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灯前的敬仰

看云草堂主人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马灯前的敬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站在党史馆的展柜前,凝视这盏锈迹斑斑的马灯,昏黄的玻璃罩里仿佛还跳动着九十年前的烛火。1935年的那个春夜,毛泽东提着这盏马灯穿越黔北群山的浓墨夜色,在蜿蜒山路上踏出的每一个脚印,都深深镌刻着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真理的执着。</p><p class="ql-block">苟坝会议上的“反对票”不是简单的军事分歧,而是真理在历史迷雾中的艰难突围。当林彪、聂荣臻的电报点燃了乘胜追击的激情,当二十多位与会者表决通过作战计划,毛泽东以战略家的清醒穿透了战场的迷雾——他看到的不是唾手可得的胜利,而是黔北崇山峻岭间暗藏的十万大军。这份洞察力源于对中国革命规律的深刻把握,正如他后来在《实践论》中写道的:“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p><p class="ql-block">深夜提灯访周恩来的举动,展现出革命领袖最动人的精神品格。山风呼啸的暗夜里,马灯在崎岖山路上划出的那道微弱光带,恰似真理之光穿透教条主义的阴霾。毛泽东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这种既坚持原则又尊重集体的政治智慧,让中国革命在生死存亡之际实现了关键转折。三天后新“三人团”的诞生,既是军事指挥体系的革新,更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胜利。</p><p class="ql-block">今天的灯光早已驱散了山野的黑暗,但马灯精神永远烛照人心。这盏马灯告诉我们,真正的道路自信不是固守成规的盲目,而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的勇气;真正的历史自觉不是简单复刻过往,而是把握规律开创未来的智慧。</p><p class="ql-block">作为戎马大半生的老兵,我向展柜里的马灯致敬。它不仅是革命文物,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永恒坐标。当我们今天走在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永远不能忘记那些在黑暗时刻擎起真理之灯的先驱者——正是他们用智慧与担当照亮了中国的未来,也为我们留下了最珍贵的精神遗产:在历史转折处敢于坚持真理,在众声喧哗中善于凝聚共识,在惊涛骇浪里勇于开辟新路。</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