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开封是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都城老丘,就在开封近郊,另外,开封历史上还有战国魏、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等七个王朝建都于此。</p><p class="ql-block">了解开封名称与古称——</p><p class="ql-block">开封市现名“开封”,古称包括大梁、启封、汴州、汴京、东京等,历史上因朝代更迭多次更名,是“八朝古都”的核心载体。</p><p class="ql-block">一、名称演变与由来</p><p class="ql-block">启封(春秋时期)</p><p class="ql-block">名称源于郑庄公在朱仙镇古城村筑城屯兵,取“启拓封疆”之意,初名“启封”。</p><p class="ql-block">西汉景帝时为避讳(刘启),改“启”为“开”,正式确立“开封”之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大梁(战国魏国)</p><p class="ql-block">魏惠王迁都至仪邑(今开封城区),改名“大梁”,成为战国时期重要都城,历时136年。</p><p class="ql-block">汴州与东京(南北朝至北宋)</p><p class="ql-block">北周时期改梁州为“汴州”,首次以“汴”代称。</p><p class="ql-block">五代至北宋定都后称“东京”或“东都”,取代洛阳成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p><p class="ql-block">汴京与汴梁(金元时期)</p><p class="ql-block">金灭北宋后称“汴京”,元代设“汴梁路”,合称“汴梁”。</p><p class="ql-block">二、其他重要古称</p><p class="ql-block">老丘:夏朝帝杼在此建都232年,为开封最早都城名称。</p><p class="ql-block">浚仪:秦至唐代沿用800余年,因渠水得名。</p><p class="ql-block">陈留:唐代天宝年间短暂改汴州为陈留郡。</p> <p class="ql-block">北宋时期的开封,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全世界最为繁华的贸易大都市之一。</p><p class="ql-block">陈寅恪曾赞叹:“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这句话意味着宋朝的文化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巅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开封市博物馆中意湖新馆馆区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总建筑面积54286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11855平方米,文物库房面积约4400平方米。博物馆于2018年3月对外开放,馆内馆藏文物23062件,其中珍贵文物6780件。</p><p class="ql-block">博物馆建筑总体平面设计突出北宋东京城三重城格局特点,由外围、环形内院和中心主体三部分组成,造型遵循“外在古典,内在时尚”原则,四周以较低的建筑拥簇中央高耸的殿阁,体现出宋代建筑组群的建筑特征。</p> <p class="ql-block">首先参观的是东京梦华——宋金时期(上篇)</p> <p class="ql-block">北宋时期的东京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文明城市之一,东京城建筑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从城市规划到经济活动,从文化艺术到科学技术,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东京城都展示了一个时代最为辉煌的一面。尽管历史的长河已经淹没了那些昔日的辉煌,但通过博物馆展示,我们仍能够窥见北宋东京的风采,感受那段历史的厚重与精彩。</p> <p class="ql-block">北宋都城东京城规模宏大,城墙周长约30公里,设有城门十三座,城内河道纵横,桥梁林立,是当时著名的水城。城市布局严谨,设有宫城、内城和外城,大小相套,是一座典型的三重城格局。</p> <p class="ql-block">外城为居民区和商业区,里城则是官府机构所在,而皇城则是皇帝和王公贵族的居住地。这种规划反映了北宋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对城市管理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史载北宋首都东京人口为130多万,而同时期的世界名城,比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人口不过10万,就算最厉害的大马士革,也不过人口50万而已。</p> <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商业异常繁荣,宵禁制度被取消,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诞生,七大名窑出现,宋真宗更是以“景德”年号将“浮梁”赐名为“景德镇”。</p> <p class="ql-block">商业的繁荣必将带动科技、文化的发展,中国的四大发明有其三或出现或开始应用。</p> <p class="ql-block">唐宋八大家中宋朝就足足占了六位,宋词成为宋朝文学的瑰宝,并进一步发展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苏轼、李清照成为代表。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p> <p class="ql-block">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高峰。它所反映的广泛的现实生活内容,在古代绘画史上是极为突出的。运用多彩的优美的艺术形式,创造了很多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元明清绘画中的风格样式及理论大多可在宋代绘画中找到根据,表现了中国绘画的成熟与高度繁荣。</p><p class="ql-block">宋代画院集中了社会上的优秀画家,体现了当时较高的水平,创作出如郭熙的《早春图》、《关山春雪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西湖争标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李唐的《采薇图》、《万壑松风图》,马远的《踏歌图》、《水图》等一大批成功的作品。</p><p class="ql-block">北宋四位代表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苏黄米蔡”。</p><p class="ql-block">苏轼:倡导“尚意”书风,笔法侧势取锋,结构扁平丰腴。传世书迹有《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p><p class="ql-block">黄庭坚:他最重要的成就是诗,开创了江西诗派,他又能词,兼擅行、草书,是宋代唯一草书大家,创“辐射式书体”,《诸上座帖》为草书经典。</p><p class="ql-block">米芾:行书成就最高,以“八面出锋”著称,传世墨迹主要有《苕溪诗卷》《蜀素帖》《方圆庵记》《天马赋》等,而翰札小品尤多。</p><p class="ql-block">蔡襄:风格严谨平和,楷、行、草皆精,<span style="font-size:18px;">传世墨迹有《自书诗帖》《谢赐御书诗》,以及《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墨迹多种,碑刻有《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及鼓山灵源洞楷书“忘归石”、“国师岩”等珍品。</span></p> <p class="ql-block">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高度发展的时期。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于此时得到发明、应用和推广,对中国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形成了广泛的影响。陶瓷、矿冶、建筑、水利、造船、医学等方面的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天文观测、天文仪器制造也走上了历史高峰。这一时期是科技火花竞相绽放,菁英荟萃的时期,是中国科技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本展览以三大发明为中心,从天文、军事、航海、印刷、医学以及矿冶六个方面介绍了宋代辉煌灿烂的科技成就。</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医药学在宋代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官院,改进医官制度;设立太医局和“医学”,发展医学教育;设立校正医书局,整理、刊印医药著作;等等。这些都对医药学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北宋建国后,整理编纂了许多医药学著作,对前人的经验进行总结。太宗淳化三年,校订印刷了《补注神农本草》《神农本草》《脉经》《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千金翼方》《广济方》等医学名著,在古代医书的整理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宋政府还编辑了《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等,刻印发行。</p> <p class="ql-block">宋代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儿科医生和专著,在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钱乙撰《小儿药证直诀》,对儿童各种常见疾病的病理特点和辨析治疗进行了论述,该书是现存第一部内容丰富的儿科专著,堪称中医儿科的奠基之作。</p><p class="ql-block">南宋理宗嘉熙元年,陈自明撰《妇人大全良方》,对宋及以前的妇产科成就及自家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是现存最早的系统的妇产科专著,长期为后世医家遵用。全书分为妇科三门、产科五门,详细论述了妇产科的生理、病理、症状及诊疗方法。由于陈自明对妇产科的钻研,中医妇产科此后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为以后妇产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国法医学在历史上是有很大贡献的,而且对国内外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其发展尤以两宋之成就最为卓著,其代表性人物与专著当首推宋慈《洗冤集录》。</span></p><p class="ql-block">宋朝政府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非常重视证据,制定了极完备的检验规定,对检验的各个程序都有细致的说明,其内容包括检验尸体、检查现场、各种死伤的鉴别、死亡原因的鉴定及自杀或谋杀的判别等,涉及解剖、生理、病理、药理、毒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检验学等广泛的医学知识。</p><p class="ql-block">宋慈总结了宋代和以前法医方面的经验,再加上本人四任法官期间检验的心得,于淳祐七年(1247年)撰成《洗冤集录》五卷,于验伤、验尸、血型鉴定、检骨、死伤鉴别、毒物分辨,以及急救法、治服毒药方等,均有记载,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p><p class="ql-block">该书对宋元明清各代的司法检验工作有重要的影响,后被译成法、英、荷、德、日、朝、俄等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对于法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因而他也有“世界法医学鼻祖”之称。</p> <p class="ql-block">在针灸科方面,王惟一取得的成就最高。天圣四年,王惟一通过对古代诸家针灸理论的深入研究,并结合临床经验,编撰针灸图三卷,绘制了人体正面、侧面图,标明了人体各个穴位的精确位置。此后,为了能够更加直观地对其针灸学加以说明,王惟一又设计、监制了两具人体模型,称为“铜人”,并据此把其著作定名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这种先进的教具大大方便了针灸教学,对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宋代,火药和火器广泛用于战争,后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对欧洲社会产生巨大震动。</p> <p class="ql-block">北宋时,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多年。</p> <p class="ql-block">北宋时发明指南针,并开始应用于航海,后来传到欧洲,为欧洲人环球航行和发现新大陆提供了重要条件。</p> <p class="ql-block">宋朝天文学成就主要有:</p><p class="ql-block">一、天文仪器制造达到世界领先水平;</p><p class="ql-block">二、历法修订与天文观测精度突破</p><p class="ql-block">《纪元历》:崇宁年间姚舜辅主持修订,二十八宿距度测量误差仅0.15度,为当时全球最精确历法。</p><p class="ql-block">超新星记录:1054年对天关客星(今金牛座蟹状星云)的详细观测,为现代天体演化研究提供关键数据。</p><p class="ql-block">卫朴历法改革:平民天文学家卫朴将回归年长度精确至365.243585日,体现宋代学术包容性。</p><p class="ql-block">三、星图绘制与理论体系</p><p class="ql-block">分野理论发展:将十二星次与地理分野对应,形成独特的天地关联认知模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苏州石刻天文图:黄裳基于元丰年间观测数据绘制,1247年刻碑,收录1434颗恒星,比同期西方星图更详尽。其采用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体系,并首创"恒显圈-天赤道-恒隐圈"分层结构,体现天人合一哲学思想。</p> <p class="ql-block">太平浑仪与水转浑天仪:张思训改良传统浑仪动力系统,以水银替代水力解决冬季结冰问题,提升观测连续性;其设计的太平浑仪配备可旋转穹顶,精度显著提高。</p> <p class="ql-block">水运仪象台:由苏颂与韩公廉于1086-1092年设计,高12米、宽7米,集浑仪观测、浑象演示、漏刻计时于一体,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其水力驱动系统和擒纵装置技术领先欧洲数百年,被国际学界视为现代钟表先驱。</p> <p class="ql-block">该展览围绕国家一级文物《开封府题名记》碑展开,讲述发生在北宋开封府的故事,将帝王将相、名人轶事、历史风云凝聚于一方厚重石碑之上,令人深刻感受到“公生明,清慎勤”的道德风气,领略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开封府题名记碑记载了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二月,到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闰二月八日,共计146年间历任的府尹名录,碑文共有183人次,宋太宗、宋真宗、宋钦宗三位皇帝都曾潜龙在此,先后有寇准、包拯、欧阳修、范仲淹、苏轼、司马光、苏颂、蔡襄、宗泽等一大批杰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在此任职。是记载这一时间内,有关开封府历任行政官员最完整的资料。</p><p class="ql-block">在碑的中部有一处凹痕,凹痕处被磨去的名字是包拯。包拯于1057年正月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虽然在开封府任职仅一年零三个月,但他革除弊政,执法如山,受到了人民的爱戴,人称“包青天”。所以后人在观看时就不由得要去摸一摸包拯的名字,对他的事迹评说一番,久而久之,指痕越摸越深,包公的名字几乎见不到,只留下了半指深的指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开封府题名记》碑(拓片)</p> <p class="ql-block">元朝时,开封被称为汴梁,期间黄河的治理和贾鲁河的修凿推动了开封的经济发展。到了明朝,朱元璋一度打算定都开封,虽然后来改变了主意,但开封仍然是中原重镇,商业、手工业繁荣,直到明末黄河的泛滥给开封带来了巨大灾难。清朝时期,开封经济虽然失去了明代的繁盛,但作为河南省会,仍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西汉末期正式传入中国,在两千余年的历史变迁中,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多个宗派。</p> <p class="ql-block">金元之后黄河改道南流,开封成为悬河重灾区。据统计,1949年前黄河在开封决口338次,15次洪水围城,4次全城淹没,最严重一次死亡35万人。泥沙淤积形成“城摞城”奇观——地下埋藏6座古城遗址。</p><p class="ql-block">经济与社会系统崩溃</p><p class="ql-block">农业衰退:洪水导致农田盐碱化,《中牟县志》记载圃田泽等沃土逐渐消失;</p><p class="ql-block">城建困境:每次洪水后需耗费巨资重建城墙、道路,明崇祯十五年洪水甚至使开封“举城沦为泽国”;</p><p class="ql-block">交通优势丧失:元朝后修改了大运河航道,修改后的京杭大运河不再经过河南;清朝时修“京汉铁路”也因为黄河开封段的河道非常宽,属于地上悬河,而且土质松软,架设铁路施工难度太大,经反复考察,只好向西迁移至郑州,加之黄河水患加剧,汴河淤塞,开封从“四水贯都”水运枢纽沦为内陆孤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开封治理水患方面做出重要贡献有多位功臣,他们的努力和智慧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p> <p class="ql-block">祥开紫禁——明清皇家用品展,文物系明清宫廷旧藏,有瓷、玉、珐琅、织绣、竹木牙雕,共240余件(套)。展览展出形式有别于传统按器物质地分类的方法,而是按其功用分为“皇家风范 钟鸣鼎盛”、“古砚藏珍 笔墨春秋”、“博采众长 精美绝伦”、“纤手弄巧 锦绣未央”四个部分,旨在阐释明清宫廷的饮食、文房、陈设和服饰配饰等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展出的文物均是明清皇家日常所用之物,是明清历史文化的缩影,体现出了明清两代宫廷用品的最高成就。</p> <p class="ql-block">开封(当时称为东京)以其繁华的市井生活、丰富的文化活动和高度发达的经济著称。娱乐业高度发达,勾栏瓦舍成为大众消费场所,《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是这一时期最好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开封,<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山川、每一座建筑,</span>博物馆中的每一件藏品都是无声的史官,是政<span style="font-size:18px;">治兴衰、经济枯荣、文化传承的生动写照,</span>从王朝的更迭到市井的烟火,从文人墨客的豪情到黎明百姓的辛勤,当我们与历史文物对视、用脚步丈量这座城市,就是在回溯这座城市的精神脉络,探寻那些深植于岁月深处的城市记忆与文化基因。只要我们用心去关注,就能让这里的历史成为这座城市最温暖的文化底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