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的故事

唯楚有

<p class="ql-block">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半工半读,当年的红小兵到初中毕业已经是八十年代初了。</p><p class="ql-block">那年六月,十六岁的大哥没有能考上高中。</p><p class="ql-block">由于家中缺少劳力,下面还有两个读书的弟弟,老娘便让大哥辍学回家务农了。那天早上,印象中老大穿着一件军绿色的短袖衬衣,站在灶台边做早饭,瘦小的身形显得格外的高大。得知大哥没有考上高中,老娘很认真的对大哥说,你是老大,十六岁,不小了,家里要人做事,你就回来出工吧。</p><p class="ql-block">大哥毕业回家务农,最主要考虑的,还是想办法赚银子。那时已经是1981年的夏天,分田到户的政策已传得沸沸洋洋,社员们出工也变得懒懒散散,积极性明显下降。人们的思想蠢蠢欲动,大家都在捉摸分田到户后,该如何经营自家分到的一亩三分土地。</p><p class="ql-block">家里穷,仅有两间茅屋。其中正房是老娘住,另一间大点的屋间,是堂屋兼厨房。堂屋一头是灶台,房中间搭了一张大床,是我们三兄弟睡觉之处。房子是爷爷分家时分的,据说当时只分了一间堂屋,老娘住的正房是后来加建的。印象中茅屋很破旧,特别是下雨天,屋外下大雨,屋内则到处漏水,家里所有的水桶脸盆,甚至斗笠锅瓢,能接雨的容器都用上,地上摆成八卦阵一般,仍不够用。那画面,如今想起来,仍感觉特别的唏嘘!所以攒银子盖新房是我们全家人的梦想。</p><p class="ql-block">于是家里花40元买了一辆二手的红旗牌28吋载重单车,让老大去做些小生意,想办法赚钱。</p><p class="ql-block">刚从校园出来,一个十六岁的毛头小子,一辆二手破单车,口袋里揣着十元八块的现金,老大开始了他倒买倒卖的小商贩体验。双抢过后,便是农闲。做什么好呢?学着别人去卖冰棍、米筒等少儿零食吧。</p><p class="ql-block">最好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出去卖冰棍。那天一早,跟着生产队卖冰棍的社员一起,直接去易俗河的烟塘饭店贩进冰棍,3分钱一支,批发200支,共6元,可卖5分/支,哈哈,高利润买卖。一个刚走出校园的少年,除了附近几个生产队,其他的地方都是陌生而遥远的。哪里聚人?哪里消费力强?哪里除了自己是否还有其他卖冰人……什么都一概不知。一天下来,日近西山,肚子也饿得咕咕作响,而早上批发的冰棍却卖出不到一半,且已开始融化。前路茫茫,哪里会有要买冰棒的人?万事不易,还是回家吧。</p><p class="ql-block">那天成了家里的节日,我和二哥很开心,忙着将近百支已融的冰棍一支一支的拨开外包装纸,集中放入脸盆中。一家人围着脸盆,用调羹舀,大口吃,欢天喜地,吃了个心满意足……。哈哈,人生幸福也不过如此吧!!</p><p class="ql-block">卖冰棍虽然利润高,但消耗率大。通过一段时间的走村串户,慢慢对周边的十里八乡也熟悉了。于是,大哥便去各村各户收购鸡蛋、火焙鱼等土特产品,再拿去赶集售卖,赚点蝇头薄利。《创业史》中梁生宝买稻种,恨不得将一分钱掰作两半使,而七八十年代的农村,要赚点辛苦钱,也必须是一分一分的挣,真的挺不容易。</p><p class="ql-block">有一次老大收购了几斤田鸡,赶送去公社的生资站赚点差价。回家途中,天色渐幕。骑行在狭窄的乡间小道,一不小心,连人带车摔入近两米高的壕沟,小腿骨上挂出十多厘米长的创口,流血不止。当年的农村人都是铁骨金刚,没有什么感染之说,就在路边扯了一把白色的茅草絮敷盖在伤口止血。到家后怕老娘骂,又偷偷的拿了块破布绑扎,闷藏在裤脚里,敷了一个多月的自制草药,竟然也好了。几十年过去了,大哥小腿骨上那道疤痕,仍清晰可见,象一道纪念标志,记录了老大当年挣钱的艰辛。</p> <p class="ql-block">在周边农村折腾了几个月,积累了一些贩买贩卖的经验,稍赚了一丢丢的辛苦钱,但实在是微不足道。于是,老大便打算走出去,尝试一下赚钱的新路向。</p><p class="ql-block">老爹在广州工作,那便去广州试试吧。</p><p class="ql-block">乡下农村没有什么可称道的土特产。于是收购了几十斤鸡蛋,用两个油漆桶装好,再填满大米,登上南下的火车,出发广州。</p><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有一个名词叫投机倒把,是一种非法经营的经济罪名。火车疾驰,飞奔在南下的京广线上。列车员查票时,发现了大哥的两桶鸡蛋,认为所带的鸡蛋过多,超出了自家食用的数量,便以投机倒把的名义,把老大连人带蛋扭送至衡阳火车站,交车站派出所处理。</p><p class="ql-block">从未单独出过远门的大哥,自然非常害怕,但始终不肯承认是投机倒把,只不过自己辍学了,挑两桶鸡蛋去广州探老爹,顺便想谋个出路。面对身形单薄,一脸青葱的毛头小伙,派出所的工作人员也不确定大哥算不算是投机倒把。在车站的乘务室耗了一天一夜后,派出所最终处理结果是,留下三斤左右鸡蛋算供自家食用外,其他的鸡蛋则以0.66元/斤的国家牌价进行收购。</p><p class="ql-block">走村串户以0.93元/斤贩买的鸡蛋,没出湖南,就被衡阳火车站低价收购,真是出师未捷,进退维谷,让人欲哭无泪,无言以对。老大提着剩下的鸡蛋和大米,决定还是继续前往广州。</p><p class="ql-block">到广州稍作停歇,在老爹的帮助下,去高第街批发十条八条尼龙裤,几件T恤衫,再去南方大厦周边的个体档批发三、四块“春蕾”牌手表。一趟来回,倒也获利数十元,比在老家农村倒腾收益大多了……</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湘中大地,1981年底,农村分田到户。82年春节刚过,老娘南下广州打工。老大则留守家中,当家作主,带着我们三兄弟开启了热火朝天的农耕生活……</p><p class="ql-block">再后来,我们全家迁移广州。大哥参加工作,进入工厂,当上了一直羡慕嫉妒中的工人。而老大曾经为之奔波的投机倒把,却让生活扼杀在了刚刚萌芽破土的摇篮中……</p><p class="ql-block">几十年过去了,老大岁已花甲,退休回家颐享天年,并照顾耄耋年迈的母亲,过着平凡稳定、幸福无忧的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