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庐山很大,李白先后五次到过庐山,第四次在庐山还居住了半年,居然还没把庐山看够。</p> <p class="ql-block"> 李白第五次登庐山,是被政治特赦以后,当时已60岁了,两年以后,一代诗仙便溘然长辞于世。</p> <p class="ql-block"> 五老峰,是我此行特别想去的地方。2025.4.2日,已是我们上庐山的第四天,在剩下的那许多景点中,当然是首选五老峰。</p> <p class="ql-block"> 不登上五老峰,无法理解毛泽东诗句“云横九派浮黄鹤, 浪下三吴起白烟。”的壮美诗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不登上五老峰,也无法理解李白写庐山五老峰时的那种意境。</p> <p class="ql-block"> 王阳明也写过不少关于庐山的诗,其中很多意境深远,极富禅机的诗句,也跟五老峰息息相关。</p> <p class="ql-block"> 郭正的五言小令虽然只有短短20个字,却写出了身在庐山之巅的辽阔景界和博大胸怀。</p> <p class="ql-block"> 杨圻,唐寅,朱熹,苏东坡…太多的文豪大家,为庐山留下了近万首诗歌。其中很大一部分,都与五老峰观景有关。</p> <p class="ql-block"> 自己亲自登上五老峰顶看一看,对今后欣赏有关庐山的古诗词会有很大的帮助,更能增添阅读的乐趣。这就是我一定得登上五老峰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从文学思考中走出来的时候,脚下已经爬过了数百级石阶。</p> <p class="ql-block"> 一想到自己是踩在无数诗人墨客的脚印之上攀登五老峰,浑身莫名其妙的增添了许多动力。</p> <p class="ql-block"> 与我们云南、西藏相比,庐山的海拔确实很低。</p> <p class="ql-block"> 五老峰的最高峰1436米,“绝对高度”很低,比我家苍山斜阳峰东麓的老宅,还低500多米.。</p> <p class="ql-block"> 但是因为庐山四周的三吴大地海拔更低,绵延数十公里的庐山“相对高度”优势明显,显得格外的雄奇峻峭。</p> <p class="ql-block"> 同一座庐山,有四季景色,百样风光。但在游客和诗人的眼中更有无穷无尽的庐山形象,庐山近万首诗中,没有一模一样的两首诗,也没有两位心情一模一样的游客诗人。</p> <p class="ql-block"> 东坡先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句,从观察角度,揭示了景物在视角上呈现出来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是揭示了我们在深入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容易被近在咫尺的眼前景,日常事迷感了判断,而无法进一步的去发现事物内在的审美价值、情感价值和哲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 弄懂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的文人墨客,从他们灵魂的镜子中折射出来的庐山风景,是那么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却又发人深省。</p> <p class="ql-block"> 所以,诗歌里的庐山,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物象,而是作者的性情,禅机和理趣。</p> <p class="ql-block"> 一路上的山花烂漫,路险壑深;</p> <p class="ql-block"> 一路上碰到的脚夫和游人,恰恰鸟鸣;</p> <p class="ql-block"> 一座座隐机于青山绿水中的禅寺…都会触动你的神经,点亮你的想象。</p> <p class="ql-block"> 追寻变幻的风景,随着台阶一级级的升高,我们离喧嚣城市越来越远,而离“天门”则越来越近。</p> <p class="ql-block"> 当登上五老峰第一峰的时候,我们仿佛已经远远的离开了人世间,挤身于天庭仙班之列。</p> <p class="ql-block"> 几乎还来不及对第一峰做一些点评和思考,便来到了第二峰。</p> <p class="ql-block"> 走过一两个小湾,便又到了鹰嘴岩。</p> <p class="ql-block"> 游览图上介绍的五老峰的三个景点,居然相隔这么近,着实出乎想象。</p> <p class="ql-block"> 原来怕路远,走得比较急。</p> <p class="ql-block"> 现在又担心景点一晃而过,将来后悔太匆匆。</p> <p class="ql-block"> 所以在鹰嘴岩,我便放慢了脚步。多方探视,认真观察,仔细拍照。</p> <p class="ql-block"> 这样做的结果,让我深刻的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也认识到我们观察视角的局限性。</p> <p class="ql-block"> 如果你匆匆而去:一切都不过如此。而当你深刻的了解,一座鹰嘴岩,都变化出无数的形象来。正面看像鹰嘴,侧面看像把犁头,而从后面看,只不过是一个圆溜溜的顽石…。</p> <p class="ql-block"> 观一石尚且如此,观一山又当如何?观人生,察宇宙,其中谬误又将何其大哉!</p> <p class="ql-block"> 这让我认识到:世界是无穷的,人的认知是有限的,凭有限的认知,去看无穷的世界,其结果是永远谬误的。所以我们可以去感受这个世界,却不可能也没有权利去定义这个世界。</p> <p class="ql-block"> 这一刻,我对“不可知论”的哲学观点,有了一些理解、同情、甚至是赞赏和认同。</p> <p class="ql-block"> 正是因为世界的善变和不可知,才让我们人类祖祖辈辈的智者,长出了想象的翅膀,试图去认识这个世界,甚至驾驭这个世界。</p><p class="ql-block"> 而当一切努力都显得弱小和无奈时,便产生不同的宗教和丰富的文学。</p> <p class="ql-block"> 我认为选择宗教的方式去”认识”这个世界,是人们对世界无限性的无奈和妥协。把一切不可知或尚未知的事物,全推给了创世之神,一切就变得非常简单。</p> <p class="ql-block"> 所以我个人认为,选择以宗教的方式去认识世界,是我们思维的懒惰,探索精神的缺失和对自然力的妥协。</p> <p class="ql-block"> 一路上,就这么胡思乱想着。反而忘记了脚下的路有多难。</p> <p class="ql-block"> 登上了第三峰,眼界渐渐开阔起来,九江和鄱阳湖的地形水貌,虽然仍然笼罩在晨雾之中,但依稀可见其大概。</p> <p class="ql-block"> 爬到了第四峰,眼界逐步开阔,但始终没走出山坳,北边被第五峰挡住了视线,东南方又被庐山的余脉所遮挡,所以仍然不能看到九江平原的全貌。</p> <p class="ql-block"> 尽管有几位返程的年轻人,告诉我们由四峰爬五峰来回接近一个小时,而且大多是上坡下坎的路,我还是决定继续往前爬,一定要登上第五峰。</p> <p class="ql-block"> 走了20多分钟,离五峰只有一半的路程。这时体力感到很充沛,心情也非常好,对即将要看到的九江景色,充满了期待。</p> <p class="ql-block"> 走到这里才发现,五老峰并不是五个独立的山峰,而是在一大片孤形的绝壁山崖上,突出的五个制高点,远远的看去,像五位老人席地而坐,其实他们背后所依靠的,是同一片山岗。</p><p class="ql-block"> 当我的无人机飞上了蓝天时,这一点,更是得到了充分的证实。</p> <p class="ql-block"> 第五峰位于这个弧形峭壁的最顶端,所以他的视野特别的开阔。</p> <p class="ql-block"> 当我登上五老峰之巅的时候,晨雾已渐渐散去,视野变得更加清晰和辽阔。</p> <p class="ql-block"> 九江平原尽收眼底。长江流入鄱阳湖后,像一张撒开的渔网,沟河密布,洲渚相连,一片水乡泽国的景象。这便是妥妥的鱼米之乡,富饶之地。</p> <p class="ql-block"> 而庐山渐行渐远的余脉山峦,与这水乡泽国相依相偎,这便是一幅山水有情的画卷了。还产生了杜甫《望岳》中的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在我们眼前这片水乡泽国的富饶土地上,还埋藏着数千年讲不完的故事,和数不清的英雄好汉。我们耳熟能详的,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浪里白条戏李逵、宋江浔阳楼醉题反诗、梁山好汉劫法场…等惊心动魄的故事,文学背景就是我们脚下的这片九江大地。</p> <p class="ql-block"> 本来有几朝几代的大文豪在上头,我根本没有弄文撰诗的胆量。但我今天领悟到的:“各人心中自有景,人人眼里景不同” 的道理给了我足够的勇气。还是决定也写一首小诗,表达我登五老峰时的心理感受。</p> <p class="ql-block"> 归途中,顺道参观了庐山石刻博物馆。其中部分照片,已归入专辑的《摩崖石刻见庐山》资料集中。</p> <p class="ql-block"> 随后又参观了庐山会议旧址。虽然尚在修缮之中,但也算打了个卡,完成了又一个心愿。</p> <p class="ql-block"> 秀峰等很多景点,这次是去不了啦。旅游好像总是要留点遗憾的,不然反而显得不太完美了。</p> <p class="ql-block"> 感谢各位自驾爱好者和亲友们一路上的关心陪伴,并诚邀互动,敬请指教。</p><p class="ql-block"> 欢迎下期收看《老庄旅居日记》(十 八)一一佛缘禅话</p><p class="ql-block"> 一一云南大理旅居爱好者老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