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昵称:敬静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美篇号:64818993</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图片来源于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常常想起那个在稻田里弯腰劳作的老人。他穿着最普通的白衬衫,裤腿高高卷起,双脚深深陷在泥泞的田地里。阳光照在他黝黑的脸上,汗水顺着皱纹的沟壑流淌,他却浑然不觉,全神贯注地观察着每一株稻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就是袁隆平,一个把毕生心血都献给水稻的老人。1930年出生的他,经历过饥荒年代,亲眼目睹过人们因饥饿而浮肿的面容。那时的中国,粮食产量极低,一亩地只能产出三四百斤稻谷。"让所有人都能吃饱饭"这个朴素的愿望,在他心中生根发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4年的夏天,袁隆平在安江农校的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特殊的稻穗。这株稻穗颗粒饱满,穗大粒多,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他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将其带回实验室。经过反复试验,他提出了"三系法"杂交水稻的构想。这个构想在当时被很多人认为是天方夜谭,但袁隆平坚信自己的判断。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试验的过程充满艰辛。为了寻找雄性不育株,他每天要在烈日下检查上万株稻穗。有一次,他在田里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中暑晕倒,醒来后第一句话却是问助手:"那株不育株找到了吗?"1973年,他终于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强优势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亩产突破500公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记得2019年去长沙采访他时,已经89岁高龄的袁老仍然坚持每天下田。他的办公室里堆满了各种水稻标本,墙上挂着一张中国地图,上面标注着各地试验田的位置。他说:"我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帚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乘凉。"这个"禾下乘凉梦"让在场的每个人都红了眼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袁隆平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粮食生产,更改变了世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带着杂交水稻技术走遍亚非拉的贫困地区。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他为"水稻爸爸"。他培育的超级杂交稻在印度、越南、菲律宾等国大面积推广,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1年5月22日,这位91岁的老人永远离开了我们。消息传出时,长沙的市民自发来到湘雅医院,在雨中为他送行。有人带来了新鲜的稻穗,轻轻放在灵堂前;有人举着"袁爷爷一路走好"的牌子,泪水模糊了双眼。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每当我看到金黄的稻田,就会想起袁老说过的话:"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他用一生的坚守证明,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民族,一个梦想可以造福整个世界。在广袤的田野上,杂交水稻正在茁壮成长,那是袁隆平留给这个世界最珍贵的礼物。</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