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行追宗游潜江(之一)

重重52232045

受父亲生前好友杜伯(杜仁轩先生)女儿杜再红和儿子杜志刚热忱邀请,我和先生来到潜江,参加他们在这里举办的寻根祭祖活动。大妹杜在新给我微信留言说:在小弟小妹的操持下,让我们能相聚在这个美好的春天 ,在我们的祖籍故乡寻觅父辈足迹,再续父辈前缘,增进我辈的了解和情谊, 留下生命最美好的回忆。 这是杜伯的五个子女;<br>老大;杜桃桃(姐夫;张兰秋);<br>老三;杜在新(妹夫;姚怀其);<br>老四;杜再全(妹夫;冯小清);<br>老五;杜再红;老六;杜志刚。<br>老二,杜兰兰,是1950年出生,1971年因先天心脏病去世,只有21年的人生,在贫穷和饥寒中,带病活了21年,是他们全家的心痛。 杜家在潜江举办寻根祭祖活动为什么要邀请我们参加?且听杜在新和杜在红俩位妹妹在悼念文章《父亲的诗词和“三友”》里的深情叙述:“父亲在诗词中表露最多的是真诚友情,尤其是“三友行”流露出他们的深情厚谊。父亲和发小杨光伯伯、刘壮伟伯伯,既是湖北省潜江市龙湾镇的老乡,又是小学、初中、高中的同窗学友,同时还是歃血结拜的兄弟。为了追寻心中的梦想,他们一路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徒步走了半个多月才到恩施。在那里读完初中读高中,整整六年,仅回家2、3次。无盘缠,他们仨挑着杨光伯伯家的一挑白布,一边走,一边卖,一边花。” 这里提到的“三友”,即:我的父亲杨光先生与杜伯、刘伯是同学同乡加结拜兄弟关系,他们自称为兰菊竹三结义。三人均为华中师范大学同学。本人为此赋诗一首:<div><div><b>《七律·三翁盟》</b><br>龙湾年少缔金兰,歃shà血荆江志愈磐。<br>烽火求知穿楚岫xiù,寒窗同砚御风湍tuān。<br>音书隔世情犹系,雁字牵盟泪已干。<br>今向潜阳斟桂醑xǔ,心香万缕绕雕栏。<br>【典故注释】<br>"歃血":古时盟誓仪式,以牲血涂唇示信。《史记》载"歃血而盟"<br>"楚岫":楚地山峦,屈原《九章》"云霏霏而承宇",此处喻求学艰险<br>"同砚":共用砚台,《后汉书》"同砚席"指同学情谊<br>"雁字":苏武雁足传书典,兼指书信与"人"字型雁阵<br>"潜阳":潜江雅称(古以山南水北为阳),王夫之《楚辞通释》有载<br>"桂醑":桂花酒,《楚辞》"奠桂酒兮椒浆",祭仪专用。<br>"雕栏":暗指我们心中重修建的三翁纪念亭。<br></div></div> 这次同时被邀请的还有李伯(李家庆先生)的子女,他们既是我父亲的同乡加同学,而且和杜伯家又是姑舅老表加同学同乡关系。 有缘的是我和李伯的大女儿李林林也是从幼儿园同学一直同到初中。退休后,我俩惺惺相惜,有说不完的知心话,就如父辈在世时不离不弃的情景再现。 在这里,我们得到了高规格的享乐,住高级宾馆,吃高级餐厅,享高级的文化娱乐、相会能敞开胸襟的真正知音。生活上周到细致,我们人还未到,他们连每天的水果都准备在房间,小弟以局长身份亲自示范教我们在房间用矿泉水烧开水,每餐点菜尽量做到无重复。活动结束,他又和小妹一起驾车直接将我们送到家门口,可谓无时无刻都做到了无微不至。 小妹再红走遍潜江,为我们订下的乡情饭馆。 石榴花红,绿水清悠,鱼戏浅底 如诗如画。 踏上这片热土,不禁思绪万千,特为父辈作自由诗一首:<div>以表达对他们在艰难年代同气连枝情谊的仰视和祭祀。<br><b>《血脉连根》</b><br></div><div>(一)<br>三粒种子倔强深扎,战火纷飞各天涯。<br>掌心紧攥血纱誓,月光浸透旧年华。<br>(二)<br>银杏荫里书声哑,三个身影共棉麻。<br>笔锋刺破寒夜幕,墨暖青春到曙霞。<br>(三)<br>烽火家书载棉花,"生死同舟"烙赤砂。<br>冰封岁月终融化,白发重逢泪煎茶。<br>(四)<br>今携诗稿返旧槎,轻拭尘封见字痂。<br>新枝舒展如父笔,续写情长到云涯。</div> 妹妹杜在新席间吟诵自已的诗句:<div>《父辈亲友后辈相聚有吟》<br>父辈人间喜结缘,觅寻足迹几多年。<br>真情每忆无多语,感念犹如涌冽泉。</div> 妹妹杜在新为这次相聚当场赋诗:<div>《再续情缘几代人》<br>为甚相逢倍感亲,原来父辈友情真。<br>少年和律盟昆仲,永世金兰度俗尘。<br>千里恩施同盏碗,一挑白布共盘津。<br>菊梅竹韵三君子,再续前缘几代人。</div> 酒宴变成诗会,妹妹杜在新诗兴勃发:<br>几番邀约聚潜江,相拥喧呼频举觞,<br>一缕春晖传喜气,十分美意醉华堂。<br>弟兄结共风霜苦,肝胆交同日月长。<br>高谊云天扶险困,续缘几代永芬芳。 <div>妹妹杜再红则为我回忆起他父亲杜伯早年的一首七绝:<br></div><b>《七绝. 忆故人杨光》</b><br>世事纷纭难自料,童心未改有谁怜。<br>书成尺素无由达,睡眼长开忆故人。<br>杜仁轩作于1963年<br><div>妹妹说:这是老爸的诗,可见他们患难与共的情谊。<br></div> <div>潜江,因水而名,历史上为古云梦泽一角,因境内有河道分流汉水入长江,取“汉出为潜”意而得名。<br></div><div>潜江市是湖北省辖直管市。公元965年(宋乾德三年),升白伏巡院为县,命名潜江。1988年5月撤县建市。1994年10月被列为湖北省直管市。</div> 据清朝康熙年间《潜江县志》记载,明朝中期,潜江就有南浦荷香、东城烟柳、蚌湖秋月、僧寺晓钟、芦洑宝塔等八大景点。今天我们看到的是:芦洑宝塔的巍巍身影。 它的前身:据有人研究史料,芦洑宝塔早期建在城北的汉江之滨,是民众为祈福消灾,抗御水患,降伏“河妖”而筹资建设的一座七层(取七级浮屠之意)的实心砖塔,塔高约21米。宝塔伫立江边近五百年,在水患的侵蚀下,于民国年间悲怆而悄然倒下,但其身影却深深地刻在了潜江民众的记忆之中。 <div>为了恢复潜江的文化地标,当地政府在曹禺公园内重新修建芦洑宝塔。重建后的芦洑宝塔高56.90米,共九层,成为潜江新的标志性建筑。</div> <b>当今的芦洑宝塔其特色在于:</b>1层数蕴含深意,塔身共九层,每层五米,取“九五之尊”之意,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div>2融合佛教文化,每层供奉一尊佛像,顶层设有钟和鼓,塔基内置放藏经纳宝的宝盒,增添了宗教文化的内涵。</div><div>3建筑设计精美:外形采用仿明清大木结构,古朴大气,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相融。<br></div> 总之,重建后的芦洑宝塔不仅在外观上重现了古代建筑的雄伟与精致,还在功能和意义上进行了现代化的诠释,使之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 <div>我将这次活动冠之为“儒行追宗”,是因为我们的父辈少小离家,负笈远游,终成教书育人之业(古谓之儒)。他们立身以德,处世守礼(可谓儒行)。今日我们寻访其成长故里,重走其求学之路,感受其笔下水乡,瞻仰其道德文章,传承其真情至性,岂非人生至乐哉!<br></div> 争相摄影!不妨为这些值得心跳加速的瞬间按下暂停键。多年后当我重新翻阅时会看见,那些本以为稀松平常的日子,原来缀满星辰。 妹妹杜再全和妹夫冯小清。妹夫在市委任过秘书,参与编写过地方志,妥妥的学富五车。任何一个景点,大到古迹、建筑、街道,小到一花一枝,它都能讲出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大姐夫张兰秋,龙湾人,中学数学老师,校长。气质儒雅,学问高深莫测。这次收到大姐的礼物是自已种自已制作的纯天然榨菜,果然味道特别鲜美。 我们逛到与塔隔湖相望的西边——曹禺大剧院、国家戏剧交流中心、国家戏剧创作基地,南边是世博博物馆。 此塔与曹禺故居以及世博会湖北馆连成一体,成为当地一个休闲景区。 <p class="ql-block">青铜鼎似乎为仿制铁器,风吹雨打,锈迹斑斑。上书四字似乎是:“百杏世博”,对否,还请专家指正。</p> 世博湖北馆原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场馆之一,后经湖北省政府批准在潜江复建。其外形以古篆书“水”字为原型,以水流动的形状轨迹作为造型主线,外观设计融入湖北特有的符号——楚风云翔,总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米,展示面积600平方米。 有点遗憾的是大门紧闭,只好隔着玻璃门向内瞄。等待下次吧。 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 HAIBAO寓意“四海之宝”以“人”为创意核心。人,既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也是美好生活的体验者。 收到妹妹在新的美好祝福:见到姐姐姐夫,特别高兴;听到姐姐的病情,徒生几分怜惜更期望姐姐好好保重身体!<br>我们这个年龄都是带病生存,您是一位了不起的姐姐活得很通透,相信您一定会乐观生活。祈祷您身体安康、天天吉祥! 这次行踪让我非常感概:如果有情义,朋友情可以转化为亲情,如果无情,亲情也会转化成陌生人。感谢我们的父辈用他们的德行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并使其精神得到传承。我们以此加深了相互间的互动、交流和理解,也愿我们薪火相传,世代友好! 人终其一生的追寻,最终还是那一方故土。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只有风吹新绿的簌簌低语。时光在这里沉淀成晨露,每一刻都浸透着泥土的芬芳与炊烟的温柔,这便是生活最本真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