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背刘氏十一郎公祠重修近况

大富洋

<p class="ql-block">一座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家族荣耀的建筑,巍然屹立于福建省上杭县中都镇田背村的青山绿水之间。这座宗祠不仅是刘氏宗族的精神象征,也是地方文化的重要遗产。</p> <p class="ql-block">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刘十一郎公祠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朝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最初建立在中都圩下街,以纪念中都田背刘氏宗族开基祖十一郎公的德行与功绩。十一郎公以其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智慧和对宗族的重大贡献,成为当地刘氏宗族的精神领袖。宗祠初建时规模宏大,上下两厅、六厢并列,大门楼镌刻“刘氏宗祠”四字,庄严肃穆,气度非凡。然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破四旧”运动中,古祠不幸遭到破坏,遗址被中都卫生院占用,宗族祭祖活动一度中断。</p> <p class="ql-block">重建历程</p><p class="ql-block">岁月流转,宗族血脉未断。2010年,在外迁临城上登的刘日元宗亲和广东惠东刘斯强宗亲的倡议下,田背十一郎公后裔迅速响应,成立筹建委员会,群策群力,共襄盛举。无论身居何方,宗亲皆慷慨解囊,捐资献物,齐心协力。重建工程于2012年1月9日奠基动工,选址在田背村,依托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建成的元镇公祠基址,改建扩建而成。新祠占地六千余平方米,建筑面积两千平方米,总投资逾一百九十万元。历经数年艰辛,终在2015年10月竣工,并举行盛大开光庆典。由于资金和当时环境所限,室外广场工程近期才进行整体修缮。</p> <p class="ql-block">宗祠特色</p><p class="ql-block">新建成的宗祠飞檐斗拱,雕梁画栋,与自然山水相映成趣,成为刘氏宗族的精神灯塔。宗祠落成后,新一届宗祠管委会在碧文会长与刘瑞祥总顾问带领下,积极开展宗亲联络与宣传工作。通过规范资金管理、完善管理制度,推动宗祠后续工程全面升级。祠堂周边环境焕然一新:地面硬化、花岗石铺设、条石台阶与护栏安装,首批为捐款三十万元以上的爱心人士树立“兴旺柱”,并完成厕所整体改造。总计投资一百八十余万元,每一项工程皆凝聚宗亲心血,彰显集体智慧。</p> <p class="ql-block">文化传承</p><p class="ql-block">宗祠是纪念先辈,传承好家道好家风,孝道文化传承的场所,是家族精神的永恒寄托。弘扬先祖遗风,乃宗亲义不容辞之责。值此新时代,尤需以文化为纽带,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对年轻一代的教育与引导。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让后辈深入了解宗族历史,宗祠文化,激发其对家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使其自觉成为文化传承的主力军。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持续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文字撰稿:刘瑞祥</p><p class="ql-block">图片提供:刘瑞祥 刘富祥</p><p class="ql-block">编辑:刘富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