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绿釉带盖磨

郑州三多堂路教瘦

<p class="ql-block">图片说明:自拍自藏品,汉代绿釉带盖磨,也称釉陶。这样的磨,是东汉时期的,这是因为石磨发明于西汉晚期,之前想磨面粉,用的是碾子。也正是因为磨的发明,才使小麦种植在中原地区快速的超过其他五谷杂粮,成为中原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p> <p class="ql-block">  昨天下午在洛阳古玩城一店内,淘到这件汉代绿釉带盖磨。</p><p class="ql-block"> 之前也收藏有三两件类似的器物,皆有瑕疵。这么完整的一套,少见。立即询价,砍价,拿下。</p><p class="ql-block"> 这是这次在洛阳古玩市场转了几个小时的成果之一:总共淘到三件开门到代的器物。</p><p class="ql-block">​ 借用行内人的话:“老货,现在是不好买,也不好卖!”</p><p class="ql-block">​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既便宜,还好看,且个个都是极美品的新货反而好卖,不仅好组织货源,利润还奇高!</p><p class="ql-block">​ 就像一个出名的大帮主说的那样:“好看,又便宜,才几百块钱一件的汝窑器,我一次买二三十件,一个系列才多少钱?!你这一块汝窑片都要几千上万块钱,做啥好梦呢?”</p><p class="ql-block">​ 确实,古玩行,真有一些在做梦的人:“我买的便宜,万一有一件是对的,我不就咸鱼翻身了?!”</p><p class="ql-block">​ 有这样侥幸心理的人,不在少数:万一买对个把件……实际上,这个万一是很难成立的。因为,他买的这些名贵品,要么是贩卖者从窑上批发来的,要么是从集散地成系列进的工业产品。</p> <p class="ql-block">图片说明:磨顶配盖,应该是当时的标配,是出于防止雨水灰尘落到磨上、进入磨眼的实用主义,而非为了好看作美饰。</p> <p class="ql-block">  有这样侥幸心理的人,不在少数:万一买对个把件……实际上,这个万一是很难成立的。因为,他买的这些名贵品,要么是贩卖者从窑上批发来的,要么是从集散地成系列进的工业产品。</p><p class="ql-block">​ 曾见一个熟人劝他的朋友:“三百块钱一件的宣德青花你别买了,这个价,你也买不到真品,净浪费钱。”</p><p class="ql-block">​ “我出三百块钱买一件已经不少了,你没听说,扬州文物商店曾经用18块钱,收购了一件蓝釉白龙梅瓶,现在成了扬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据说,价值40个亿,我要是也买到这么一件,我不就发了?!”这位老兄据理力争。</p><p class="ql-block">​ 听着这位老兄的说辞,之前总以为刻舟求剑是寓言故事,没想到,现实生活中还真有这样的刻舟求剑者。</p> <p class="ql-block">图片说明:此釉陶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是带内凹形凸起的宝珠钮盖,下部是下幅磨盘及承身,承身带一周U形槽,便于收集、清扫粉碎物。承身U槽一侧有一圆孔——让磨妥的粉面通过孔洞收集于盛器内,由于是冥器,非实用器,此磨没有上半幅磨盘——取意思到了即可的原则,本着能简(减)就简的思想来制作、配置“应有之物”,亦算从简之风渐起,为后来的曹操力倡“薄葬”打下了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