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青铜博物馆之旅

幸福

<p class="ql-block">山西青铜博物馆基本陈列《吉金光华》共展出文物2200余件,上起陶寺,下至秦汉,跨越整个青铜时代,演绎了中国青铜文明的辉煌乐章。展示内容分“华夏印迹” “礼乐春秋” “技艺模范”三部分</p> <p class="ql-block">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阶段,以铸造、使用青铜器为标志。</p><p class="ql-block">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国家之一。青铜文化在夏代已经成熟,到商周达到鼎盛。山西地处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陶寺遗址的红铜制品和中条山地区夏商时代的采铜、冶铸遗址,呈现了中国早期文明发展的重大成就。山西青铜器体现了商周王朝的文化脉络,反映了中国礼乐文明发展演变的进程,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面貌。春秋中期以后,晋系青铜铸造工艺不断创新变革,达到了技术和艺术上的巅峰,是东周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青铜先声</p><p class="ql-block">陶寺文化是中国青铜文明萌芽阶段的代表。龙山文化晚期,方国文明如满天星斗,地处中原和北方文明交汇地带的陶寺融合众流,不仅在社会生产力上突飞猛进,在社会复杂化进程上也迈出关键一步。城市、大型公共建筑、贵族墓葬、文字、礼制性艺术、科学技术相继出现和成熟。在众多方国之中,陶寺脱颖而出,率先走向王国文明。这里就是最初的"中国",也是青铜时代的先声</p> <p class="ql-block">率土内外</p><p class="ql-block">商王朝国家政治疆域的地理架构为王畿、四土(四方)和四至三个层次。王畿是以商邑为轴心的商地;四土(四方)位于王畿之外,由商王朝贵族、官吏统治区域和从属于商王朝的方国活动区域共同组成,这是开放且不稳定的区域;四至,位于四土(四方)之外,是商王朝和商文化势力影响地区。从山西商代青铜器的分布和不同文化特征,可以看到从早商到晚商国家政治疆域三个层次的历时性变化。</p> <p class="ql-block">翼方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商(约公元前1600年一前1046年)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簋( gui )</p><p class="ql-block">商(约公元前1600年一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灵石县旌介墓地1号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母子丁天鼋( yuan )单( zhi )</p><p class="ql-block">商(约公元前1600年一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天鼋( yuan )犬觥( gong )</p><p class="ql-block">商(约公元前1600 一前1046年)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商代族徽</p><p class="ql-block">族徽,也称族氏铭文,是指商周青铜器上用以标识铜器主人家族的微号。这类铭文往往象形、简短,内容多与家族的职事、封地等有关;有一些复合族徽,与家族的分化、繁衍有关。族徽流行于商代晚期,在西周早期仍有沿用,西周中期之后趋于消失。</p> <p class="ql-block">赫|赫|晋|邦</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之后,新建立的西周实行了有别于前朝的统治策略。"分封建国"政策先后确立了七十一个诸侯国,与周王室同属姬姓的达到五十三国,晋便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晋国建立之初,周围方国林立,诸戎环伺。武公、献公以降,晋国逐步兼并周边诸国。文公时,会诸侯于践土,晋被推为盟主,由此晋国成为称霸一方的大国,"天下扼塞巩固之区,无不为晋有"。</p> <p class="ql-block">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叔虞于唐,地域方百里。其子燮父改唐为晋。文侯护周平王东迁,晋国开始崛起。春秋时,献公开疆拓土,荀、霍、杨、先、霸、贾、佣、虞等封国相继并入晋国版图,至文公时称霸天下。晋国历经600余年,38位国君,励精图治,国力雄厚。疆域最大时地跨今山西全境,内蒙古南部,陕西东部,河南西、北部,河北中、南部和山东西部。晋国称霸150余年,为韩、赵、魏称雄战国奠定基础。</p> <p class="ql-block">晋侯僰( bo )马壶</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一前771年)</p><p class="ql-block">曲沃县北赵晋侯墓地92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晋侯臣斤(pl)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一前771年)</p><p class="ql-block">曲沃县北赵晋侯墓地92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霸国墓地</p><p class="ql-block">霸国是文献失载的西周封国,为婢姓狄人所建,与周王室、晋国、佣国、燕国等国均有密切关系,约在春秋早期被晋国所灭。2007年发现的翼城县大河口墓地,经出土青铜器铭文证实是一处霸国墓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发掘西周早期至春秋早期墓葬2200余座,出土文物2.5万余件,其中礼乐器近300件。霸国墓地的发现为西周分封制度、器用制度和族群融合等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被评为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p> <p class="ql-block">霸国墓地1号墓</p><p class="ql-block">西周早期晚段之际霸国国君墓葬。长方形竖穴土扩墓,葬具为一棺一椁。墓主为45-50岁之间的男性。在墓室的二层台上随葬有漆木人俑、盾牌、兵器等,四壁有壁龛11个,龛内随葬大量漆木器、原始瓷器和陶器等祭祀用器。出土青铜器、原始瓷器、陶器、玉石器、漆器、木器、骨器、龟甲、鹿角、蚌器、贝等随葬品达3400余件。青铜器铭文显示,墓主霸伯与周王朝重臣芮公往来密切,霸国还与燕国存在联姻关系。</p> <p class="ql-block">倗国墓地</p><p class="ql-block">倗国是文献失载的西周封国,为婢姓狄人所建,与晋国、霸国有密切关系,约在春秋早期被晋国所灭。2004年发现的绛县横水墓地,经出土青铜器铭文证实是一处佣国墓地,面积约3.5万平方米,发掘西周早期至春秋早期墓葬1300余座,出土文物1.4万余件,其中青铜礼乐器320余件。特别是1号墓出土的荒帷引人瞩目。佣国墓地被评为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p> <p class="ql-block">凤鸟纹尊</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一前771年)</p><p class="ql-block">绛县横水倗国墓地1011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凤鸟纹提梁卤( you ).</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p><p class="ql-block">绛县横水倗国墓地1011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义尊</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一前771年)</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明器</p><p class="ql-block">在古代的随葬品中,既有实用器,也有专为随葬而制作的明器。明器是葬礼用器,制作粗糙,始见于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常见铜质或陶质的明器。秦汉时期,青铜明器时有发现,陶质明器的种类和数量 著增多。</p> <p class="ql-block">金石和乐</p><p class="ql-block">音乐产生于原始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进而发展成人类表达情感的工具。周代,随着礼制的完善,"乐"成为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礼"定规范明贵贱,"乐"重教化求和谐。礼、乐互为表里,承担着礼制的核心使命。</p><p class="ql-block">周代的乐器以大小成列的青铜编钟和石质编磬为基本组合,辅以鼓、琴等。因身份和场合的不同,乐队的组合和演奏内容都有严格规范。</p> <p class="ql-block">盘蛇形鼓座</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年一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编钟</p><p class="ql-block">编钟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盛行于春秋战国,由形制相同大小相次的青铜钟组成,分甬钟、钮钟、镈钟。编钟是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族等级的象征。身份不同,所配享的编钟数量也不同。重大礼仪活动中,美妙的编钟乐曲,祥和、庄严。</p> <p class="ql-block">编磬</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年一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我 武 惟 扬</p><p class="ql-block">"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戎"即武事,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两大主题之一。两周时期,出师之前要祭社杀牲、并以血涂鼓;战争当中要行卜筮之事,向先祖、河神致祭,祈求胜战;战后要行献俘礼,宴享将士、抚恤亲属。属于武事的还有田狩之礼,即大菟礼。晋侯曾多次行大鬼礼,教民以礼,整顿军队,任命将帅。考古发现的大量车马器和兵器,多是戎马仪行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宜安戈</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年一前221年)</p><p class="ql-block">临县窑头古城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我</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一前771年)翼城县大河口霸国墓地2002号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刖( yue )人守囿( you )车</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年一前476年)</p><p class="ql-block">闻喜县上郭墓地7号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立身以礼</p><p class="ql-block">春秋以来,贵族阶层不仅在政治生活中利用鼎簋等礼器,表达自己的身份地位,同时也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其它青铜制品,来表现自己的尊贵和富有。因此,使用带钩、铜镜、精美刀具、弄器等日渐成为一种时尚,并且以此作为善自约束、端正衣冠、彬彬有礼的一种精神文化追求。"不学礼,无以立。"生活用器作为修身之"礼",是礼乐制度内涵的延伸。</p> <p class="ql-block">霸姬盘</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p><p class="ql-block">翼城县大河口霸国墓地2002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蒜头壶</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礼通四方</p><p class="ql-block">夏、商、周时期,山西境内华夏与戎狄交错杂处。晋国建立后,与周围戎狄战争不断,同时文化交流也很频繁。</p><p class="ql-block">多年来,山西发现的青铜器,有来自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的倒钩铜矛、鄂尔多斯式兽首刀、鹤嘴斧、动物形牌饰;还有来自两周诸侯国的鲁侯鬲鼎、吴王夫差鼎、秦式短剑等。这些青铜器反映出当时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的社会现实。</p> <p class="ql-block">下宫之难与赵氏孤儿</p><p class="ql-block">春秋晚期,晋国公室与卿族、卿族与卿族之间斗争日炽。晋景公</p><p class="ql-block">十七年(前583年),赵朔之妻庄姬</p><p class="ql-block">因故诬告赵氏谋反,晋景公召集诸</p><p class="ql-block">卿大夫攻打赵氏下宫,族灭赵氏,</p><p class="ql-block">史称"下宫之难"。赵氏门客程婴</p><p class="ql-block">和公孙杵臼舍命挽救"赵氏孤儿"</p><p class="ql-block">赵武(赵简子祖父),使赵氏血脉</p><p class="ql-block">得以延续。这个故事被创作成不同的艺术形式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赵卿之制</p><p class="ql-block">春秋以降,周天子势衰,诸侯争霸。西周以来的社会秩序发生了深刻变化。</p><p class="ql-block">伴随晋国称霸的历程,晋卿赵氏逐渐崛起。赵衰( cui )、赵盾、赵鞅(简子)等赵氏宗主屡掌晋国政柄,地位显赫。赵简子谋略宏远,营建晋阳,开创晋国新局面,死后葬于晋阳。太原赵卿墓即赵简子之墓,从随葬的青铜器、玉器及车马坑等情况看,其等级和规模堪比诸侯,为我们再现了春秋晚期的制度革新和社会气象。</p> <p class="ql-block">晋阳古城</p><p class="ql-block">晋阳古城遗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龙山脚下,面积约20平方公里。晋阳城是晋国正卿赵简子创建的一处军事重镇,自公元前497年始,先后由赵氏家臣董安于和尹铎营建并治理。公元前475年,赵简子去世,葬于晋阳城北,生前创建经营晋阳,死后埋葬守护晋阳。</p><p class="ql-block">晋阳城军事政治地位特殊,有赵国初都、汉晋干城、东魏霸府、北齐别都、盛唐北都、五代四都等称号,毁于宋太平兴国七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灭北汉之役。</p> <p class="ql-block">晋阳之围</p><p class="ql-block">春秋晚期,赵氏在晋阳先后经历了两次危机,两度被围。</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97年,邯郸赵午因失信于赵简子被杀,范氏和中行氏借此对赵氏进行军事打击,简子退守晋阳,初建的晋阳城遭围攻。简子与智、魏、韩三氏结盟,击败了范氏和中行氏,从此,晋国政归四卿。</p><p class="ql-block">前453年,势力最强的智氏胁迫魏氏、韩氏围攻晋阳,引汾水、晋水灌城,晋阳再次面临危机。简子之子赵襄子派人策动魏、韩两氏倒戈,击败智氏,从此三卿专政,随之引发了三家分晋的历史大变局。</p> <p class="ql-block">蟠螭纹镬鼎</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年一前476年)</p><p class="ql-block">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虎形灶</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年一前476年)</p><p class="ql-block">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虎形灶</p><p class="ql-block">炊具,多用于户外野营。由灶体、釜、甑、烟筒共7件组成。通高162厘米,可以拆卸和组装,便于行军作战或游猎使用。灶体内有小凸齿,用于搪灶挂泥,似今山西农村或小城市居民冬天用的煮饭烤火铁炉。炉膛涂泥,既可保持温度,又可节省柴薪,也能保证炉膛的热量集中,精巧实用。</p> <p class="ql-block">鸟尊(仿制品)</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年一前476年)</p><p class="ql-block">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人形铜灯</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年一前221年)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兔尊</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一前771年)曲沃县北赵晋侯墓地8号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兔首觯( zhi )</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p><p class="ql-block">绛县横水佣国墓地2002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古韵新风</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列国争雄,变法图强,百家争鸣,变革是时代的主题。青铜器作为传统礼制的重要载体也发生新的变化,三晋青铜器成为整个中原地区的杰出代表。精巧的造型,广泛的分布,反映了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新的礼器组合鼎、豆、壶的出现,反映出"礼"随时代的潮流而改变。</p><p class="ql-block">秦汉以降,中国社会由列国纷争走向多民族统一。青铜器不再居于社会文化的中心地位,而是步入到寻常生活。质朴、实用的风格,折射出别样的时代精神。</p> <p class="ql-block">雀鸟熏炉</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220年)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博山炉</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220年)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钟鸣鼎食</p><p class="ql-block">礼乐制度肇始于周公"制礼作乐",西周中期以后趋于完备,蔚为大观。"礼"是周代社会的核心,规范等级秩序,"乐"是礼制施行的保障。西周礼制包括鼎簋制度、乐悬制度、族墓制度、棺椁制度等,复杂的器用制度彰显严格的等级秩序。</p><p class="ql-block">钟鸣鼎食是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数千年发展演变,礼仪文化已渗透到国人的血脉之中,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p><p class="ql-block">考古发现,青铜礼器和乐器常一同出于商周高等级贵族墓葬中,表明礼器与乐器的配合使用已经成为表达礼制的程式。</p> <p class="ql-block">冶 石 成 金</p><p class="ql-block">人类发现和使用铜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早利用天然矿石制作装饰品或颜料。冶铜技术的发明是划时代的进步,人类从此获得可重复利用、性能优良的材料,并制造出多种合金,青铜即其中的代表。中国虽然未夺人先声,但却后来居上,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p> <p class="ql-block">殊途 同 工</p><p class="ql-block">青铜器的铸造按模的性质,可分为块范法和熔模法。前者的模材质多样,可据以翻制铸型(范和芯);后者的模可以熔化流出形成型腔。两种方法虽有差异,都可以铸造出形制不同、纹饰精美的青铜器。</p> <p class="ql-block">铸物象形</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的铸工,在青铜器造型及纹饰设计中,以自然和生活为师,将山川河岳、风雨雷电、动物植物和生活场景等融入青铜器装饰,形成丰富多彩的青铜艺术,其中以动物形象为题材的青铜器,贯穿整个青铜器时代,包括龙、牛、猪、羊、象、兔、貘、驹、鱼、鸟、鸮、鸭等,或整器,或局部;或写实,或抽象,艺术想象力丰富,在青铜艺术中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貘( mo )尊</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一前771年)绛县横水倗国墓地2158号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立鸟形灯</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错彩镂金</p><p class="ql-block">青铜器铸成之后,还需要经过补铸、锯截、錾凿、刮削等工序,去除青铜器表面的毛刺、芒口、浇铸口等痕迹,打磨抛光之后,才得到青铜器成品。</p><p class="ql-block">战国前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礼器的青铜器越来越多成为生活用器,人们为了追求绚丽的色彩和显示尊贵的身份,采用镶嵌、鎏金、错金银、错红铜、包金、贴金等方式对青铜器进行装饰,使青铜器的装饰丰富多彩,达到艺术的高峰。</p> <p class="ql-block">错红铜圆壶</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年一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中国青铜器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常见于西周青铜器上的"子子孙孙永宝用"铭文,正是我们传承中华文明、汲取发展力量的祈愿。</p><p class="ql-block">青铜文明的保护、研究和展示,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文明守护者的不懈努力。</p><p class="ql-block">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山西公安机关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战果卓著,为保护文化遗产做出了重要贡献,为青铜博物馆建设提供了丰厚的展品资源。广大文博工作者披沙沥金,使得来自历史深处的吉金,重新绽放时代光华。</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