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县三里汇溪书院

丝弦乐

<p class="ql-block">  上林县三里镇文化教育源远流长。据记载可追溯到清朝时期(1820年)江西人陈词到上林三里任县丞时创建的——汇溪书院。</p><p class="ql-block"> 说到陈词,先说他与当时借病辞官回乡张鹏展的深厚的友谊。1820年江西人陈词到上林三里任县丞刚到任就派差役将自己所做的诗送予张鹏展,张鹏展读完诗内心狂喜,认为上林有幸,能得如此贤才治理。他对陈词其实早有耳闻,且心下钦佩。陈词二十岁时己是名闻京城著名的书法家,笔法遒劲圆丽。</p><p class="ql-block"> 几个月后陈词到平山草堂拜访张鹏展,两人一见如故,畅谈中提到三里古城至明朝建制两百多年来,城内外没出过一个秀才,读书人也寥寥无几,文风不振。他不无内疚的认为不是隽秀的三里城缺人才,而是地方官员未尽引导职责。于是陈词决定捐尽数年积攒的俸金,在三里官署厅堂的左边建“也园",东边造“哦松亭”(陈词字号是“哦松”),再往东边的空地建三层楼阁,上层供奉魁星,中层供奉文昌帝君,下层为讲堂,环绕讲堂的左右均为学舍。</p><p class="ql-block"> 经过几年的筹建,道光五年即1825年汇溪书院在三里城建成。陈词邀请张鹏展登阁一览。张鹏展在《三里文昌汇水书院记》中,将书院的规模与湖光山色着意描摹了一番:“楼高出城,诸峰环绕,西北诸水汇于前,若襟带,跨石梁为汇水桥,山光水色照耀于槛楹间,洵足豁人心目。”出于友情,张鹏展担任汇溪水书院的山长。张鹏展任汇溪书院时曾为三里城隍庙古戏台楹联一副:</p><p class="ql-block">逸板敲歌,莺啭律催花密,</p><p class="ql-block">轻衣舞步,燕飞晴拂袖横。</p><p class="ql-block"> 陈词政务之余,不辞劳累,召集学院书学生亲自指导“口讲指画”,又替他们的作文做详细点评,如慈父如兄长般循循善诱,自己写的好诗句也与学生在“哦松亭”一起分享赏读。学生在此风景如此美丽的书院中读书,又有名师读书教导,如果不长进也实在说不过去。这一年书院学子三里人何金兰得到学使祝蘅畦的赏识,取为秀才,祝学使转任经过三里时,才得知何金兰是由陈词培养出来的,钦佩之于写诗赞叹陈词的功德。三里也因为陈词因为汇溪书院而文风日盛,陈词以自己所为证明边僻之地也能教育出栋梁之材。三里乡民感恩陈词,为陈词立生祠堂来铭记他的恩德。</p><p class="ql-block"> 张鹏展也评价陈词的贤德,说他既不惜财又不惜力,这样的人实在难得。确实,建书院,嘉惠久远,不但是三里附近受惠,还有远自忻城、迁江(今属来宾市)的学子来此求学上学,汇溪书院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人才。</p><p class="ql-block"> 汇溪书院建成13年后,上林县丞邵宇堂又在三里城南的印山上建了一座斗光塔,“斗光"取文光如射斗之意。“文风矗立,则文运更开”,希望通过建塔,三里被选拔的人才不可枚举。</p><p class="ql-block"> 50多年后的1878年,湖南人徐显荣来到上林三里任代理县丞,像是专为承继陈词的衣钵而来。他倡建节义祠,修整汇溪书院,宴请有名望的教授来书院驻讲,每个月的初一、十五便是亲自到书院讲学,并与学子们一起习礼。1881年他任职期满与三里营武官和当地士绅在汇水桥畔赋诗作别,徐显荣作《闻将瓜代偶赋》“平情察物敢营私,况是疮痍满目时。作吏无才渐瓦砾,爱民有志佩箴规,游鱼谩诩春先乐,去雁犹留别后诗,囊囊萧山然无菌绢匹,权收山水入新诗”。(今汇水桥畔石刻仍在)。这首诗最能体现他的品行,公正廉洁,诗中对三里民众及三里山水的热爱之情,呼之欲出。也就在这一年(1881年)立的“汇溪书院”赋诗碑,记县丞徐显荣办“汇溪书院的功绩”,由其学生赋诗碑刻,彰显对老师的敬重!将徐显荣在上林的功绩刻入石壁,至今犹在。</p><p class="ql-block"> 斯人已矣,而三里民众感恩他们,建生祠或写诗文或刻石,将他们的功德成为永恒的记忆,供后来人在仰望中传承!当年汇溪书院所在的地方,民国时是县里第二小学,今日是三里镇中心小学,陈词、徐显荣若泉下有知,定会欣慰不己!不断的书香文脉,乃是最高的敬重与纪念 !</p><p class="ql-block"> 书院取名汇水又名汇溪,自然与濒临汇水河畔有关。汇水河由江垌河、上布河和文柏河、大龙洞河等支流交汇而成,那么书院的名字或许还蕴含斯文如汇流之意义,涓涓细流交汇可成大江大河。</p><p class="ql-block"> 三里古城何其荣幸,有这么多文人墨客为他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给这片风光旖旎的土地增添了一份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情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