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东汉陶鸡</p><p class="ql-block">上古时期,鸡与鸟被视为同类,野生为鸟,家养为鸡。考古资料表明,在距今8000—9000年前,人类就已经开始养鸡了,如河北武安县磁山遗址和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中出土有鸡骨。陶塑鸡的造型最早出现在湖北荆州石家河文化的邓家湾遗址中,距今6500—4300年前。 远在3000多年前,我国甲骨文中就出现了“鸡”字。西周王室设有“鸡人官”,根据《周礼春官》中规定,鸡人官的任务:平时饲养鸡群,到祭祀时,筹办鸡牺,每天当鸡叫时,要去喊百官起身。此时饲养鸡已很普遍,如1975年在镇江句容浮山果园一号土墩墓出土春秋原始青釉瓷罐,罐内盛装有鸡蛋,多数鸡蛋被挤碎压破,蛋隙之间已被渗入泥土填塞,所有的鸡蛋已成空壳。用鸡蛋殉葬,说明对鸡的训化、饲养已有悠久的历史。 随着历史的发展,进入汉、六朝,鸡的形象越来越多地运用到陶瓷器上,如汉代的陶鸡屋、陶鸡舍;六朝的瓷鸡首壶、鸡首罐、鸡笼、鸡盆等。镇江博物馆藏三国吴青釉瓷鸡笼,于1973年在金坛县白塔公社储王庄三国吴天玺元年墓出土,高4、长11.5厘米,胎浅灰色,全器施釉,底部无釉,釉色青中微泛黄;呈卷棚型,棚顶镂空,正面有两方形小洞为门;棚下设平台,母鸡立于棚上低头下望,雄鸡立于平台呼唤母鸡进笼,两鸡互相呼应。 鸡在古人心目中有点神化,把鸡看成天鸡、金鸡、神鸡,《山海经》中有“鸡山,其上多金,其下多丹。”在《韩诗外传》上认为鸡有五德:“带冠,文也;足博乱矩,武也;敌敢斗,勇也;见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信也。”</p> <p class="ql-block">三国时期青瓷鸡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种叫“喂鸡桶”的东西比较有趣,但宁波人叫“气死狗”,但这种气死狗是从什么时候发展而来从博物馆出土文物发展实物看,三国时期越窑烧的鸡笼或鸡舍演变而来。后来人民公社化后,就不让多养鸡了,这种“喂鸡桶”就消失了。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这种“喂鸡桶”又出现了。喂鸡桶也很简单,就是在一个木桶四周开出很多口子,就像栅栏一样。鸡鸭通过栅栏口吃食,不会引起争抢,保证每只鸡都能吃饱。这的确蛮有趣的,这个喂鸡桶大致可以摆脱鸡鸭之间的争食问题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在农村有些人用塑料桶做起气死狗。</span></p> <p class="ql-block">鸡笼也称鸡舍、鸡窝,是鸡的栖息之所。有鸡笼,就更方便饲养了,可防止鸡走失,防止被其他动物猎食。魏晋南北朝时期常见的鸡笼有圆形,半圆形和长方形三种,这件鸡笼为半圆形。</p> <p class="ql-block">瓯窑青瓷鸡笼</p><p class="ql-block"> 西晋元康元年 尺 寸 高6.5厘米、长11厘米、宽9厘米 ,温州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瓯窑青釉鸡笼是平阳县鳌江种玉横河西晋元康元年墓出土的文物。 银锭形底座,上罩镂空半片筒形笼;两端平直,划饰斜方格纹;一端下开半片圆形门,另端密闭; 笼内外各塑一鸡,顶部应塑有一鸡,胎呈淡灰白色,胎质细密。通体施淡灰绿釉,釉层薄匀。</p> <p class="ql-block">西晋青瓷鸡笼</p> <p class="ql-block">西晋时期鸡舍和狗舍</p> <p class="ql-block">奉化博物馆西晋鸡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说鸡在笼子里关上几次,再放出来,就会自己进笼子。鸡笼的开口大概有洗脸盆大小,到了黄昏时分,鸡就会自觉地忽闪一下翅膀,稍微用力便一跃跳上笼子,在笼沿略微一站稳,就跳入笼中。所谓的“堵鸡窝”,就是要用木板或砖、石将窝口堵严,防止夜里黄鼠狼钻进去把鸡拉走。</p> <p class="ql-block">余姚博物馆西晋青瓷鸡舍</p> <p class="ql-block">南方鸡笼是竹篾编制而成,用于关闭家禽的器具。</p> <p class="ql-block">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一词,描写了三个儿子锄豆、织鸡笼和剥莲蓬的情景,表现出乡村生活的闲淡恬静、和谐快乐。</p> <p class="ql-block">宁波北仑人称“气死狗”可能怕狗来抢吃的缘估。</p> <p class="ql-block">现在塑料桶做的气死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