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殊院又名“空林堂”,初名信相院,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605~617),历经诸朝,代有兴废,明末毁于战火。康熙三十六年(1697)集资重建庙宇,改称文殊院。文殊院是成都市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佛教寺庙,是集禅林圣迹、园林古建、朝拜观光、宗教修学于一体的佛教圣地。</b></p> <p class="ql-block"><b>“文殊坊”牌坊</b></p> <p class="ql-block"><b>文殊院的历史可追溯至隋炀帝大业年间,据《成都县志》记载,益州(今成都)的尼姑信相凭借其深厚的慧根和通达的禅理,赢得了隋文帝杨坚第四子、蜀王杨秀的尊敬,杨秀的宠妃崇信佛法,就为当时被誉为“圣尼”的信相法师修建寺院,寺庙以她的名字命名。</b></p> <p class="ql-block"><b>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慈笃海月禅师结茅于古信相寺荒址,苦行静修,官绅军民仰慕禅师德行,捐资兴寺,终于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建了寺院,因常有人夜见空中火光影辉,寻迹至慈笃修行处,认为是文殊菩萨现瑞,故更名“文殊院”,慈笃也因此成为开山祖师。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皇帝御赐“空林”绢本横幅,派专使赐抵文殊院,因此文殊院又被称为“空林堂”。</b></p> <p class="ql-block"><b>文殊院于1974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是中国长江流域四大禅林之首,四川省佛教协会及成都市佛教协会所在地。</b></p> <p class="ql-block"><b>文殊院现存建筑为典型川西平原古建风格,多是康熙年间和嘉庆、道光年间重建或改建。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含山门)、三大士殿(又称观音殿)、大雄宝殿、说法堂(又称药师殿)、藏经楼,两侧配以钟楼、鼓楼、客堂、斋堂、禅堂,及圆通殿、玉佛殿、祖师殿等,形成别具风格的古建筑群。</b></p> <p class="ql-block"><b>天王殿为单檐悬山式建筑,殿高8.3米,始建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重建于道光元年(1821年),供奉弥勒菩萨及四大天王,进门两侧有哼哈二将,山门和天王殿合二为一。殿前铜铸弥勒菩萨坐像高1.7米,殿后铜铸阿弥陀佛立像高2米,皆为道光九年(1829年)铸造。殿后两侧佛龛侍立着两尊彩塑造像,其中年长者是给孤独长者,年轻者是祇陀太子。</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大士殿</b></p><p class="ql-block"><b>三大士殿(又称观音殿)单檐歇山式建筑,殿高10.56米,康熙三十六年(1697)始建,嘉庆二十年(1815)改建。殿中供奉铜铸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骑像,像铸于道光九年(1829),高1.5米。在佛教中观音、文殊、普贤分别象征慈悲、智慧、行愿。殿内左右供奉铁铸关圣帝君和文昌帝君。</b></p> <p class="ql-block"><b>文殊院的三大士殿前有一副近代成都名士方旭(字鹤斋,前清翰林、四川提学使,蜀中“五老七贤”之一)题写的禅联,以高度的概括性和启发性,道出了人生的处世哲学。</b></p> <p class="ql-block"><b>三大士殿的背后,是一尊铜铸韦陀菩萨像,直面大雄宝殿,高2米,同样铸于道光九年(1829年)。</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鼓楼</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钟楼</b></p> <p class="ql-block"><b>钟楼和鼓楼分别在天王殿院内的东西两侧,始建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重建于乾隆六年(1741年),钟楼内悬有一座幽冥钟,钟高2米,重4500多公斤,铸造于咸丰八年(1858年)至同治四年(1865年)间,铜钟的后面供奉的是地藏菩萨。鼓楼内有一尊小的阿弥陀佛造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大雄宝殿</b></p><p class="ql-block"><b>单檐歇山式建筑,康熙三十六年(1697)始建,乾隆六年(1741)重建,嘉庆二十三年(1818)扩建,殿中供奉铜铸释迦牟尼佛坐像一尊,高2.64米,铸于道光九年(1829)。左右侍立迦叶、阿难二尊者像,各高2.14米。此二尊者系释迦牟尼的苦行弟子和随行弟子。释迦牟尼像前供奉铜铸三十二臂观音像一尊,高1.32米,系观音菩萨的化身之一。</b></p> <p class="ql-block"><b>在文殊院的千佛塔、说法堂和空林讲堂的前面设置有石柱经幢。经幢在唐代中期开始出现,五代、北宋时期发展到了高峰,元代以后渐趋没落。大多数经幢上雕刻的都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玉佛殿</b></p><p class="ql-block"><b>单檐歇山顶式建筑,广五间,进深三间。原为六也亭旧址,后改建为玉佛殿。现供奉缅甸玉佛一尊,像高4.85米。</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圆通殿</b></p><p class="ql-block"><b>单檐歇山顶式建筑,广五间,进深三间,原为戒堂。嘉庆十四年(1809)创建,道光七年(1827)重建,后改为圆通殿。殿中供奉铜铸三十二臂观音大士像一尊,像高3.85米;木雕十八臂准提菩萨像一尊,像高1.5米。</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三圣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单檐歇山顶式建筑,原为念佛堂,广五间,进深三间。光绪十二年(1886)创建,殿中供奉木雕西方三圣像。中间为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左侧为大势至菩萨,右侧为观世音菩萨,二菩萨为阿弥陀佛之胁侍,辅助教化众生。</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说法堂</b></p><p class="ql-block"><b>重檐歇山式建筑,殿高12.6米,康熙三十六年(1697)始建,嘉庆十二年(1807)重建。殿内正中上方供奉药师佛及十二药叉大将脱纱像,殿内正中壁间嵌康熙帝书“空林”及“临米芾《海月》诗”石碑各一方。殿左右供奉十八罗汉、十八伽蓝、二十四诸天像,系清康熙年间泥塑。此殿为传戒、讲经说法之场所。</b></p> <p class="ql-block"><b>说法堂的后面,藏经楼的正对面,又有一座韦陀菩萨像(三大士殿后有一尊),成都文殊院是中国比较少见的供奉双韦陀菩萨的寺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藏经楼</b></p><p class="ql-block"><b>单檐歇山顶式建筑,殿高15.84米,康熙三十六年(1697)始建,道光四年(1824)重建,殿分两层,楼上为藏经储藏处,楼下为举行佛事活动场所。现供奉有缅甸玉佛一尊。殿中壁绘有“狮子吼”彩图一幅。</b></p> <p class="ql-block"><b>藏经楼(宸经宝楼)供奉着两个圣物:</b></p><p class="ql-block"><b>佛陀舍利和玄奘法师顶骨舍利</b></p> <p class="ql-block"><b>藏经阁内供奉着南怀瑾的舍利子。</b></p><p class="ql-block"><b>南怀瑾(1918~2012)出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市,中国当代文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生平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涵盖儒、佛、道及诸子百家,兼及医卜天文、拳术剑道、诗词曲赋,著述凡三十余种,立足时代科学精神,影响深远。</b></p> <p class="ql-block"><b>“文殊院腊八节庙会”从清代至今,已传续三百余年,2020年入选第七批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庙会每年在腊八节期间举办,主要有祈福、供灯、奉粥、游园会、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腊八节民俗活动。</b></p> <p class="ql-block"><b>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是以佛教仪式音乐为载体,融合四川方言音韵特色的传统音乐形成,2020年12月入选第七批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3年4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b></p> <p class="ql-block"><b>文殊院的碑廊里面,看到这两只长得像乌龟的神兽,其实他是龙与龟所生的六子赑屃,又名霸下。</b></p> <p class="ql-block"><b>康熙皇帝敕建丛林时赐书的“空林”二字,康熙帝第十七子果亲王允礼留下的“开甘露门”题字。</b></p> <p class="ql-block"><b>碑廊内陈列着清代以来皇室、仕宦、名人赠予文殊院的诗文题咏,以及文殊院历代高僧的佛语墨迹。</b></p> <p class="ql-block"><b>千佛和平塔,1987年动工,1991年建成。由文殊院第十七代方丈宽霖老和尚心怀世界和平之祈愿而发起建造,亭阁式铁塔,塔身六角形,共计11层,通高21米,每层塔角都挂着一个铜铃,塔壁上铸有999尊浮雕佛像,连同底层中央铜铸释迦牟尼佛像1尊,共1000尊。</b></p> <p class="ql-block"><b>六也亭最早建于嘉庆二十二年,在宽霖和尚任内迁建于此,现为空林书画院。六也亭名字的由来,一说是来自四书之中的《中庸》的天地之道,即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另说是源自佛教经典《金刚经》中的六如观,即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b></p> <p class="ql-block"><b>文殊阁落成于1999年,总面积4千余平方米,共分四层,屹立于文殊院中轴线之末端。从下而上分别为地宫、空林讲堂、空林佛教图书馆以及万佛堂。多功能的文殊阁在佛教文化的研究和弘扬上将为现代僧团拓展出新的领域。</b></p> <p class="ql-block"><b>照壁位于山门对面,约8米高,呈“品”字形状。据记载,照壁上的“文殊院”及“睿泽深天地,宗风越古今”联幅为慈笃禅师手书。</b></p> <p class="ql-block"><b>“文殊坊”牌坊上柱刻有楹联“吉祥福地,智慧禅林”</b></p> <p class="ql-block"><b>文殊院历史文化街区以文殊院为核心,是成都宗教与传统商业文化融合发展的示范街区,于2020年12月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四川省历史文化街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成都文殊院,这座古寺,如同一位历经沧桑的智者,默默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它静静地伫立,见证着岁月的流转,聆听着历史的回响。在这里,我们似乎能够触摸到那些古老经文的温度,仿佛能够听到那些过往岁月中,无数法师的智慧与教诲,传道授业、解疑答惑的声音,感受那份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力量。在古寺的幽深之处,虔诚的信徒们手持经卷,低声诵读,每一个字句都蕴含着深意,寄托着祈愿。在这片宁静的空间里,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让人忘却尘世的纷扰,尽享心灵的洗涤与升华。</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