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罗庄区属于临沂县,历史上并不是一个显眼的存在,在湖台遗址、吴白庄汉墓、朱陈窑址被发现前,罗庄最有名气的地方,就是泥沱湖,最美丽的风景,就是“泥沱月色”,成为明代的“琅琊八景”之一。这个泥沱湖,就是今天的双月湖。 <p class="ql-block">双月湖,作为罗庄区标志性景点,对罗庄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琅琊八景之一的“泥沱月色”,美丽的风景让人向往让人沉醉。其实,双月湖不仅仅是美丽的风景,而且,也是罗庄人的生活所依,生命所依,多少年,多少代,双月湖都在滋养了两岸人民,成为罗庄人的母亲湖。</p><p class="ql-block">当《寻梦罗庄》系列开启后,我列了几个题目,朋友们最想看的是《双月湖的前世今生》。多年前双月湖的风光是什么模样,双月湖畔的人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想知道的,也是我想知道的,下面,我们就一起开启双月湖的文化之旅吧。</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银凤陶瓷生产的“泥沱月色”瓷盘</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双月湖航拍图</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从天而降的双月湖</font></b></h1> <p class="ql-block">双月湖,位于罗庄区驻地,在湖南崖村以北,湖西崖村以东,营子村、白衣庄以南,八块石、响马岭以西。过去,双月湖是临沂县最大的自然湖泊,水面开阔,一年四季都有水,平时水面如镜,风景如画。民国《临沂县志》记载:“泥沱湖,城西南18里,周十余里,中有圆洲,水环如镜,俗称泥沱月色即此。”</p><p class="ql-block">罗庄区是临郯苍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形以平原为主,只有这里四周高,中间低,形成一个比较大的湖面,双月湖是怎样形成的呢?当地传说,很多年以前,有一个金盆从天而降,在地上砸出一个大坑,就是双月湖。虽然是个传说,但是,附近湖南崖、湖西崖等村庄的群众,都有拾到碎小陨石,而且湖南崖南山就是一座铁矿石山。看来,陨石降落撞击地面,形成双月湖,也不是空穴来风。</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双月湖是从天而降的金盆砸出来的,那么双月湖的水又是从何而来的?原来临沂的位置是北高南低。双月湖的水就是临沂城西的河水雨水,经过陷泥河,注入双月湖的。</p> <p class="ql-block">双月湖原名泥沱湖,当地人称他为泥汤子湖,是当地人有苦难记忆的地名,在20世纪90年代整治之后,湖面恢复,湖泊也更名双月湖。</p><p class="ql-block">关于双月湖这个名称,有人说是因为当时治理泥沱湖的时候,在区政府大楼前面的大路两边各清理了一个汪塘,因此叫作双月湖。而民间也有“泥沱湖双月”说法,说在很多年以前,附近村里的一个老太太早起,就在湖里看见了两个月亮。因此,泥沱湖变成“双月湖”,大家都非常接受。</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双月门</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神秘的老龙潭</font></b></h1> 双月湖十一孔桥的南面,就是老龙潭。老龙潭是双月湖最深的地方,也是老百姓求雨的地方。虽然双月湖不缺水,但到了旱季,也会面临缺水的困境。老百姓就在湖南崖村北门外摆出供桌,对着老龙潭求雨,后来,在湖里挖出了一个大石囤臼子,老百姓就奉为神物供起来烧香拜祭,燃放鞭炮。<br>湖南崖村的老人说,老龙潭这个地方非常神秘,过去这里曾经是一片城池。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龙潭</h3> 传说过去村里长出了一棵枣树,有个南方人说这棵树一定不要砍,等他回来再说。可村里有个人不管那些,看着枣树粗细正合适,就砍下来做了粪叉。有一天他早起来拾粪,出了北门发现是一座城池,于是他就走了进去,里面卖什么的都有,他想到家里需要买布了,就去买布,卖布的人不要钱,把布送给了他。回家后他老婆说,这些布不够用,还要再买一点。第二天他又去买布,结果这次买的布就不如上一批布质量好,手一撕就碎了。第三天再去,就不见那片城池了。后来那个南方人来了,听说枣树被砍非常遗憾,说那棵枣树还没有成熟,只能开两次门。拾粪的人都用完了,这个神奇的城池就再也看不到也进不去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湖南崖村</h3> 据说双月湖下面有溶洞,湖眼在区委大楼东南,在大楼南的桥两侧也有湖眼。溶洞里的水满了就不会往下漏水,水面小的时候,洞里的水不多,也不会往下漏。传说双月湖的湖水,与宝泉寺的泉水是相连的,无独有偶,这与平邑县雷泽湖与泗水泉林相连的传说相似。<br>据清光绪《费县志》记载,在平邑县西北部与泗水县交界的地方,曾经有一个漏泽湖,也称雷泽湖,就有这种盈漏现象。它就是一年一漏,漏水的时候,声音与巨雷轰响,传得很远,而双月湖的漏水的时候,动静没有那么大,只有湖水的涨落。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双月湖边是家乡</font></b></h1> “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这一首《洪湖水浪打浪》,唱的不仅仅是洪湖这个鱼米之乡,也是双月湖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在湖边生活,随着湖水的涨落,附近的群众过着半农半渔的生活。上湖种地下湖抓鱼。水少的时候当农民种地,水多的时候当渔民捕鱼。<br>双月湖一带的土地肥沃,麦子长得特别好,虽然生活在湖边,也不是风调雨顺,不是旱了就是涝了,旱了收不到麦子。涝了在水里抢麦子,和双月湖抢饭吃。<br>双月湖里的鱼特别多,各种淡水鱼都有,鱼多到什么样子呢?有时候推车过去压死一片鱼,在车辙沟里、在脚窝子里,鼻子眼子里都是鱼。<br>当地人吃鱼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豆子开花,捞鱼摸虾”。在双月湖边五六十岁的罗庄人记忆中,每年都有抓鱼季,村集体组织村里人集中抓鱼,再分到各家各户。这种抓鱼方式叫huo鱼。就是在浅水区域用泥巴围成一个小汪,然后用小水桶向外泼水,等到把水泼干了,就好抓鱼了。在湖区,家家户户都有大点缸,把抓来的鱼放在缸里,想吃就捞出一条。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湖西崖村</h3> 湖水的涨落,对湖上人家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常常面临着旱灾和水灾交替的威胁。干旱的时候,湖的黑泥干裂出很深的缝,一条腿都能伸进去,家长都不让小孩在附近玩,怕出危险,在粘的时候,一脚踩下去,连鞋子都拔不出来,烧窑不用湖泥,但还是孩子们玩泥巴的好材料。可以做成手枪,也可以做成小泥碗,“摔哇哇”的游戏。<br>如果雨水太大,就会泛滥成灾。双月湖就会变成一片汪洋,如果湖水直接涌进湖南崖的北门,基本上就是颗粒无收了,说到底还是靠天吃饭。因为受灾严重,在民国初期有人号召大家挖出鱼梁沟,将双月湖的水引入南涑河,水的问题是解决了。但是,让双月湖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双月湖就不再是湖,而是一块洼地,沼泽地了。加之气候逐渐变得干旱少雨,双月湖水面越来越小,最后消失。“泥沱月色”和捞鱼摸虾,只是在人们的记忆中了。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风光这里独好</font></b></h1> 随着罗庄镇经济的发展,富裕后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也越发怀念当时“四处野鸭和菱藕,秋来满舨稻香”的湖区风光。1992年,罗庄镇党委、政府组织全镇人民进行双月湖的清淤改造。并将原来的有苦难记忆的泥沱湖,改名双月湖。三十年过去了,双月湖公园改造提升,再现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美丽风光。<br>双月湖公园在设计上,把月亮的文章做足,它不仅是再现了泥沱月色之美,把中国的赏月文化,也给予更丰富的体现,让游客不出罗庄,就能在双月湖中看到全国各地最好的月色。十一孔桥,是颐和园里的月色,三亭廊桥,是扬州瘦西湖里的月色,特别是这座廊桥,直接把扬州的风景来了,扬州的明月夜也就有了。“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双月湖景色很美,夜色更美。不管是三亭桥,还是十一孔桥,每个桥孔都像一个月亮。夜晚的双月湖绚丽多彩,十一孔桥上色彩变换,犹如跳着大唐的霓裳羽衣舞。双月湖公园人来人往,欢声笑语不断,朋友说这里是利用率非常高的公园,也是孩子们的乐园,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人们唱歌、舞蹈,享受着幸福生活,消除一天的疲惫,<br>我们期待夏秋时节,某个月圆之夜,与三五好友赴约,再来双月湖,举杯邀月,一起来欣赏“菱荷并茂,月夜泛舟,香风四来,花气拂人”宛如仙境的双月湖之夜吧。 摄影:罗庄区摄协<div> 王庆安</div><div> 乔红</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