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南京明城墙中,有两座城门史书中曾有记载,但并不在《洪武京城图志》中所记的十三座之列,其中,城北的小北门,可能就是曾经存在过的幕府门,有关它的故事不多,但以讹传讹的不少,让我们一探究竟。</p> <p class="ql-block">一、位置及特点。小北门现已不存。历史上小北门位于现鼓楼区金川门至中央门之间,钟阜路北与护城河交汇处,爱民桥南侧,在人头像形城墙轮廓线的头顶位置,座南朝北。其特点:</p><p class="ql-block"> 一是身世成谜。与其他所有消失的现存的城门不同,它何时所建,因何所建,甚至何时拆除,史书无考。</p><p class="ql-block"> 二是它一度被误称为钟阜门,乃至于以讹传讹,形成附近的钟阜路,钟阜社区等地名,与狮子山东侧的正宗钟阜门形成“真假猴王”之势。</p><p class="ql-block"> 三是附近有新门口地名,是所有城门中唯一有“门口”名称者。</p><p class="ql-block"> 四是小北门由于没留下有价值的信息,所以鲜为人知,几乎在历史长河中消失。</p> <p class="ql-block">二、小北门前世。要追溯小北门前世,需要大致了解明城墙建筑脉络。</p><p class="ql-block"> 1、筑城工程不断完善。1357年,朱元璋听取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策,攻入南京后,即着手筑城防务。一般认为,明城墙修建从1366年开始,至1393年完工,历时28年(城墙博物馆)。根据杨国庆先生考证,南京明城墙是从1360年开始至1398年(朱元璋驾崩)停建,长达39年。其顺序:最早完工的是“新城”,此后又不断加宽加高(如前湖段、月牙湖南段),当中有弃(如鸡鸣寺台城段城墙)有加(如雨花台东侧丁字墙)。</p><p class="ql-block"> 2、早年曾建有幕府门。 由于筑城时间跨度比较长,根据实际情况,建筑者不断修改完善,在此期间,京城墙上开筑的城门也发生过一些变化。据《明太祖实录》载: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置行用四库于应天府聚宝、幕府、仪凤三门及会同桥”。表明历史上有过幕府门。洪武十年(1377年)八月,“革在京幕府、金陵二门”。而《洪武京城图志》是1395年礼部所撰,彼时,明城墙才定型为十三座城门,幕府、金陵二门已“革”,当然不在其中。</p><p class="ql-block"> 3、幕府门洪武年被封堵。小北门可能就是在1395年前所建,但很快又被封堵的城门—幕府门,因为根据明城墙城门命名习惯,多以附近山水之名(如聚宝门南有聚宝山,三山门、清凉(山)门、马鞍(山)门(后改名定淮门)、金川门),小北门位置遥对着幕府山,故有研究者认为,此处即为幕府门。明代,南京城北荒无人烟,派兵驻守没有意义,封堵是情理之中之举,不在十三门之列也就不奇怪了。</p><p class="ql-block"> 4、清末新开查无实据。查百度小北门,称为晚清所新开,但无确切年代(有人称是1908年,与草场门同开)。有分析认为,此处可能为幕府门重开,理由是,开门有通行需求。晚清城北金川门由于通火车,神策门封堵,城外交通需要开城门,而新开门技术要求高,费用较大,拆除封堵就顺理成章。至于新门口地名,查相关地名,此处曾经叫心门口,后演变而来,加之确实有新开门,故称新门口很容易被接受。</p><p class="ql-block"> 5、晚清民国地图标注演变。正宗钟阜门在城西北狮子山南麓,封堵数百年。经查南京近代地图,发现小北门地图标注多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一是四扇便门。1898年,法国人盖拉蒂所绘制的江宁府城图,是南京首次出版的现代地图,小北门被标注为四扇便门,疑为源于附近有四扇北门地名所误。</p> <p class="ql-block">二是钟阜门。1903年,陆师学堂绘制金陵省城地图,第一次将此门标注为钟阜门。(彼时,真正的钟阜门正封堵着)1910年,1928年,南京地图也标注为钟阜门,但旁边有了新门口。</p> <p class="ql-block">三是小北门。1933年新测南京城市详图,此处标注为小北门。对照其他建筑道路等空间布局,这是民国时期相对比较准确的地图。</p> <p class="ql-block">四是小北门与钟阜门同时标注。在1937、1938、1940、1946、1948等年份南京市老地图上,几乎都标注为钟阜门、小北门。</p> <p class="ql-block">五是没有标注。1949年南京市地图,此处没有标注城门。有分析认为,在渡江战役前夕,国民党军队为守护南京,又行封堵。</p> <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小北门在1903年始被误标注为钟阜门,1933年经过新测,以后被标注为两名。关于小北门何时拆除,有两说:一是1956—1957年间拆除,二是1959年城门两边城墙发生坍塌,险墙被拆除,到了1962年12月,城门及附属设施全部拆除。笔者认可第二说。由于名称演变,造成钟阜门以讹传讹成为事实,附近道路、社区亦以钟阜命名。</p> <p class="ql-block">三、小北门今生。2011年,结合护城河、金川河整治,南京明城墙城北段同步实施遗迹保护。从钟阜路至中央路之间,与护城河、黑龙江路平行,形成又一处明城墙立碑保护遗迹(从中山门开始,顺时针,现有光华门堡垒遗址、东水关遗址、伏龟楼遗址、通济门遗址(建设中)、水西门遗址、石头城遗址、城北段遗迹等,城墙遗迹是重要历史实证遗存)。此段遗迹大约1500米左右,大体按三种方式进行遗迹保护:</p> <p class="ql-block">西段,考古挖掘后,基本掩没,保留有5米高的城墙地基轮廓线。</p> <p class="ql-block">中段,用新砖累砌,墙体高度大体与古城墙相当。</p> <p class="ql-block">东段:墙基毛石墙进行修补保护。</p> <p class="ql-block">文物保护志愿者走访城墙遗迹,他们认为:由于居民楼错落期间,保护状况堪忧。</p> <p class="ql-block">南京明城墙城北段从钟阜门开始又遭消失,直到神策门(和平门)方又出现,是整个城墙中缺失最长的一段,特别是西段,居民楼有的就座落在城墙遗址上,古城墙轮廓线不是很清晰,这里唯有护城河相依相伴,值得回味。</p> <p class="ql-block">四、历史瞭望。小北门很可能就是幕府门重开之门,称得上是明代古城门,即使认可是1908年所开,也属资深老门,但由于生不逢时,了无踪迹,但其东侧,后建的中央门,在南京名气却很大,几乎家喻户晓。</p> <p class="ql-block">附近的城门:中央门。位于城北中央路北端,东距神策门约500米,建于1933年,在民国时期新建城门中是最大跨度的拱门,1957年拆除,存世仅24年。</p> <p class="ql-block">中央门之所以名气大,原因很多,主要有三:一是中央门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城北交通发展,特别是附近的中央门长途汽车站的设立,长期以来一直是南京通往外界的公路交通门户。二是交通的便捷,促进了商贸物流业发展,成就了一大批商贸企业,中央门地区成为南京第三个商圈。三是1980年,为便捷交通,南京第一座三层的立交桥——中央门立交桥建成,成为南京城北新地标。</p><p class="ql-block"> 存世仅24年的中央门,留给南京人的是一长串历史记忆,所以它名头大。</p> <p class="ql-block">附近的路:以省名命名。早年小北门连接的路是福建路(1982年始建有钟阜路),附近有广东路、山西路、黑龙江路、四川路、湖南路、湖北路、云南路等,均为省名。南京作为民国首都,1927年底曾经有过十年规划,其中道路建设与命名值得玩味。城南干道以南京旧称命名,如建康路、白下路、建邺路等,城中以国内大城市名命名,如上海路、北京西路东路、广州路、青岛路等。城北的省名地名颇有历史印记作用,如西康、绥远、热河、察哈尔等省现已不存,但南京地名仍在(绥远路改名为建宁路)。</p> <p class="ql-block">附近的历史事件:南洋劝业会举办地。小北门南是钟阜路、福建路,福建路与三牌楼大街路口交汇处,有一组雕塑,纪念1910年清政府在此举办的中国第一次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它的主会场范围很大,西北端就在三牌楼一带。</p> <p class="ql-block">五、城墙与护城河。此桥是小北门北侧的新建的桥,名为爱民桥。</p> <p class="ql-block">护城河畔有大树。</p> <p class="ql-block">金川河畔有雕塑。</p> <p class="ql-block"> 在南京城墙所有城门中,小北门可能是最没有存在感最憋屈的城门,没有痕迹也就罢了,还被误认为钟阜门,而且以讹传讹形成路名社区名等系列名称。数年后,随着地名信息的广泛传播,小北门终将消失在历史中,今天的文字算是立字为据,有个正规交待,至于民众怎么看,很难有办法改变,就如同官府称三山门,百姓称水西门,一代代口口相传,终于挤兑了大名。</p> <p class="ql-block">中华门(聚宝门)是南门,那里人口稠密,商贸发达,幕府门是北门,早年因荒无人烟,不被待见。今天中华门是南京明城墙的代表,是形象大使,今天的小北门渺无音讯,一母所生,同年及第,差距咋就那么大呢?</p><p class="ql-block"> 龙蟠70里,虎踞600年,下期我们将很幸运地遇见明代原装城门遗存,仅有的清代镝楼遗存,甚至罕见的毛石城墙遗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