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浒村,铜鼓传响八百年。

樊怀琛

<p class="ql-block">  细雨纷飞中离开修水县,离开了值得在心中留存的秋收起义那段段珍贵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前行西南铜鼓县方向。刚进入铜鼓县境不久。一个浒村,定江河水畔的一个美丽的村庄,勾起了人们留连的兴致。</p><p class="ql-block"> 一经搜索与打探。陶渊明笔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花源,就是描绘已有八百余年历史的浒村。</p><p class="ql-block"> 定江河水一路奔涌,进入古桥隘口,在浒村不长的河道里形成了三道湾,水势也平缓了许多,或因这里的美丽,河水放慢了脚步。</p><p class="ql-block"> 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峰,如同仙境般伫立在那里。在那个以水运为主的年代,这里曾被誉为“修河第一渡”,繁华的码头,商贾云集。</p><p class="ql-block"> 但凡有姓氏的地方,就会有祠堂。祠堂如巨翼,保护着同血缘的族人。</p><p class="ql-block"> 时姓是浒村的大姓,浒村时氏宗祠,建于元朝初年,距今有700多年历史。宗祠在明朝万历、清朝康熙和光绪年间各有过一次大修。</p><p class="ql-block"> 时氏宗祠前,百亩荷塘,荷叶连连,染绿一池清水,微风拂过,凝碧波痕,红荷托露,冰洁无瑕,宛如一副名家水墨。</p><p class="ql-block"> 古祠坐北朝南,砖木瓦结构,占地面积为2220平方米。砖木瓦面宽60米,进深22米,穿斗结构,斜坡面阴阳合瓦屋顶,地面用材地砖。</p><p class="ql-block"> 前、中、后三进,四口天井,共14开间,梁柱门窗系各种花鸟人物木雕图案。古祠堂集木雕、砖雕、石雕等建筑艺术于一体,具有较高的文物和观赏价值。</p><p class="ql-block"> 祠堂分义路、礼门、中大门。祠堂门左设“礼门”、右设“义路”,族人进祠之时,抬头就见礼义,警示族人要牢记以“忠孝礼义为本、诗书耕读为家”的时氏传统家风。</p><p class="ql-block"> 祠堂右侧,一条300多米长的石板路,走在石板路上,可见深深的车辙。路边分布着一些古民居。</p><p class="ql-block"> 整个建筑呈皇宫殿式,为三进两座,假九重。青砖黑瓦,雕梁画栋,由48根巨大的花岗岩石柱支撑。</p><p class="ql-block"> 前殿琼楼仙罗盖,中殿高悬北宋英宗时期、南宋理宗时期、元朝顺帝时期的皇赐褒典,皇赐匾额有汉、元二朝“著清白之堂”、“溥惠爱之政”以及历朝官赐匾额等。</p><p class="ql-block"> 最高门楼顶部有一保护全殿的镇风压邪的风波瓶,原瓶内装有乌沙金和定风珠一枚,现已被人盗卖,只追回外壳瓶。前、中、后殿橼木梁支撑均是雕刻精美的八洞神仙。</p><p class="ql-block"> 走进祠堂,回望是鼓楼,内有一个戏台。登上鼓楼,敲响神鼓,叩首祭拜, 缅怀先祖。</p><p class="ql-block"> 鼓楼一层有“荣誉墙”,这些牌匾昭示着先辈的荣耀。</p><p class="ql-block"> 透过祠堂二楼窗户,没有想象中的景色,只有那雕绘的檐角。翘檐如翼,雕梁画柱,雕绘精巧、气象万千,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时氏家族历来不乏清廉达人,先祖时茂才为官清正廉洁、轻徭薄赋、爱惜民力、政绩卓著、深得百姓爱戴。北宋神宗皇帝,为表彰一代廉吏太守时茂才,赐“天下第一太守”匾牌。</p><p class="ql-block"> 祠堂中殿,两根蟠龙石柱由整块花岗岩石雕刻而成,全长4.3米,围径1.63米。一对栩栩如生的苍龙,游戏于石柱云霞之中,如此精美的雕刻艺术作品和整体建筑,为铜鼓古城建筑工艺和客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