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全体摄友于布达拉宫广场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雄伟的布达拉宫。</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p><p class="ql-block">为睹真容如追星</p><p class="ql-block">不远万里天路行</p><p class="ql-block">心愿达成美篇表</p><p class="ql-block">文图并茂你英明</p><p class="ql-block">鹭一赞2025.4.26</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广场耸立巨幅的习近平总书记画像。</p> <p class="ql-block">手持50元人民币背面的布达拉宫与壮观宏伟实物背景合影。</p> <p class="ql-block">黄加恩留影于布达拉宫广场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杨增嘉留影于布达拉宫广场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杨增嘉.杨福海俩兄弟合影于布达拉宫广场。</p> <p class="ql-block">作者本人与杨增嘉合影于布达拉宫广场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与谢国添及老同学合影于布达拉宫广场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老同学留影于布达拉宫广场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谢国添留影于布达拉宫广场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几位藏族年轻人翩翩起舞于布达拉宫门口。</p> <p class="ql-block">翩翩起舞视频。</p> <p class="ql-block">转经筒。</p> <p class="ql-block">夜幕刚降临的布达拉宫美景。</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的灯光秀。</p> <p class="ql-block">倒影中的布达拉宫。</p> <p class="ql-block">杨增嘉留影于布达拉宫广场。</p> <p class="ql-block">留影于布达拉宫广场的夜景。</p> <p class="ql-block">朝阳下的布达拉宫。</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前祈祷中的藏民。</p> <p class="ql-block">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于2001年5月22日建成,坐落在布达拉宫广场。碑名由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于2001年10月1日亲笔题写,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同志于2001年7月18日亲自参加了奠基仪式。</p> <p class="ql-block">排队进布达拉宫前的留影(刘利平拍摄)</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全局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留影。</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红山)上。布达拉宫由吐蕃第三十三代藏王松赞干布主持兴建,建于631年,</p><p class="ql-block">后随着吐蕃王国解体,其因天灾人祸而遭严重破坏。</p><p class="ql-block">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为巩固政教合一的甘丹颇章地方政权,重建布达拉宫,往后不断扩建逐渐形成现之规模。</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按佛教坛城布局设计建造,占地总面积36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3万余平方米,主楼高117米,共13层。</p> <p class="ql-block">是集宫殿、灵塔殿、佛殿、行政办公机构、僧官学校、僧舍等诸多功能共计1267间房舍的大型宫堡式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建筑主体工程有白宫和红宫两大系统,白宫是历代达赖喇嘛施政和生活起居之所,红宫是宗教活动场所和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供奉之地,白宫围绕红宫的建筑形制,体现了旧西藏政教合一的社会体制。</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里的漂亮植物。</p> <p class="ql-block">1959年以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布达拉宫的维修及保护,常年会拨发维修经费,</p><p class="ql-block">并于1988年、2001年进行了两期的维修。</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布达拉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94年,布达拉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主体建筑的东西两侧分别向下延伸,与高大的宫墙相接。宫墙高6米,底宽4.4米,顶宽2.8米,用夯土砌筑,外包砖石。墙的东、南、西侧各有一座三层的门楼,在东南和西北角还各有一座角楼。宫墙所包围的范围全都属于布达拉宫。</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是历世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过去西藏地方统治者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从五世达赖喇嘛起,重大的宗教、政治仪式均在此举行,同时又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建筑及宫藏文物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证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宫墙内的山前部分叫作“雪城”,分布着原西藏政府噶厦的办事机构,如法院、印经院、藏军司令部等。此外还有作坊、马厩、供水处、仓库、监狱等宫廷辅助设施也都设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红山的右侧有一座药王山,山上有17世纪建造的一座藏医学院。宫前公路南侧有一块“达扎路恭纪功碑”,是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为表彰其大将达扎路恭于唐广德元年(763年)率兵攻掠长安而建立的。在宫墙周边,新建了不少商业设施,与布达拉宫庄严肃穆的气氛形成强烈的反差。</p> <p class="ql-block">唐朝时,中华民族的发展格局已从秦汉统一后上升到新的水平,唐朝不仅拥有辽阔的疆域和完备的国家治理制度,而且以其包容的气度,将鲜卑、突厥、回纥、吐蕃、吐谷浑、乌蛮、靺鞨、室韦、南蛮等诸多民族凝聚在一起,巩、发展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和统一多民族国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布达拉宫应运而生。</p> <p class="ql-block">白宫的周围是五世达赖时期仿早期宫堡形式重建的厦经却、结布却、宇经却、丹玛却等坚固森严的圆堡建筑。</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初名红山宫,</p><p class="ql-block">初建于吐蕃王朝上升时期的631年,由吐蕃第三十三代藏王松赞干布主持兴建,在此划立行政区域,分官建制、立法定律、号令群臣、施政全藏,成为当时吐蕃王朝统一的政治中心。</p><p class="ql-block">据文献记载,当时修建的宫堡规模宏大,外有三道城墙,内有千座宫室,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宫殿之间有一道银铜合制的桥相连,东门外有松赞干布的跑马场。到了9世纪后吐蕃王朝解体,由于战乱、火灾、雷电等原因,红山宫遭受了严重破坏,被弃于一隅。</p><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的规模日益缩小,甚至一度被纳入大昭寺,作为其分支机构进行管理。</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的选址颇具匠心,建在拉萨河谷盆地中央的红山上,符合藏族堪舆风水观。自初建之时,就取法自然,依山势而建,不讲究中心对称,居高临下,更有俯视众生,抚慰人世之精神。</p> <p class="ql-block">元、明时期,由于萨迦、帕竹、仁蚌等地方政权的政治中心不在拉萨,布达拉宫先后被各派势力占据。至清初,吐蕃时期建造的布达拉宫只剩法王修行洞和圣观音殿两处。</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的建筑风格鲜明,运用建筑形式美中统一、均衡、对称、对比、韵律、比例、尺度、序列、色彩等法则,体现于建筑构图原理之中,使布达拉宫变成—个视觉艺术的综合体。</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在建筑群体布局、单体建筑的形式以及建筑的装饰和色彩而言,反映出藏族人民的审美文化和宗教情感。从外建筑层面而言,布达拉宫的空间序列,上下跌宕、前后错落、转折起伏,变化丰富,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布达拉宫的山体建筑群有红宫、白宫、扎夏(僧舍)、四大堡四类不同形状体量巨大的建筑组成,它们之间高低错落的布置,体量大小的群组,使得建筑形象异常丰富。</p> <p class="ql-block">首先,运用了大量的色彩对比使布达拉宫更绚丽多姿。红、白两色是其主体颜色,装饰构件更加醒目突出,象征着政教合一文化内涵。其次从造型上看,空间序列不是水平方向上推进,而是在自下而上的垂直方向,层层向上的建筑纵向空间序列,把红宫、白宫和“雪”由上而下分作三个层次段纵向排列,充分体现了藏传佛教的“三界”学说,遵循了佛教三界的宇宙观。</p> <p class="ql-block">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在清中央政府的扶持下(一说在蒙古和硕特汗王固始汗的帮助下)</p><p class="ql-block">为巩固政教合一的甘丹颇章地方政权,由第司索朗绕登主持,重建布达拉“白宫”及宫墙城门角楼等,并把政权机构由哲蚌寺迁来。同期,固始汗曾派出蒙古兵丁帮助运送建筑材料并维护建设工程的安全。48年基本建成以白宫为主体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红宫作为布达拉宫建筑群的中心,起到控制全局的作用,使整个建筑群主次分明。而且红宫在白宫和扎夏(僧舍)周围一片白色建筑物的围合下,大胆的选取了很强烈的绛红色为主体颜色,在高原强烈的阳光下,显得更突出。红宫平顶上耸立的七座金顶,丰富了全宫的构图。宫前几条向上攀沿的“之”形台阶,和台阶边上的绛红色边玛檐墙,与白色的宫墙形成对比鲜明,连续向上、向下的韵律和节奏,相互穿插往复,格外生动,又富节奏感。</p> <p class="ql-block">后来五世达赖喇嘛因年高而将政务委托摄政第巴处理,为树立第巴威望,五世达赖喇嘛以按手印而使众人听命于第巴。</p><p class="ql-block">1682年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摄政第巴·桑结嘉措为了让工程顺利进行,将五世达赖喇嘛圆寂的消息秘不发丧长达13年之久,</p><p class="ql-block">1690年,第司桑杰嘉措为五世达赖喇嘛修建灵塔,扩建了“红宫”。</p><p class="ql-block">1693年布达拉宫重建工程结束后,落成无字纪念碑。</p><p class="ql-block">以后,历世达赖喇嘛增建了5个金顶和一些附属建筑。</p> <p class="ql-block">清朝历代皇帝都为修复扩建工程提供过支持,拨付银两,赐予珠宝、贵重器皿等。特别是乾隆皇帝在反击廓尔喀入侵西藏期间,多次派大将军福康安等前往拉萨,与八世达赖会商并资助修葺布达拉宫。</p><p class="ql-block">1933年,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动工,3年建成,</p><p class="ql-block">国民政府专使黄慕松代表政府予以支持。</p><p class="ql-block">1940年,赴西藏主持十四世达赖坐床典礼的国府大员吴忠信同样为布达拉宫提供了资助。</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位于山岩之上,海拔3700多米,按佛教坛城布局设计建造,占地总面积36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3万余平方米,主楼高117米,共13层,是集宫殿、灵塔殿、佛殿、行政办公机构、僧官学校、僧舍等诸多功能共计1267间房舍的大型宫堡式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另外,建筑装饰方面,墙檐质感柔软的红色边玛(sben-bad)饰带,与镶嵌在墙内的巨大铜质锱金饰物(sben-rgyn)形成的色彩对比;白色的墙壁和黑色梯形窗套,窗檐上飘动的五彩布幔,形成了动静之美,在蓝天白云映衬下使建筑形象更加明快稳固。形式美的对比手法,使整个宫殿建筑抑扬相称,富于变化,形成鲜明的韵律美。整个建筑群与周围环境的对比,以及处处呈现出的华贵与朴实、细腻与粗拙、人工与自然等等的对比,都强化了布达拉宫的崇高与神圣,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艺术上审美的愉悦。</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内部陈设和布局体现佛之身(sku)、语(gsung)、意(thugs)三个条件,宫内的佛像、壁画和唐卡等是佛的法身之象征;宫内的佛塔(灵塔)是佛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意之所依;宫内一切佛经是佛的语言和教诲的象征。布达拉宫内陈设和布置着数以万计的塑像和壁画,使布达拉宫成为藏传佛教艺术的宝库。红宫的主体建筑供奉八座灵塔,都用黄金白银包裹,宝石镶嵌。在强调布达拉宫巨大建筑外观的同时,其内部的佛像与殿堂建筑在空间布局上也十分协调,供奉佛像的宗教建筑与佛像、灵塔、壁画等布局紧凑。</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红、白、黄三色对比鲜明,突出体现了藏式建筑的魅力。而金碧辉煌的屋顶采用歇山式和攒尖式,又具有汉族建筑风格。整座建筑高大巍峨、特色鲜明,融合了藏、汉、满等民族的建筑工艺和审美风格,成为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同山体有机地融合,其设计和建造根据高原地区阳光照射的规律,墙基宽而坚固,墙基下面有四通八达的地道和通风口。屋内有柱、斗拱、雀替、梁、椽木等,组成撑架。铺地和盖屋顶用的是叫“阿尔嘎”的硬土,各大厅和寝室的顶部都有天窗,便于采光,调解空气。</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是主要由红宫、白宫、四大堡和僧舍,以及山脚下的方城和北面的龙王潭共同组成的城堡群。建筑主体工程有白宫和红宫两大系统,白宫是历代达赖喇嘛施政和生活起居之所,红宫是宗教活动场所和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供奉之地,白宫围绕红宫的建筑形制,体现了旧西藏政教合一的社会体制,在建筑年代上白宫早于红宫。</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还有一些附属建筑,包括山上的朗杰札仓、僧官学校、僧舍、东西庭院和山下的宫前雪老城内的原西藏地方政府的马基康、雪巴列空、印经院以及监狱、马厩和布达拉宫后园龙王潭等。</p> <p class="ql-block">作者挑战高龄极限,单人勇攀位于山岩之上13层高、海拔3700多米的布达拉宫。</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后面景区出口处。</p> <p class="ql-block">从布达拉宫上远拍拉萨全景。</p> <p class="ql-block">宫墙内的山后部分称做“林卡”,主要是一组以龙王潭为中心的园林建筑,是布达拉宫的后花园。五世达赖重建布达拉宫时在此取土,形成深潭。后来六世达赖在湖心建造了三层八角形的琉璃亭,内供龙王像,故此称为龙王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