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在历史的回响中传承精神火炬。

蘭亭書法藝術創作中心

<p class="ql-block">编辑:: 马成义</p><p class="ql-block">摄影:沈继刚 马成义(手机随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多前,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为笔,以万里山河为卷,书写了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战略转移史诗。长征途中,战士们跨越14个省,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横渡近百条江河,在枪林弹雨与饥寒交迫中开辟出革命新道路。这份用生命铸就的精神遗产,在岁月长河中愈发璀璨,吸引着无数后来者追寻先辈足迹。2019年,一支特殊的队伍应运而生——由军人、作家、记者、艺术家等30余人自发组建的重走长征路红色书画万里行团队,以艺术为媒,踏上了跨越时空的精神与史命之行。</p> <p class="ql-block">  团队自宁夏永宁县闽宁镇启程,五年间的足迹遍布宁夏、陕北、甘肃、安徽、江西、四川六省。他们在六盘山巅诵读“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迈诗篇,在延安窑洞前聆听革命故事,在雪山草地间感受先辈们的坚韧不拔。每一次驻足,都是与历史的深情对话;每一幅书画创作,都是对长征精神的艺术诠释。这些跨越山川的文化实践,不仅重现了长征路线的地理脉络,更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根发芽。</p> <p class="ql-block">  2025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的特殊历史节点,团队再次整装出发,开启第六站横跨渝、滇、黔、川四省的征程。这场跨越八天的旅程,不仅是对长征经典路线的实地探访,更是对历史关键节点的深度解读。</p> <p class="ql-block">  4月17日,重庆启动仪式现场,古琴曲《流水》的悠扬旋律与《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激昂歌声交织,为行程注入了艺术与信仰的双重力量。书画名家挥毫泼墨,将对长征的敬仰融入笔端;文艺工作者深情演绎,让历史故事在现代舞台上焕发生机。这场融合艺术与历史的盛会,如同点燃了传承长征精神的火炬,照亮了后续的行程。</p> <p class="ql-block">  沿着赤水河行进,团队在丙安渡、元厚渡等渡口驻足沉思。八十多年前,红军正是在这里上演了四渡赤水的军事奇迹,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摆脱敌军围追堵截。在四渡赤水纪念馆,斑驳的军号、破旧的草鞋、泛黄的书信,无声诉说着当年的惊心动魄。艺术家们捐赠的书画作品,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让大家在笔墨间感受红军战士的钢铁意志。</p> <p class="ql-block">  遵义会议旧址内,木质桌椅、煤油马灯依旧保持着1935年的原貌。在这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实现了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触摸着会议室的砖墙,团队成员仿佛穿越时空,见证了历史抉择的关键时刻。而玄天洞斑驳的岩壁,又默默讲述着爱国将领杨虎城被囚禁的悲壮往事,将长征精神与民族大义的深刻内涵层层展开。</p> <p class="ql-block">  在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摩崖石刻与险峻山势相映成辉。1935年,红军在这里取得长征以来的首次大捷,用鲜血染红了漫山遍野的映山红。站在关口远眺,群山连绵如波涛,仿佛当年的喊杀声仍在山谷间回荡。团队成员以画笔勾勒群山巍峨,用镜头定格历史沧桑,让长征精神在艺术创作中获得新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行程中穿插的下司古镇、千户苗寨、青岩古镇探访,不仅展现了长征沿线丰富的民族文化,更揭示了长征胜利的深层密码——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血脉相连。红军长征途中严守纪律、秋毫无犯,帮助群众打土豪、分田地,赢得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这种军民鱼水情,在苗寨村民热情的米酒、古镇老人讲述的红军故事中,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  当团队在贵阳举杯道别时,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相机里的珍贵影像、画纸上的艺术佳作,更是对长征精神的深刻理解与坚定传承。这场跨越时空的追寻之行,让人们看到:长征不仅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是一座取之不尽的精神富矿。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重走长征路团队用脚步丈量信仰,以艺术传递精神,让长征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每一次回望历史,都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每一次艺术创作,都是对初心使命的深情告白。长征精神的传承,永远在路上</p> <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25日于返合肥的列车上 </p>