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路谈兵法·解三国(242)曹操: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机器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题字:王成春</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绣对曹操有杀子之仇。当年张绣在宛城投降曹操,后又突然反叛,打得曹操落荒而逃,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双双战死。然而,后来张绣在谋士贾诩的建议下,率众再次向曹操投降,曹操不仅不计前仇,反而热情接纳张绣。《三国志》记载:“绣至,太祖执其手,与欢宴,为子均娶绣女,拜扬武将军。官渡之战,绣力战有功,迁破羌将军。从破袁谭于南皮,复增邑,凡二千户。是时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诸将封未有满千户者,而绣特多。”</p><p class="ql-block">那么,曹操为什么如此“厚待”张绣呢?他真的不计较张绣的杀子之仇吗?人们如果真的认定大英雄曹操是一笑泯恩仇,那就大错特错了。</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计篇》曰:“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这虽是就物理意义上的远近而言的,但深谙《孙子兵法》精髓要义的曹操,把这一用兵智慧拓宽到了感情意义上的远近上,他对张绣这种超乎寻常的“善待”与封邑的“特多”,明显是“远而示之近”的刻意为之。要知道,那时的曹操,在北方正与袁绍一决高下,实力上居下风的曹操阵营,特别需要天下豪杰步张绣的后尘,纷纷前来加盟。曹操要通过高调欢迎张绣、处处厚待张绣,为自己树立一个海纳百川、英雄不问出处的大英雄形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曹操只能强忍杀子之痛。</p><p class="ql-block">后来张绣和儿子张泉的遭遇说明,曹操并没有放弃对张绣的报复。《三国志》记载,张绣跟随曹操征讨乌丸于柳城,“未至,薨,谥曰定侯”。死因没有说明。而《魏略》记载,曹丕因哥哥曹昂之死对张绣一再当众表达不满,多次在宴会上向张绣发怒,曰:“君杀吾兄,何忍持面视人邪!”张绣心不自安,乃自杀。</p><p class="ql-block">曹丕是一个有野心的人,哥哥的死,受益最大的就是自己。凭曹丕的人品,他只会庆幸哥哥之死,不可能真心恨张绣的,他的这种“表演”,必定是在展现自己的手足之情与心地无私,以讨好曹操,为争取太子之位增加筹码,此亦为“远而示之近”。曹丕在宴会上一再怒斥张绣,而曹操并不制止,如果说不是曹操的授意,也大概率得到了曹操的默许。</p><p class="ql-block">建安二十四年(219),曹魏官员魏讽在邺城策划叛乱,但尚未起事即被负责邺城事务的太子曹丕镇压。此案牵连甚广,许多名士遭处决,被怀疑是曹氏借机搞政治肃清。张绣的儿子张泉也牵连其中而被处死,不排除被诬陷的可能。执行者虽然是曹丕,但肯定得到了曹操的批准,或者是在曹操的示意下借机除掉张泉,以满足父亲为哥哥报仇的心愿。</p><p class="ql-block">有道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曹操为长子报仇,只不过采取了《孙子兵法》“以迂为直”的谋略,多年后借曹丕之手悄悄实现了自己的心愿而已。</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老路名片:</i></p><p class="ql-block"><i>路秀儒,军封大校,人封作家,自封学人,时封兵学专家。曾任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某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某部部长,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大学客座教授。先后出版著作17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为文追求:独辟视角,原创深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