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课堂,让数学学习更有“厚度”——小学数学“厚重课堂”的探索与实践推广活动纪实

宋慧贞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

<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24日,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一等奖成果“小学数学‘厚重课堂’的探索与实践”推广活动在许昌市毓秀路小学拉开帷幕,本次活动旨在通过优秀教学成果的推广,为广大教科研工作者搭建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共同探索教科研工作的新路径,促进教科研工作高品质发展,助力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高标准提升。</p><p class="ql-block"> 参加本次活动的有:许昌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书记、主任刘中峰,许昌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副书记、副主任黄民安,许昌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基础教研室主任张兆利,还有来自各县市区教研室主任,许昌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的全体专兼职教研员,各县市区和市直学校的教研员、分管教科研工作的领导、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代表。宋慧贞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全程参加了此次推广活动的学习。</p><p class="ql-block"> 此次活动的内容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成果介绍;第二环节:课例展示;第三环节:研修沙龙。</p> <p class="ql-block">  第一环节:成果展示。首先通过一个视频短片展示了张红娜老师及其团队十几年来对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厚重课堂</span>的探索历程以及取得的辉煌成绩。在场的老师无不被厚重课堂的魅力深深吸引。</p><p class="ql-block"> 接着由许昌市教科研中心副主任、<span style="font-size:18px;">许昌市小学数学教研员,中原教研名家培育对象、厚</span>重课堂的倡导者与实践者—张红娜老师对厚重课堂理念做详细的解读。</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厚重课堂?张老师介绍到厚重课堂第一重要重五“感” :“情”感、“实”感、 “动”感、“<span style="font-size:18px;">灵”感、“效”感。</span>第二重要重“五味儿”:数学味儿、生活味儿、文化味儿、趣味儿、人情味儿。</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指出锤炼厚重课堂,关键在教师,作为教师要厚练功底、厚研教材、厚读学生、厚析课堂、厚积反思。张老师关于每一种“厚”都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比如如何厚研教材,要做到“四个一”,整体把握一类知识、调整补充一个单元、质疑完善一个课时、创新改编一道习题。目前厚重课堂理念的目标是“人课合一”,张老师说“什么样的人上出什么样的课,从课中也能读出教师人品。”所以,我们不仅要做有真实美的教师,也要上具有真实美的课堂。</p> <p class="ql-block">  第二个环节:课例展示。第一节是由许昌市南关村小学贾亦媛老师执教的《公顷和平方千米》,以校园俯视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估算一下“校园有多大?”学生在估算的时候都用到了“公顷”这个面积单位。首先了解面积单位1公顷有多大?接着带着对1公顷的感觉重新估算校园的面积,此时学生调整了估算结果。最后贾老师给出校园的长和宽,学生计算出校园的实际面积约1.7公顷,验证了刚才的估算。</p> <p class="ql-block">  接着,又以同样的学习路径估计许都广场的占地面积和时代广场的占地面积和实用面积。教学的第二个环节以许昌市魏都区地图为例,感受1平方千米的大小,建立1平方千米面积单位的标准,以此来感受区、市、省、国家的面积大小。最后,贾老师带着学生把学过的面积单位与今天新学习的面积单位串联起来,建立起面积单位的学习结构。</p> <p class="ql-block">  第二节是张红娜老师执教的《趣话“长度单位”》,张老师让学生用造句的方法给学过的长度单位打个招呼引入本节课,然后引导学生将市制单位和公职单位联系起来,借助米尺和市尺感知寸、尺、丈的大小,并了解寸、尺、丈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p> <p class="ql-block">  活动环节:用市尺测量身边物体或者身体部位的长度,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刻感受到寸、尺、丈的大小。在活动中进一步启发学生,“七尺男儿”、“男子汉大丈夫”,在实际生活当中有多高?通过换算、对比发现引起矛盾冲突,借助课件资料让学生了解了不同朝代长度的变化情况,体会到中国长度单位不断发展和演进的历程。在拓展环节,张老师简要介绍市制单位“里”,并从数学视角,“数据”说长征,使学生体会到数据不是冰冷的,更是富有情感的表达,有效渗透了爱国主义的教育。课堂总结环节,张老师以 “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数学课本上没有,考试也不考”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让课堂掀起了高潮。孩子们从对“学习知识的认识”上升到了“思维的发展、能力与素养的提升”进而到“学习的意义与价值”,让与会教师深深感叹张老师课堂赋予孩子们的素养发展和生命成长。课的尾声,张老师再次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提出新的疑问,如“其他国家有什么单位?中国是否有市制面积单位、体积单位?……”,让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继续展开后续的学习和探究。张老师的这节课让学生在多种尺具的测量中练就实践力,在谚语典故的溯源中涵养文化心,在市制、公制单位的推算中淬炼逻辑力,在长征的数据表达中激荡爱国心。不仅五感、五味儿鲜明突出,更蕴含着五厚、五心,实现了“人课合一”的理想境界。</p> <p class="ql-block">  第三个环节:研修沙龙。在“‘厚重课堂’大家谈”为主题的研修沙龙中,来自许昌市内外的教师、校长、教研员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分享了他们的实践智慧与思考。这些来自一线的声音,不仅展现了“厚重课堂”的生命力,更为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p><p class="ql-block"> 工作室主持人、中原名师培育对象宋慧贞老师作为城市教师代表首先发言,她满怀感激地回忆了自己作为课题组的首批核心成员,跟随张老师“厚重课堂”研究团队一路成长为名师的心路历程。她谈到加入张老师的研究团队是青年时期的关键事件,讲述了张老师提出的“练五厚功底,做厚重教师”对她课堂教学的影响和改变,并深刻感受到“工作即科研”的重要意义。在张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下,开始带领学校全体数学教师展开厚重课堂子课题“读懂学生”的实践研究,让“真心研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的理念在课堂得以落地,到如今全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守儿童立场,以“学习科学为视角、转变教与学方式、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的课堂教学改进,课堂呈现出了“素养导向、学为中心”的新样态。</p><p class="ql-block"> 其他来自各地的老师代表也都对张红娜老师的厚重课堂情有独钟,讲述了自己或团队或区域教师在张老师的厚重课堂理念引领和影响下,学生素养发展、课堂教学改进与教师专业成长等所取得的可喜的变化和成绩。纷纷表达对张老师的感谢与追随,并坚定实践下去的决心和信心。</p><p class="ql-block"> 许昌新东街小学校长吴凯歌老师作为非数学学科代表对厚重课堂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厚重课堂不仅仅适用于数学学科,厚重课堂的理念对于全学科的教学都起到引领指导作用,并取得了喜人的教学成果。</p><p class="ql-block"> 许昌市东城区小学数学教研员李会平老师认为“厚重课堂”犹如一盏明灯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平台。李老师回忆了她带领的团队在“厚研教材”的探索实践中,承接“数与代数”领域的梳理任务。在活动中,老师们逐句研读课标,对讲稿和课例精雕细琢、反复打磨;张红娜老师带领学科中心组的成员们一次次现场指导、把关验收。近半年的研磨历程让团队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真正有思想、有方向地成长。她特别感激张老师给予团队的挑战性任务,并深刻感悟到:“在任务驱动中锻炼队员,培养高专业品格、高专业技能、高合作精神的团队是教研员带队伍的目标和宗旨”。</p><p class="ql-block"> 许昌市魏都区教育科学研究与教师发展中心小学教研室孙冬主任从“做人、做教师、做研究”三个方面倡议教研工作者向张老师学习。要学习张老师真诚待人、低调做事、懂得感恩、做真人、干实事的做人风格;要学习张老师“上得理论的厅堂,下得实践的厨房”的教师智慧;要学习张老师“专业地读懂教材、用心地读懂学生、智慧地读懂课堂”的研究精神。努力成为有成长力、有影响力、有引领力的教研员,为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贡献出我们的教研力量。多维度的思维碰撞,让我们看到了“厚重课堂”在不同土壤中扎根生长的姿态,从不同的视角重构了我们对厚重课堂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  小学数学厚重课堂的探索与实践推广活动已暂告段落,但深耕数学教育的脚步从未停歇。此次教育教学成果推广活动,让工作室全体成员牢固树立了“工作即科研”的意识,努力从经验型教师迈向研究型教师。纷纷表示要像张老师那样做人、做事、做学问,并在厚重课堂理念引领下深耕课堂,不断实践反思总结,助力每一个学生更好地成长。</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