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桐梓·坡渡——石仓岩·糠头山·仙女洞

熊福

<p class="ql-block">一、石仓岩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在贵州桐梓坡渡镇与重庆綦江交界处,有一座形如粮仓的巨大岩石,名曰石仓岩。此岩海拔1480米,突兀立于藻渡河畔,顶部平坦如砥,四壁陡峭如削,远远望去恰似天神遗落人间的石制谷仓。</p> <p class="ql-block">  相传明代万历年间,石仓岩顶曾建有七座寺庙,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大窝寺。寺庙住持法号空明,带领二十余名僧众在此修行。每日清晨,空明禅师便会率领弟子在岩顶诵经祈百福,袅袅梵音随山风飘散,引得方圆百里的姓纷纷前来朝拜。</p><p class="ql-block"> 石仓岩的神奇之处在于岩腹有一漏斗状石穴,每日辰时会流出定量的白米。僧人们用竹箩承接,不多不少刚好二十斗(约合一百公斤),恰好够寺内僧众与香客食用。空明禅师常对弟子们说:“此乃上天赐福,需心怀敬畏,不可贪念。”</p><p class="ql-block"> 然而,清康熙年间,寺中来了一位法号智远的小和尚。智远本是綦江大户人家独子,因家道中落被迫出家。他见石仓每日流出白米,心中渐渐生出贪念。一日,寺中突遇暴雨,香客未至,智远却发现石仓流出的米竟多出五斗。他悄悄将多出的米藏于袈裟中,次日清晨,石仓流出的米量竟真的增加了五斗。智远以为找到了石仓的秘密,便趁夜用铁凿将石穴拓宽数寸。</p><p class="ql-block"> 次日清晨,僧众们照例前来接米,却见石仓岩腹渗出的不再是白米,而是浑浊的黄泥水。空明禅师长叹一声:“贪念如洪水,终将淹没善念。”智远见状,悔恨不已,连夜写下遗书,在岩边一棵歪脖子树上自尽。僧众们念其年幼无知,将他葬于石仓岩下的山坡上。</p> <p class="ql-block">二、糠头山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石仓岩对岸,有一座形似米糠堆的山丘,名曰糠头山。此山海拔虽不及石仓岩,却常年云雾缭绕,山体呈黄褐色,远远望去恰似一堆晾晒的米糠。关于糠头山的来历,当地流传着两种说法。</p><p class="ql-block"> 其一:石仓岩断米后,附近百姓颗粒无收。 一日,一位白发老翁拄着拐杖来到糠头山,用拐杖在山坡石板上敲击三下,只见山体中石板裂开一道缝隙,流出金黄的米糠。老翁对百姓们说:“石仓岩因贪念而闭,糠头山因慈悲而开。此糠虽粗粝,却能充饥,切记不可贪心。”百姓们感恩戴德,将此山命名为糠头山。</p><p class="ql-block"> 其二:南宋末年,元军南下, 当地百姓为躲避战乱,将家中余粮藏于糠头山的山洞中。为迷惑元军,村民们故意将米糠撒在山坡上,远远望去宛如一座米糠山。元军见此山贫瘠,便未加搜查。战后,百姓们取回粮食,为纪念这段历史,将此山称为糠头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三)、两山的守望</p><p class="ql-block"> 数百年来,石仓岩与糠头山隔河相望,见证着藻渡河的潮起潮落。石仓岩虽不再出米,却成为当地百姓敬畏自然的象征;糠头山虽只出米糠,却承载着人们对勤劳与智慧的赞美。</p><p class="ql-block"> 如今,石仓岩顶的寺庙早已损毁,唯有残垣断壁诉说着往昔的辉煌。而糠头山的山坡上,村民们种植的玉米、高粱在风中摇曳,金黄的谷穗与黄褐色的山体相互映衬,宛如一幅天然的丰收画卷。</p><p class="ql-block"> 当地老人常说:“石仓岩是一面镜子,照见贪心的恶果;糠头山是一盏明灯,指引善良的方向。”这两座山的传说,也随着藻渡河的流水,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三、仙女洞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在贵州桐梓坡渡镇与重庆万盛交界处,有一处引人入胜的九锅箐风景区。其后山有一千米之长、两百米之高的悬崖,仿若被利斧劈开,气势磅礴。悬崖半腰处,隐匿着天然的喀斯特洞穴——仙女洞,这是九锅箐风景区的著名打卡点。洞前有天然石台,台上一尊木塑菩萨,慈眉善目,静静俯瞰着这片土地 。</p><p class="ql-block"> 很久以前,这里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烈日高悬,炽热的阳光烘烤着大地,河流干涸,土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饥荒肆虐,百姓们四处逃荒,流离失所,生活苦不堪言。为了摆脱这场可怕的灾难,乡民们凑出钱粮,请来了一位道士,期望他能施展法术,消灾解难。</p> <p class="ql-block">  道士摆起神坛,只见他披头散发,手持宝剑,念念有词,随后神色凝重地说道:“北面大崖半壁上的石洞里,有一条蟒蛇,经过八百年的修炼,已然成精。它作恶多端,将当地雨神囚禁起来,致使雨神无法行云布雨,才导致这般大旱。”乡民们听后,吓得毛骨悚然,赶忙询问解救之法。道士皱着眉头,缓缓说道:“办法倒是有一个,只是颇为艰难。要化解这场灾祸,需献上十两白花银,还得有一位年轻貌美的处女前去陪伴蛇精。”众人听后,一片哗然,十两白花银,大家就算砸锅卖铁或许还能凑齐,可又有谁忍心将自己的亲生女儿送入蛇精口中呢?一时间,众人愁眉不展,无计可施。</p> <p class="ql-block">  就在这时,一位年仅十六岁的穷家少女挺身而出。原来,桐梓的一个六十多岁的大财主,前来坡渡镇收租时,一眼便相中了这位貌美的少女,想要强行娶她做十姨太。少女本就对财主的恶行深恶痛绝,如今听闻道士所言,为了解救乡亲于水火之中,她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众人见此,心中满是感动,赶忙凑了些粮食,让少女带上,随后少女便跟着道士离开了。</p><p class="ql-block"> 说来也怪,少女走后,旱情竟真的有所缓解。可没过多久,道士又找上门来,一次又一次地向乡民们索要钱粮,且无休无止。乡民们本就贫困,为了凑钱给道士,如今已是家家户户锅碗见底,生活陷入了绝境。后来,大家才发现,原来这个道士就是那可恶的蛇精所变。那农家女坚贞不屈,守身如玉,誓死不从蛇精的逼迫。蛇精恼羞成怒,便将她锁在了山洞里,还不断地对乡民们进行敲诈勒索。</p><p class="ql-block"> 这年中秋佳节,吕洞宾手捧拂尘,驾着祥云路过此地。他掐指一算,便知晓了这里发生的一切。吕洞宾心中大怒,决定惩治这个作恶多端的蛇精。他施展仙法,瞬间出现在山洞前。蛇精见势不妙,想要逃跑,却被吕洞宾轻易地拦住了去路。一番激烈的打斗后,吕洞宾凭借高强的法力,将蛇精变成了一块石头。随后,他又将农家女点化成了神仙,留在了自己身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自那以后,每逢云雾缭绕的天气,成了仙的农家女便会在洞口附近若隐若现。神奇的是,只要有她出现的年头,坡渡镇就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了感恩农家女的恩德,乡民们便在仙女洞烧香拜佛,以此来永远纪念她。</p><p class="ql-block"> 如今,仙女洞依然静静地屹立在那里,向每一位前来游览的游客诉说着这个古老而动人的传说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