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间四月天‍

仰望天空

<p class="ql-block"> 最美人间四月天</p><p class="ql-block"> 一一记在家乡居住的日子里</p><p class="ql-block"> 文/叶光海</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在梅工作了三十余年,荣休,赋闲。遂与家人商量,回家乡住上一段时间。清明前夕,我、妻子偕小孙女便回到了家乡大乾。</p><p class="ql-block"> “人生如棋”,“人生如戏”。这两个词语在我的人生轨迹里有充分的注脚。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祖国大地,也从客都梅州吹到了我的家乡。梅州市教育局在我们县城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招聘教师,顺利通过试教等考核,我摇身一变成为了广东省梅州市梅县的一人民教师。在那个年代的确颇有戏剧色彩。</p><p class="ql-block"> 进而举家南迁于梅,一干就是三十载。“仰望天空,脚踏实地”是我的人生座右铭。我认真地规划自己的未来,不断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在教育教学工作岗位上,敬业爱岗,格尽职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志存高远,积极进取。从普通教师到进入领导班子,从中层干部到校长、书记。以坚实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走过崎岖坎坷,走出别有洞天,迎来道道人生风景。三十年如一日,真可谓下了一盘人生之棋。</p><p class="ql-block">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已是花甲之年,2025年3月在政策的支持下,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划上了一个圆满句号,如愿以偿。喜悦之余亦深感戏剧意味!</p><p class="ql-block">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回到熟悉而又略显生疏的家乡,虽然百感交集,但终是得以释怀,取而代之的是千帆过后退隐江湖“宠辱不惊”的从容与淡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回到家乡的第三天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清明,乃气清景明之时,慎终追远之日。兼节气与节俗,当祭扫丘冢、追思先祖。子孙咸集,携冥币奉鲜花,点烛供香,望青烟袅袅、币灰飞飞,肃立而思故人,念叨先人之功德。</p><p class="ql-block"> 与往年一样,我们兄弟仨一起去开展扫墓祭祖活动。略有不同的是因为我现在反正都是赋闲在家(老大搞企业自己当老板,时间完全自由,老三在当地单位上班,时间也相对比较好安排),所以今年的扫墓是休闲式地进行。一一清明当天:大乾周边的点,主要是父母、祖父母的墓地;第二天:高奢周边的点,主要是曾祖父母的墓地。今年时间充裕,我还去拜谒了家乡大乾的开基祖叶金来的父亲叶公述炜、甫相老大人的墓地。</p><p class="ql-block"> 石碑上的文字/在年轮里发芽/那些思念/正被蚂蚁译成梵文/被雨水不停吟诵</p><p class="ql-block"> 扫墓、祭祖归来,再一次感知贵贱贤愚不过镜花虚影,贫富穷通终归黄土一抔。忽悟生死如昼夜之交替,存亡若春秋之代谢。然金石易销而思亲无涯,形骸虽朽而血脉不灭。天道无常,承祖德代代相传,人伦有序,因孝道生生不息。至若踏青郊野,而见夭桃染霞,烟柳迷青,莺飞燕啼,蜂舞蝶喧。忽觉天人为一,荣枯有律。且尽沐阳春德泽,何须叹浮生须臾。愿先祖英灵庇佑门庭,财丁兴旺,家风永续,薪火不熄。吾辈自当承善德、继仪风、践孝行、兴家邦。知血脉所系,明生死之道,参造化之机。此诚清明之大义,宗族之根魂也。</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家乡大乾是湖南汝城热水小镇里的一𠆤自然村庄,南邻广东仁化,东依江西崇义。四周群山连绵起伏,前面一条小河,恰似一条玉带灵动环绕。兴许可用“绿水绕门蓝作带,青山当户翠为屏”来形容。村头是一古老硕大的银杏树。枝繁叶茂,高耸入云。远远望去,仿佛一把撑天雨伞。因此,家乡名符其实地是山青水秀景美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论语》有句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著名的《兰亭序》行文之首写道:“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已足以畅叙幽情”。寥寥几句,青山、绿水、茂林、修竹、群贤,一觞一咏,像画家简笔勾勒,浅浅几笔,展现出一幅古人游春图,曲水流觞,吟颂至今。</p><p class="ql-block"> 故踏青、赏景是居住在家乡这段日子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时间一般都是安排在上午九点左右、下午四点左右。同行结伴者:小孙女萌、妻与我。村落静谧,春阳温煦,清风拂面,青绿满眼。深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身心舒畅。想来兰亭当时的好天气,延续千年,应该就是家乡这般春天的模样吧。乡间小路最是曲折多情,一弯一绕,都是风景。四月,正是艾草的生长季。家乡人对艾草的喜欢不是一天两天,实实是喜欢至极。艾草生命力极强,沾土就长,田头、路边、墙角,随处可见。清明时节的艾叶,毛茸茸、嫩生生,这边一丛,那边一簇,像生机勃勃的孩子,散发着一股清新的香。踏青时定然不忘采摘艾,拿回家里艾叶蒸粄、艾叶炸粄、煮蛋、煮汤、焖鸡,吃到极致。拐个弯儿,一畦春韭,水灵灵,绿到发光。想到杜甫先生那句“夜雨剪春韭”,顿时齿颊生香。一句“夜雨剪春韭”,一下子有了烟火气,拉近了诗圣与平常人家的距离。香葱成垄,麦菜成行,油菜花摇曳着芬芳。</p><p class="ql-block"> 峰回路转,来到了村头。但见爱美的几个女子,趁着在银杏树下小溪边浣衣之机,去到银杏树下小心翼翼地手攀枝条摘来几片银杏叶子,或插入头发中,或放进盛衣服的竹篮里,笑咯咯地带着银杏叶的美回到各自的家中,颇有“巧笑东临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的意境,因而诗化了家乡春和景明之时光。这让我记起了诗人吉布日洛写的一段话:“春天,不一定非要是阳光正好的三月。当你干涸的灵魂需要一口山泉滋养,当你想要一块肥沃的土壤生根发芽的时候,都可以是春天。”此时,退休返乡的我想着:在心里栽绿,每一天都会是春天。</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前文已述,我的家乡属于湘粤赣三省交界地带,几乎每天都是赶圩日。江西崇义乐洞圩日为2、5、8;崇义文英圩日为3、6、9;家乡小镇热水圩日为1、4、7。而且,家乡与上述三个小镇的距离都差不多,大概5 -7公里,赶集均为便利。只要你愿意,每天都可以赶集。于是,赶集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边陲小镇的多元特性也在集市上得到充分体现。比如,赶集人多,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比如,商品应有尽有,贸易兴旺发达。比如,各地特产、美食纷呈,应接不暇。于我来说,每次赴圩,我总要买的是一种叫做“豆包心”的糍粑,我特别喜欢吃它。主要食材是糯米粉、白眼豆(面状),揉捏成型后油炸。吃起来满嘴溢油、唇齿溢香,外酥里软,口感极佳。还值得一提的是:黄年糍粑。黄年糍粑,也被称为“大禾米糍”,是家乡历史悠久的传统名吃。每逢佳节,它都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味。这款糍粑的烹饪方式多变,无论是炸、炒、煎还是煮,都能呈现出不同的风味。甜咸相宜的特性,让它既可作为主食满足食欲,也可作为佳肴增添餐桌的色彩。黄年糍粑凭借其金黄的色泽、诱人的外观,以及甜咸两吃的多样烹饪方式,深受人们喜爱。如今,这款小吃不仅能唤起游子的思乡之情,更能让人回味起家的温暖、妈妈的味道。我对它定然是情有独钟的。</p><p class="ql-block"> 每次赴圩,小孙女萌萌都甭提多开心了!来到集市,“噔,噔,噔”径直走到卖小鸭、小鸡的摊档,以及鱼苗出售处。对一条条小金鱼先是目不转晴地观赏,然后是忍不住地要伸手去玩弄。售鱼苗的小老板倒是蛮和善、友好,那大盘子里的上百条鱼儿竟任由我的小孙女摆弄。只是每次都玩得极不情愿离开,自然是要哭几声的,并且每次都会把衣袖玩得湿答答的。如此重复了几次,终于索性给她买了三条小金鱼,带回家玩。</p><p class="ql-block"> 趁兴而去,满载而归。赶集回来,便又忙乎起来,生火,做饭,炊烟袅袅,暖意融融。平凡的日子,平常人的生活,让人充实,宁静,愉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家乡的山岭之所以翠绿是因为漫山遍岭都是竹子。放眼望去,恰似一座座绿色的屏障,它不仅仅给家乡以风景,还给乡亲们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效益,以及舌尖上的美食。近些年,成材的楠竹可以卖到好价钱。每年冬春两季各有冬笋、春笋,更是价值相当,运往江渐一带那是两个字:畅销。记得2022、2023连续两年,冬笋收购价格均超过猪肉单价,令人咋舌。对于竹笋做成的菜肴,家乡的人们亦是十分喜爱。因为,无论是冬笋、春笋都可以制作成舌尖上的美食、佳肴。</p><p class="ql-block"> 时值清明,正是春笋破土而出的时节。由是上山采挖春笋,就成为村民们此时的生产劳动之一。离开家乡于梅工作生活三十多年的我,也不失时机地欣然上山挖笋。当然不是为了挖春笋卖钱,而是为了找回少年时期的感觉,更是为了饭桌上的美味佳肴。挖春笋,虽不用什么技术,可是有趣着呢!只要是有竹子的地方就一定会有春笋,也就是说只要出了门,就必定有收获。瞧,那个泥土堆,它突兀耸起,其间又有几条大大的裂缝。这地儿就十拿九稳的有一个或几个笋儿,我们当地的人俗称为“破缝笋”。你只要先把其笋尾儿撩出来,再沿笋身周围的土块挖开,三两下工夫便可把笋儿挖起来。春笋个头较大,小点的有两三斤,大些的则四五斤。所以,只要挖上半个小时左右,就可满载而归。</p><p class="ql-block"> 把春笋制作菜肴,一般有两种方式:一则煮新鲜的,剥去外壳,切成片,与火腿肉一起煲汤。火腿肉的香与春笋的鲜将会相得益彰,食之回味悠长。这是春季能登“大雅之堂”的招待客人的佳肴,完全能够满足你的味蕾的期待!二则把春笋整个或切成块状煮熟,然后用冷水浸泡。再切成薄片或细丝状,和着水濑菜炒着吃。这着实是一道上等的下饭菜。</p><p class="ql-block"> 大自然对家乡的馈赠,还有得天独厚的温泉。小镇也因此而得名为“热水”。镇子里的温泉有其独特之处:一是水温高达98度,可以用来煮熟花生、鸡蛋、红薯等;可以用来杀鸡、杀猪、宰牛羊;可以直接饮用。二是泉眼、水池多,遍地都是。能够让游客零距离地接触、体验、感受温泉。比如,煮食物、泡脚等等,且是免费的哟。这不,吃过晚饭喝过茶,大哥便邀约着去泡脚啦!一呼即应,我们一大家子便陆续出发,前往。</p><p class="ql-block"> 泡脚的地方位于温泉文化旅游园区内。泡脚的池子宽约四、五米,长度估计五十多米。分三段,上段水温较高,45度左右;中段水温次高,35度左右;下段水温较低,25度。均筑座位等配套设施,周边温泉文化内容丰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心岛上矗立的四个字“可泡脚也”,呈圆形。不知诸位泡脚君可曾注意到:这四个字怎么读都顺。嘻嘻,这可包含四句话:可泡脚也;泡脚也可;脚也可泡;也可泡脚。</p><p class="ql-block"> 泡脚的人可真不少。男女老少,外地游客、土著人,三五成群、亲友结队。叽叽喳喳,好不热闹!身边的一位江西“老表”一边泡一边说:这样泡脚太舒服了,今晚上准能睡个好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 暮春将尽,谷雨悄临。闲者如我依然在乡间小路信步行走,游哉乐哉。家乡的人们却忙碌起来了。一个小姑娘迎面走来,蹬着胶鞋,甩着手臂,满脸“别挡我!忙着呢!”的架势,气场全开,我们不由自主让到一旁。“小姑娘,你要干什么去呀?”我实在太喜欢了,忍不住打了个招呼。“我,去种苞粟。”小姑娘头一侧,腰一挺,小辫一甩,笃定看了我们一眼,便大步流星往田野方向走去。抬眼望去,土地新翻,田垄齐整,农事正忙。眼前这片田野,实实在在的,就是希望的田野。脑海仿佛出现一幅画面:雨生百谷,所有美好正破土而来。</p><p class="ql-block"> 太阳渐高,村子里那几树含笑渐渐散发出甜香,小青梅羞答答藏在绿叶间,梨花俏生生绽放。好一派“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景象。一阵春风把我们带到了小镇的温泉文化公园。该园深耕多年,与附近的文峰塔、温泉文化馆、官溪山庄、廉溪书院以及飞水寨瀑布、万时山草甸一起,融合红遍全国的“半条被子”的故事,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区打造成一条有规划、有看点的文旅产业链,现已经“自然与人文彰显,历史共文脉绵延”,是汝城文旅网红打卡点、研学活动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 对于诗词、书法,我都是喜欢的。温泉文化诗廊里,游人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意味盎然。长长的诗廊,一件又一件古今诗赋,一帧又一帧名家墨宝,像一朵朵开在历史长河的花朵。驻足的游人,像一只只小蜜蜂,吮吸花蜜,尽情滋养。走着走着,我被一首诗吸引。隶体,《过故人庄》,甚是应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古拙,筋道,笔笔都有其义,组在一起,就是一幅田园画,煞是好看。</p><p class="ql-block"> 时近中午,受友之邀在诗廊附近“汤湖人家”用餐。饭堂里,饭热菜香,其乐融融。“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装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听一曲《春风》,做一回“游春人”,来一次“画中行”。回程路上,摇下车窗,回头看看小镇风光,想起那位小姑娘,想起勤劳善良的乡亲们,忽现语句:问家乡春色,人勤春早,芳菲已至。正谷雨时分,万物萌芽,美好可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