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文字解读:着相与不着相的禅意探微》

布衣老张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研究红楼梦时要不要着相?我认为在研究《红楼梦》时,可以结合“着相”和“不着相”的思维来深入理解。</p><p class="ql-block"> 1. 着相理解</p><p class="ql-block">文字表面的细腻感受:从字面意思来看,《红楼梦》的文字十分精彩。例如书中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像描写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些文字直观地刻画出林黛玉的美貌、病态和多愁善感的形象。如果我们着相于这些文字,就能细致地想象出林黛玉的外貌和气质,仿佛看到了一个灵动却又病弱的少女形象,这是理解人物形象最直接的方式。</p><p class="ql-block"> 情节细节的把握:对于书中的情节,着相也很重要。比如宝玉挨打这一情节,从字面上看,是因为宝玉和蒋玉菡的交往等事件引发贾政的震怒。细节方面,贾政的愤怒情态、王夫人和贾母对宝玉的庇护举动等都有详细描写。通过着相于这些文字,我们可以梳理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在这个事件中的体现,这是研究小说情节的基础。</p><p class="ql-block">2. 不着相理解</p><p class="ql-block"> 挖掘象征意义:《红楼梦》中有许多象征元素。例如“通灵宝玉”,它不仅仅是一个玉石。从不着相的角度看,它象征着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和他在封建家族中的特殊地位。它所带有的文字和功能,暗示了贾宝玉的命运与整个贾府的兴衰紧密相连。再如大观园中的各种植物,潇湘馆的翠竹象征着林黛玉的高洁和清幽,衡芜苑中奇花异草的冷香象征着薛宝钗的性格和命运等。只有不局限于文字表面,才能挖掘出这些象征意义,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命运。</p><p class="ql-block"> 体会主题深度:从整体来看,《红楼梦》的主题也不局限于爱情故事。通过不着相的思考,我们可以发现它还包含对封建家族兴衰的描写、对封建礼教虚伪性的批判等诸多主题。书中对于贾府奢华生活的细致描绘,如元妃省亲时的盛大场景,从表面上看是家族的荣耀,但从深层次来看,这其实是一种繁华背后的凄凉,暗示了贾府走向衰败的必然性。这种对主题的深入挖掘需要我们不着相于文字表面的繁华表象,而是思考其背后隐藏的深刻含义。</p><p class="ql-block">3. 结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理解</p><p class="ql-block">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就是对《红楼梦》的初步阅读和理解,主要是着相于文字本身。读者会关注故事的情节发展、人物的语言和行为等表面内容。比如第一次读到贾母、王熙凤等人物对话时,会先从字面意思去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像王熙凤的巧言慧语,表面上看是她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讨贾母等长辈的欢心。</p><p class="ql-block">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深入阶段):当读者对《红楼梦》有了一定的积累后,开始尝试挖掘文字背后更深层的含义。这时会发现,文字不再只是简单的描写,而是蕴含着复杂的人物心理、社会背景等诸多因素。例如贾府的宴会场景,表面上是贵族的享乐生活,但深入思考会发现,这些宴会背后隐藏着家族内部的利益纠纷、权力争夺以及封建贵族阶层的腐朽本质。</p><p class="ql-block">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领悟阶段):在这个阶段,读者能够将文字表面的描写和深层的含义结合起来,以一种更加全面和透彻的方式理解《红楼梦》。比如再次审视书中人物的命运,既能从文字表面看到他们的喜怒哀乐,又能从深层理解他们命运的必然性,像晴雯的悲惨结局,既可以从她被逐出贾府等情节(着相)去理解她的不幸遭遇,又能从封建礼教对奴仆的压迫等深层原因(不着相)去领悟这一悲剧的合理性。</p><p class="ql-block">总之,在研究《红楼梦》时,“着相”和“不着相”是相辅相成的,结合不同的理解阶段,可以更好地把握这部伟大作品的精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鹧鸪天·红楼梦禅悟》</p><p class="ql-block">着相红楼梦里行,黛眉含泪意难平。荣华一梦空余恨,情爱千般总是零。思过往,叹浮生,世间万象本无名。看山看水皆成悟,方寸之间道自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