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诗的日子》文/迪哲伟贤

微信用户

<h3>一支老烟枪<br>迷茫在几个烟合里<br>翻箱倒柜多时<br>在旧合里找到最后一根<br>打火机爱玩迷藏<br>老烟枪急的团团转<br>~<br>傍边老酒鬼<br>已在口袋里掘地三尺<br>在袋角处<br>终于挖到了最后孔方兄<br>可暮色里的酒店<br>已切断了酒香的光斑<br>~<br>隔壁周岁的婴儿<br>因找奶瓶而分贝超标<br>又遇到沮丧的热恋青年<br>非要打听影子的残骸<br>因我追踪灵感无果<br>所以无心情理会<br>~<br></h3> <h3>## 日常的深渊与诗意的救赎——评胡伟贤《失诗的日子》<br><br>胡伟贤的《失诗的日子》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现代人精神困境的立体图景。这首诗的艺术价值首先体现在其独特的结构安排上:三个看似独立却又内在关联的生活片段——老烟枪的焦躁、老酒鬼的窘迫、婴儿的哭闹与青年的忧郁——如同多声部合唱,共同奏响了一曲关于匮乏与寻找的现代寓言。<br><br>诗歌开篇&quot;一支老烟枪/迷茫在几个烟合里&quot;,以具象的物象直指精神的迷茫状态。&quot;迷茫&quot;一词的巧妙运用,使无生命的老烟枪获得了主体的困惑意识,这种主客体的有意混淆,暗示着现代人异化的生存状态。诗人用&quot;翻箱倒柜&quot;这样夸张的动作描写日常的微小焦虑,将精神危机具象化为对最后一根烟的寻找,这种处理手法既荒诞又真实。<br><br>第二节中&quot;老酒鬼&quot;的形象与&quot;老烟枪&quot;形成镜像关系。&quot;掘地三尺&quot;与&quot;挖到了最后孔方兄&quot;的表述,将经济窘迫转化为考古发掘般的戏剧性场景。&quot;暮色里的酒店/已切断了酒香的光斑&quot;是诗中最为诗意的表达,将现实的拒绝升华为光影交错的意象,物质匮乏在这里被转化为感官体验的剥夺,体现了诗人将日常经验诗意化的高超能力。<br><br>第三节的转折尤为精彩。诗人将镜头转向&quot;周岁的婴儿&quot;和&quot;沮丧的热恋青年&quot;,将生理需求与情感需求并置。&quot;分贝超标&quot;的现代术语与&quot;影子的残骸&quot;的玄学式追问形成奇妙反差,暗示着人生不同阶段却同样本质的缺失体验。这种并置手法不仅拓展了诗歌的时空维度,更揭示了人类困境的普遍性。<br><br>诗歌结尾&quot;因我追踪灵感无果/所以无心情理会&quot;看似随意,实则精心设计。这里的&quot;我&quot;突然现身,将前面所有场景收束为诗人观察的对象,同时也揭示了诗歌创作的秘密:在灵感枯竭的日子里,生活本身的困境反而成为最丰富的诗材。这种自我指涉的结尾,使整首诗成为关于&quot;写诗之难&quot;的元诗歌。<br><br>在艺术特色上,诗人擅长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如&quot;影子的残骸&quot;),又将具体事物抽象化(如&quot;酒香的光斑&quot;)。语言风格上,口语化的表达与诗意的跳跃并存,形成独特的张力。&quot;孔方兄&quot;等传统意象的现代运用,体现了诗人对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节奏方面,诗句长短错落,与内容上的焦虑情绪形成同构关系。<br><br>《失诗的日子》最打动人心之处,在于它揭示了诗意的悖论:当诗人宣称&quot;失诗&quot;时,恰恰通过对这种&quot;失去&quot;的精准描绘,创造了新的诗歌。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匮乏与焦虑,经过诗人的凝视与重组,反而获得了审美的光芒。这首诗告诉我们,现代诗歌的力量或许正来自于它能够将生活的深渊转化为语言的救赎,在看似无诗的日子里,依然坚持寻找诗意的可能。<br><br>总体而言,这首诗以简练的笔触勾勒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深层真相,在琐碎中见深刻,在直白中藏机锋,展现了当代汉语诗歌处理日常经验的成熟度,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