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案例简介</b></p><p class="ql-block"> 近日一年轻白领张某急匆匆来到我支行要求开通大额转账权限,称需投资一款"央行背书数字人民币理财项目"。理财经理发现客户提供的宣传材料存在明显漏洞,且频繁变更转账金额,立即向当班负责人汇报,成功拦截1万元可疑资金。</p><p class="ql-block"><b>处理过程</b></p><p class="ql-block"> 经了解,张某在某短视频平台看到"数字货币投资指导"账号,声称有内部渠道可投资尚未公开发行的"数字人民币",承诺日化收益3%。张某下载了自称"某数字货币交易中心"APP,初期小额投入后即收到"收益",遂决定追加1万元。平台要求通过"央行数字货币钱包"扫码验证,张某按要求操作后收到银行扣款短信,但平台显示"需要二次认证"。</p><p class="ql-block"> 我行工作人员核查发现三大异常:一是"数字人民币APP"与官方APP界面设计差异明显,缺少防伪标识;二是央行从未开展过此类个人投资业务;三是该平台客服拒绝视频通话,仅通过文字沟通。</p><p class="ql-block"> 工作人员当面拨打数字人民币客服热线咨询,并用张某手机直接登录人民银行官网查询,确认无相关投资项目。同时指导张某修改支付宝、微信支付密码,卸载可疑APP。后续调查显示这是个依托虚拟货币的庞氏骗局,所谓的"收益"实为其他受害人投入资金。</p><p class="ql-block"><b>案例分析</b></p><p class="ql-block"> 本案涉及利用前沿金融科技概念实施诈骗,具有三个典型特征:一是混淆法定数字货币与虚拟货币概念;二是伪造权威背书增强可信度;三是设置短期"收益"制造赚钱假象。诈骗手法呈现"金融+科技"叠加特点,针对年轻群体金融知识盲点精准打击。</p><p class="ql-block"><b>案例总结</b></p><p class="ql-block"> 重点提示:凡承诺"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项目均属诈骗;央行不会直接面向个人开展投资理财业务;投资数字货币需通过正规交易所,谨防"空气币"陷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