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论语》生长的声音

摇红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卷首语:聆听《论语》生长的声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主编按语:这篇文章来自一位起初未署名的作者,投稿至孝义市孔子学术研究院主办的《孝义儒学研究》。经多方探寻,我们才找到了作者。文中描绘的《论语》精神,悄然在校园落地生根,在孝义这片土地上蓬勃生长,于广大师生和孝义民众的心底埋下经典的种子,读来让人满心欢喜、幸福与快乐。由此可见,孝义的未来充满希望,一切都如此美好。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撞进崇文街,街道两旁的槐树仿佛受到感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练习鞠躬。我站在校门口的石狮旁,目睹两千名身着青灰色校服的学生,如同从《乡党篇》的古老褶皱里鱼贯涌出。他们衣领上别着的金龟子胸针,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微光,仿佛正用翅膀振动的频率,将“有朋自远方来”这句经典,译成独特的摩斯密码,传递着友善与热情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操场中央的孔子像,在今天显得格外不同寻常。青铜铸就的眼睑下,渗出晶莹的露水,在朗朗晨读声中,慢慢凝结,幻化成“克己复礼”的篆文,仿佛是孔子穿越千年,在向莘莘学子们低语。当三年级七班的小个子女生清脆地念到“君子不器”时,雕像的掌心突然惊起一只白鹭。这只白鹭宛如从天而降的精灵,它来自何处?或许是从“浴乎沂”描绘的朦胧雾气中凝聚成形,又或许是从某个孩子反复摩挲、满是珍视的书页折痕里破茧而出,给宁静的校园带来了一抹灵动与神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然而,最令人震撼的并非那一阵高过一阵的读书声浪。当“吾日三省吾身”的韵律悠悠然漫过校园围墙,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对面商铺的卷帘门像是被无形的手拨动,渐次发出共鸣。五金店的铁锁、文具店的玻璃柜、包子铺的蒸笼,都在这特定频率的声波中轻轻震颤。此时,一位身着枣红马甲的环卫工突然停下脚步,她手中扫帚在柏油路上划出的优美弧线,竟奇妙地暗合着“礼之用,和为贵”的书写笔顺,仿佛古老的智慧在这一刻,通过平凡人的一举一动,得到了生动的诠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教导主任腕间的智能手表正在认真记录着这独特的声纹。在那些起伏的波纹里,隐藏着更为古老的文化涟漪。曾几何时,穿着的确良衬衫的教师父亲,在昏黄的煤油灯下,虔诚地抄写《先进篇》;扎着羊角辫的奶奶辈学生,恭敬地跪在祠堂里,用心背诵《学而》。此刻,所有时空的读书声,正通过孩子们稚嫩的童声进行解码,在2025年的春风里重新编译文化的基因,让古老的智慧焕发出崭新的生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课间操铃响起,校园里热闹起来。我偶然发现,某个男孩的课桌洞里藏着一个小小的“秘密天地”。在泛黄的《泰伯篇》书页上,他发挥着自己的奇思妙想,用荧光笔把“士不可以不弘毅”画成了一条蜿蜒的铁路轨道,一直通向抽屉深处用乐高搭建的长城,展现着少年心中对坚毅与远大志向的独特理解。而在走廊尽头,两个交换错题本的小姑娘,正把“己欲立而立人”改写成只有她们懂的暗语,如同在守护着一份珍贵的友谊密码。与此同时,粉笔字在黑板报的缝隙里,像是被注入了生命,长出了淡绿的芽,寓意着知识与美德正在孩子们心中茁壮成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离校时,校工老张正在修剪黄杨。随着剪刀的开合,细碎的叶片纷纷飘落,竟神奇地排列成“见贤思齐”的模样。仿佛是受到某种神秘力量的指引,他脚边的洒水壶突然倾倒,水流沿着地砖缝蜿蜒流淌,在操场北角汇成了一个小小的“洙”字。这不禁让人遐想,这所小学的地下,或许真的流淌着一条暗河,涌动着两千五百年前的泗水流波,承载着儒家文化源远流长的智慧与精神。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