究出现反转结果,利巴韦林对治疗艾滋病是无效的,那些绝望的艾滋病患者花了大笔的钱财,却一无所获。</p><p class="ql-block">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临床试验的重要性,盲目地使用没有经过科学检验的药物,很可能得到的是人财两空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同样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药厂合成出了一种叫做AZT的药物。1984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向各大药厂发出邀请,希望他们提供可能具有抑制逆转录病毒效果的药物,这样的药物对艾滋病的治疗很重要。于是药厂将AZT寄给了他们。第二年研究人员发现,AZT真的是一种逆转录酶抑制剂,具有强大的抗病毒能力,也许它真的能成为治疗艾滋病的有效药物。</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发生了超有人文关怀的一幕。</p><p class="ql-block"> 在II期临床试验还没有结束的时候,研究人员就已经发现AZT的治疗效果非常明显了,看起来它确实是治愈艾滋病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于是在政府机构的支持下,实验还没结束的时候,药厂就宣布对艾滋病的危重患者免费提供AZT。</p><p class="ql-block"> 1987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AZT作为药物上市。就这样,政府灵活地考虑了患者的利益,药厂卖药也赚了几百万美元,而正在死亡边缘挣扎的患者迎来了新的希望,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了!</p><p class="ql-block"> 这像是一个皆大欢喜故事,但是反转了。</p><p class="ql-block"> AZT的临床试验从开始到批准上市,只有不到两年时间,II期试验都没有完成,III期试验更是根本没有开展,长期使用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都不确定?</p><p class="ql-block"> 所以,在使用了一段时间以后人们发现,如果只使用AZT一种药物,只需要短短一年的时间,艾滋病病毒就会出现抗药性。同时AZT还会引起贫血、神经损伤等严重的副作用,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重大影响。</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没有完成临床试验的恶果,一幕幕悲剧正在上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