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 更

周矩

  独自走在街上,隐约听到远处传来熟悉的旋律,你完全想不起乐曲的名字,但你会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因为这乐声如拨动心灵琴弦的巧手,触动了你记忆的书签。&nbsp; <p class="ql-block">  偶然在B站看了一个叫《台湾流行音乐史》的视频。作为一个六零后,对2000年前的流行音乐都很熟悉,不仅熟悉歌曲歌手甚至有些歌还能跟唱。</p>   AI搜索 1980-2000 年的流行歌手及歌曲,感觉很亲切很熟悉。 <p class="ql-block">  2000年至2005年这一时间段的流行音乐旋律熟悉,能哼但不能唱;2005年至2010年阶段的流行歌曲基本限于听过,知道有些歌手的名字;2010年之后的歌手则连名字都不知道,成名曲听过几首或几句,对于哪些取英文字母名字歌手或歌唱组合的完全不认识。</p>   AI搜索 2010-2025 年的流行歌手及歌曲,标注为红色的熟悉,绿色的知道,蓝色的歌手及歌曲完全都不了解。 <p class="ql-block">  似乎随着年龄增长,我接受流行音乐的能力停更了,所谓“停更”就是停止信息更新。一个人停止接触新知识和接受新信息的原因是什么,我以为最主要的是年龄因素,以我对流行音乐接受度的年龄阶段来看,18岁至40岁是高峰期,之后逐渐下降。</p> <p class="ql-block">  我们身边有些人一辈子不用相机、不会用电脑、不用智能手机;不用QQ、微信等社交媒体,不用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当然更不会用AI;因为连信用卡、云闪付、支付宝等移动支付也不会用,这种人是名副其实的“停更”:停止一切知识更新。如果是因为年纪大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可以理解,但有些我的同龄人、甚至比我年轻许多的年轻人也停更了,令人费解。</p> <p class="ql-block">  一个人停止知识更新大概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是因为这些知识于他完全无用。比如一个体力劳动者,相机、电脑与他的工作毫不相干。但即便是体力劳动者也可以将摄影和电脑游戏作为爱好,智能手机功能兼顾娱乐与生活,网络支付极大地方便了生活,社交平台则是当下人与人联系必不可少的工具。</p>   笔者十八岁开始用相机(当然是借的),1998年拥有自己的第一台电脑(花一万四千元买的) <p class="ql-block">  我这辈子的两大利器是相机和电脑,作为一个造型艺术和文字工作者,拍摄和收集的数字图片可能接近20 万张,撰写的文字肯定超过百万字,处理的文字大概上千万字,这些事都离不开电脑。时至今日,我每天都会电脑开机,每天都会用手机或相机拍照,我的一切都离不开相机和电脑,于我而言,离开电脑、相机、智能手机我不知如何生活与工作。</p> <p class="ql-block">  不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人不用相机也不用电脑甚至不用智能手机,他们照样生活愉快工作出色,就像王熙凤是一个不识字的文盲,却是叱咤贾府人人敬畏的女强人,林黛玉满腹经纶却是弱女子,似乎现实世界过得好不好真的与你的知识无关,许多文盲照样在这个世界混得风生水起,并且快乐地过了一辈子。  </p> <p class="ql-block">  最后,回到流行音乐“停更”问题上,一方面,每个人都必然随着年龄增长而对新音乐接受度降低;另一方面,随着版权意识的增强,像八九十年代那样满街播放流行音乐的情况逐渐消失,歌曲创作者在版权得到保护的同时,也失去了社会对流行音乐的免费传播,祸福相依,得到了保护却失去了传唱度;再一方面,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流行音乐从以独唱为主转向多人歌唱组合,歌唱组合的确有更强的声音和视觉冲击力,但其致命弱点是“短命”,绝大多数组合的生命力都只有几年,让人长久记住的可能性极小;最后,网络时代对流行音乐是双刃剑,进入网络时代后,特别是曾经获取网络盗版音乐易如反掌,于是养成了人们“吃免费午餐”的习惯。相比之下,我们过去都有购买录音、录像卡带,CD、VCD、DVD的习惯,而今天真正花钱在网上获取网络音乐资源的人远比过去买实体音乐载体的少。</p>   上图是我花真金白银购买的购买录音、录像卡带,CD、VCD、DVD。你会说许多是盗版,不管是不是盗版,我总是花钱买的,那时我很穷,但愿意花钱去购买。今天我比那时有钱,但我不愿意每一个平台都向我要钱,也不愿花钱听新音乐,因为有老音乐可听,毕竟音乐欣赏这东西有她非常特殊好处,越熟越好听,并不一定要听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