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吴叔平 <p class="ql-block"> 为快乐摄影,因摄影快乐。</p><p class="ql-block"> 数十年行摄略积心的,即,业余玩摄影亦有三层进阶:艺术性—故事性—思想性。艺术性有被公认的特征:构图-光影-视角;而故事性尤其是思想性,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其亦有公认点,即“耐读性”。</p><p class="ql-block"> 笔者则是从“摄同转求异”过程中收获进阶的快乐。所谓“摄同转求异”,即在长枪短炮都朝向同一目标时,不要忘记转身之处或周边可能存在的故事性机会而擦肩过。笔者不少片子由此而得,也因此收获了摄同没有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现以几组比较性作品略作解读——</p> <p class="ql-block">· 组1:《晨牧》——《无题》</p> <p class="ql-block"> 《晨牧》乃摄友团行摄“杨家溪”必至的场景,笔者那日亦是其中一员,只是稍拍后即转身四周...于是就有了那幅《无题》。之所以取名《无题》,感觉很难用言词表达这幅可多角度解读的图片。为此,曾引发两位摄影领队就此片故事性与“藏头”、“削瓜”的去留关系有一番评说。</p> <p class="ql-block">· 组2:《寻同》——《求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此组作品的收获情形类似组1,只是《求异》的故事性一目了然。</p> <p class="ql-block">· 组3:《比翼》——《安以动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与诸多长枪短炮一同对准天鹅结队起飞、滑翔之连拍后,笔者转目身后,发现并抓拍了那幅《安以动生》。黑白动静对比组合的画面,既透射道家哲思,又恰似意境高古的秋图。</p> <p class="ql-block"> 而更多的“转身之处寻不同”并非发生于同一场景,而是用“摄同转求异”的视角去表现对象,以求不同的表现效果。下面几组作品的前片基本以与众同的视角表达对象,后片则力求用个性化视角表现“故事性—思想性”效果。</p> <p class="ql-block">· 组:4:《纺纱娘》——《看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此组作品摄于缅甸。前片《纺纱娘》受场景所限,只能是艺术性表现;后片《看见》,则是在行摄途中发现对象后,找准视角瞬间盲拍(既不惊动,亦表尊重)所得。《看见》曾在国内10家顶级商学院校友摄影协会交流会上引发一段类似“机锋”的对话,令台上的作品点评老师因不知画中藏“顿悟境界”而一时语塞……</p> <p class="ql-block">· 组5:《天地瑜伽》——《皇城根下的一双红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此组作品均为行摄巧遇所得,只是后片的场景元素恰具故事性。笔者当年于西安老街访古,巧遇一对青年男女在皇城跟下旅拍,扫视四周后,发现了那双红鞋——皇城根下,情侣相依,为何留一双红鞋不远处?应属有故事可想象之情景,于是取红鞋为实、情侣为虚,前后景呼应,获后片。</p> <p class="ql-block">· 组6:《道者自然》——《“他”来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道者自然》由笔者盲拍于三清山,可属艺术性人物作品,但因人物强烈透射“道法自然”之神态,故又给人以哲思。后片《“他”来过》的思想性隐含表达,类同作品《看见》,并因带神秘色彩的光影效果,强化了画面人物在静默瞬间所透射的自悟与互悟的神性张力。</p> <p class="ql-block">· 组7:《畲族阿婆》——《清明节前》——《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同样以光影见长,《清明节前》较《畲族阿婆》更具想象空间亦更耐读。而《伴》,则给人一种无声的心灵震撼。</p> <p class="ql-block">· 组8:《民国老太与孙子》——《外婆赢了》——《目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三幅作品表现的都是母亲的母亲,《民国老太与孙子》以祖孙怡情见长;《外婆赢了》以画中人物瞬间的集体表情与故事性见长;而《目光》,则以老祖母平和、内敛、专注的凝视,表达一种中国母亲独有的含蓄深沉的爱。</p><p class="ql-block"> 记于2025年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