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日 参观月宫一号 及航空航天博物馆

一琳

<p class="ql-block"><b>  2016年3月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b></p> <p class="ql-block"><b>  设立这一纪念日,是为了纪念中国航天事业成就,发扬中国航天精神。</b></p> <p class="ql-block"><b>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华民族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以此为标志设立“中国航天日”,具有代表性和纪念性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为纪念中国航天日,今年北航在4.24日向社会开放月宫一号,月宫一号是中国研制的地面模拟太空封闭生态系统实验装置,用于研究航天员在太空长期生存的生命保障技术。</b></p> <p class="ql-block"><b>  核心功能,就是模拟太空环境,实现人员在封闭系统内的生存,通过植物种植、动物养殖、废物处理等环节,构建自给自足的生态循环(如氧气、水、食物的再生利用)。</b></p> <p class="ql-block"><b>  其意义是为载人航天长期驻留、深空探测等任务提供技术支撑,验证地球外生存的可行性。</b></p> <p class="ql-block"><b>  典型实验曾开展多人长期密闭实验(如2018年“月宫365”实验,4人驻留365天),探索人类在封闭环境中的生存极限。</b></p> <p class="ql-block"><b>  几块展板详细的介绍了月宫一号的组成、设备、实践活动时间等等。</b></p> <p class="ql-block"><b>  听老师们及视频介绍,简单的了解了月宫一号的工作状态。</b></p> <p class="ql-block"><b>  在月宫一号小小的实验室里,听看还是真不过瘾,我们慕名又来到了北航校园里的航空航天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是一座集教学、科普、文化传承为一体的综合性航空科技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其前身是成立于1985年的北京航空馆,在北京航空学院飞机结构陈列室和飞机库的基础上扩建而成,1986年10月25日正式面向社会开放。2012年10月21日重新开馆并更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博物馆经近4年原址新建并扩宽展品,2012年甲子校庆重新开馆并更名,集教学、科普、文化传承为一体,是航空航天国家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航空航天科普与文化、北航精神以及青少年爱国主义,国家教育的重要基地。</b></p> <p class="ql-block"><b>  博物馆景区面积8300平米,分为长空逐护,银鹰巡空,排丹何天,空天走廊4个展区。</b></p> <p class="ql-block"><b>  300多件国内外公认的航空航天文物精品以及结构、发动机、机载设备等珍贵实物,承载着丰富的科学原理和厚重的历史积淀,展品还通过高科技手段展示了航空航天原理以及人类飞天的历程。</b></p> <p class="ql-block"><b> 展品包括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美、苏等国飞机在内的30余架国内外实体飞机和导弹等。</b></p> <p class="ql-block"><b>  廊展区位于二层,包括航空科技史与航天科技史两部分,展示航空航天发展的科技历程;神舟问天展厅分火箭与导弹、卫星与探测器、载人航天、航空航天互动区、学生作品区五大展区,展示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技术成果。</b></p> <p class="ql-block"><b>  重要馆藏有P-61夜间战斗机(外号“黑寡妇”)、“北京一号”轻型旅客机、“歼-10A”战斗机、“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和格罗姆转缸活塞发动机等。</b></p> <p class="ql-block"><b>  作为航空航天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航空航天概论》《航空发动机原理》《飞机结构设计》《飞机环境控制》等12门航空航天类专业课程的现场教学任务。</b></p> <p class="ql-block"><b>  同时,它还是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定期开展科技与科普主题活动,如讲座、实践、培训、参观等,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航天文化。</b></p> <p class="ql-block"><b>  对于我们这些外行而言,北航航天航空博物馆的震撼来自直观的视觉冲击与超越认知的科技感。</b></p> <p class="ql-block"><b>  庞然大物的压迫感,真机展厅里,巨大的机身、机翼占据整个视野,甚至需要仰头才能看清全貌。</b></p> <p class="ql-block"><b>  比如新中国首架自主研制的“北京一号”客机,或是带着战场痕迹的老式战斗机,金属机身的质感和尺寸颠覆了日常对“飞机”的想象,让人真切感受到人类能把如此“庞然大物”送上天空的不可思议。</b></p> <p class="ql-block"><b>  跨越时空的对比,一边是早期木质骨架、布质蒙皮的简陋飞机,一边是现代流线型的隐形战机、航天火箭模型,直观展现科技飞跃。</b></p> <p class="ql-block"><b>  外行可能不懂技术细节,但能清晰感受到从“能飞”到“飞得更快更远更智能”的跨越,仿佛亲眼见证人类用百年时间完成了“从风筝到火箭”的奇迹。</b></p> <p class="ql-block"><b>  沉浸式的太空幻想,航天展区的火箭模型、返回舱实物、太空服等展品,搭配星空背景和互动装置,瞬间把人拽入“宇宙探索”的情境。</b></p> <p class="ql-block"><b>  即便不了解航天原理,也会被“登上月球”“火星探测”等场景震撼——原来那些只在新闻里的“遥远科技”,此刻触手可及。</b></p> <p class="ql-block"><b>  隐藏的故事感,每架飞机旁的铭牌写着“曾参加抗美援朝”“首飞成功日期”等信息,外行会突然意识到这些“钢铁机器”曾是守护蓝天的“战士”,或是科研人员日夜攻关的心血结晶。这种“冰冷机械背后的热血故事”,比单纯看科技更易触动人心。</b></p> <p class="ql-block"><b>  不需要专业知识,仅凭“亲眼看见人类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冲击力,就能让人从心底感叹:人类对天空的野心,真是既疯狂又浪漫啊!</b></p> <p class="ql-block"><b>  世界上仅存两架的P-61夜间战斗机(外号“黑寡妇”)。</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